教育之中 靈性閃光

才智咖 人氣:1.58W

內容提要: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書本理論知識,而且要培植學生適應社會的生活力;不僅教學生學,教學生怎樣學,而且要培養學生在學中要講德,以便是來自社會中的人,更好成為“完整的人”,使其社會靈性(生活力、德、才)永放光芒。

教育之中 靈性閃光

關 鍵 詞:教育、靈性、活力、道德、完整人

《聊齋志異》,蒲松齡的代表作。一提起它,許多人就會想到,期間描寫了許多人與妖魔鬼怪之間的曲折浪漫的愛情故事。有人驚訝它中的人物塑造之神奇,還有人感嘆它中的故事情節之浪漫。而我覺得:其中,“教育”的味道尤為突出,值得細細品味。尤其是《聊齋志異書痴》更為典型。

《書痴》中的主人公張生,他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古代書生。完全只為了讀書而讀書,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做。書中寫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他就堅定不渝的相信書中就有。要不是作者妙筆生花,給他“變”出個“顏如玉”,他恐怕是個一輩子只會讀死書的書痴。這個“顏如玉”正是後來張生的妻子。她雖是個狐妖,卻對張生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她雖簡單的教會了張生下棋彈琴等,卻把只會讀死書“半個人”的張生,變成了一個“完整人”。真是功德無量,可喜可賀呀!(華中科技大學原校長、博士生導師楊叔子曾說:當代青年大學生,要吸收各種“營養”,爭取做個完整人,不做半個人)

那麼,我們暫不以家庭教育學上所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大學”;也不從中國傳統的婦女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上,來闡述“賢妻良母”的好處。單單就從她教的方法上去思考:是什麼力量在促使著張生“起死回生”呢?這種力量又是不是教育呢?它又與張生所接受的傳統教育又有什麼不同呢?它是現代所謂的素質教育嗎?據考證,“教育”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按《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其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以及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這種力量足以影響了張生思想意識上的變化。可見,它是教育,而且對於張生來說,是極其有效的教育。從這一點上看,又不能不引起我們深思:“教育”應該怎樣教?應該教人學什麼?張生那個時代的教育,是他成為一個只會讀書的工具,幸虧他的妻子用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把他“還原”成了一個具有社會意義上的完整人。也許,這種特殊的教育方法,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人學真”吧。陶先生不僅提出了“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而且還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觀點。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需要什麼就教什麼,誰需要就教誰,怎樣學就怎樣教。”陶先生的觀點,恰好說明張生妻教育的方法是正確的。教育不只是教書本知識,而是教人學會生活,做個完整的社會人。陶先生對於這一點展述的比較明確:“學校對於學生所要培植的是生活力。它的目的是要造就有生活力的學生,使得個人的生活力更加潤澤豐富強健,更能抵禦病痛,戰勝困難,解決問題,擔當責任,學校必須給學生一種生活力使他們可以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因為,自然社會裡的社會產生活的中心學校,活的中心學校產生活的師範學校,活的師範學校產生活的教師,活的教師產生有生活力的國民。大概這種“活力”就是教育應附給人們的靈性吧。人也只有具備這種“活力”後,才能使教育大閃光芒。可見,張生妻深懂其道:為了使張生擺脫書的困饒,就先教他下棋,教他彈琴,生活中的一切小事,都是其妻巧妙的隱而告之。這種“教”的方法也是很奇特,與陶先生教學合一的方法,不謀而合。陶先生在此方法中說到:“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子,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學做有一個共同的中心,這個中心就是“事”,就是實際生活,教學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夫。其強調了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張生之所以痴,並不是他不想享受生活,而是封建禮教的影響,不知道該怎樣過生活。可見,中國從前的舊文化,是上了腳鐐手拷的。分析起來,就是天理與人慾,以天理壓迫人慾,做的事無論怎樣,總要以天理為第一條件。它是以天理為一件事,人慾為一件事,人慾是不對的,沒有地位的。陶先生認為,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則下,人慾是有地位的,我們不主張以天理來壓迫人慾的。這裡,我也同意戴東原先生的說法,即“理不是欲外之理,不是高高的掛在天空的,欲並不是很壞的東西,而是要有條有理的。”我們主張陶的說法,生活即教育,這是要用教育的力量,來達民之情,遂民欲,把人慾與天理打成一片。古代教育注重封建禮教“仁義德”的天理教育而忽視人慾,從而遮蓋了人的`性靈(生活力)的閃光,經過了千百年的發展,現代教育這方面是否好一點呢?是好了,而不是一點好,而是大大的“好”(有可能向另一個極端轉變)。清華大學,劉海洋用硫酸燒熊;雲南大學,馬加爵殺死同窗。他們的人慾是滿足了,可他們的德那去了呢?現在一些青年大學生(尤其南方),對,無婚同居等偏愛有加。當然,其結果一部分人慾已經滿足,但彼此雙方的“德”呢?德還存在嗎?有趣的是當今性開放的美國,越來越欣賞,素手不牽的古老中國傳統。而具有古老傳統的現代中國人卻悄悄的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是這一代中國人自制力太弱,受到美國“同化”呢?還是這座壓抑了千百年的“人慾”火山,註定要在這個特定時間,特定的人群中爆發呢?可敬的智者,請你回答。從中國古代傳統教育到中國現代教育的發展中,從出現這種“爆發”的結果來說,是社會教育的進步呢?還是後退呢?

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