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英語翻譯的新認識

才智咖 人氣:7.34K
畢業論文

摘要: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文章試圖從語言與文化的關係入手,來說明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的翻譯實際上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接著分析了翻譯中存在的主要文化交流障礙,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翻譯;語言;文化交流障礙;措施
  
  隨著全球與科技的不斷髮展,加強與他國各方面的往來越來越成為必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語言交流為中心的翻譯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加深對翻譯本質及其目的的認識有助於擺正翻譯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為本國社會發展服務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許多語言學家在談到語言時都不可避免的論及文化。那麼什麼是文化?為什麼語言與文化總是難解難分?
  根據《辭海》的解釋,文化“從廣義上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
  由此可見,文化滲透於社會的方方面面。而“語言是在人類形成的過程中同步出現的,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語言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主要條件”;語言使人類表達內心思想,進行日常交際,組織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成為現實。所以,有了語言,就有了社會,同時也就有了文化的記載和傳播。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藉助於語言承傳,語言是人類文化的映象折射。
  
  二、對翻譯的界定
  
  提到“翻譯”二字,人們首先會想到“譯即易,謂易換言語使相解也”,即兩種不同語言(通常被翻譯的語言稱為源語言或譯出語,而翻譯之後的語言稱為目標語言或譯入語)之間詞彙與詞彙或句子與句子相互對應的一種轉換,儘管有時可能會出現詞序或句序(涉及語篇層面,這裡主要討論句子及句子以下層面上的翻譯)的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符合一一對應的原則的。比如:
  例1:I am reading a novel.
  我正在看一本小說。
  來看幾個詞彙方面的例子:
  電影The First Blood被譯為“第一滴血”。事實上,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習語,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據此確切的翻譯應為“初戰告捷”。
  短語a bridal 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瞭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為新娘舉行的送禮派隊。
  由此看出,涉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譯並不符合上述定義,該定義並不全面。針對這一點,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於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這說明翻譯是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結合文化背景而進行的'一種活動。
  對“翻譯”的理解,法國解構主義學者德里達、福柯和羅蘭·巴特曾把翻譯的本質問題視為哲學的中心問題。德里達就指出,不同的語言在意義、句法和語音上的差異,構成各種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譯就是在‘同’與‘異’的糾結之中正確地表現‘異’。他們認為,翻譯實質上是原作文字的再生,是在傳達原作內容基礎上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人們真正認識不同語言之間差異和不同語言的特定的表達方式的媒介。
  就目前而言,郭建中教授說“最近二十多年來,翻譯研究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翻譯理論深深地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印;二是從重視語言的轉換轉向更重視文化的轉換。這兩種傾向的結合,就把翻譯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翻譯已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
  因此,與其說翻譯是對不同語言的易換,不如說是以語言轉換為基礎,但不單純是圍繞語言符號本身,而是主要圍繞語言所蘊含的意義,即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互動傳遞與影響。
  
  三、翻譯中存在的文化交流障礙
  
  不同民族由於存在著方方面面的差異,如思維模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時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交流障礙。作為思想文化交流手段之一的翻譯,在易換語言,傳播資訊和文化的過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同樣地問題。造成翻譯中思想文化交流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思維模式的差異、語言的差異、文化差異、翻譯方法的使用不當。
  (一)思維差異
  思維方式是精神產品的生產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式的有機綜合。它主要由知識、觀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語言、習慣等八大要素組成。正是這些要素各自的特徵與結構,規定著思維方式的性質、型別和特徵,產生思維方式的差異。
  以中國與講英語國家為例來具體看看他們的思維模式的差異及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一大特點就是有機整體性,比如“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間秩序與宇宙秩序是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同時中國傳統思維由於注重實踐經驗,注重整體思維,常會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事物,這就是所謂的直覺性思維。西方國家與中國恰恰相反,他們一開始就比較重視自然科學的發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產生不同的精神產品,比如中國的各種書法書寫體、繪畫等,它們本身所蘊含的精髓就已經達到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程度,更不用說翻譯成另一種從未觸及過它們的語言了。
  “薩莫瓦曾援引過這樣的例子:樹枝因積雪過多而折斷,美國人認為其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東方人則認為是‘The limb was strong’。西方人認為樹枝缺乏支撐積雪重量的剛性;而東方人認為樹枝太強,不易彎曲,缺乏柔性,致使雪越積越多,最終樹枝被折斷,這便是所說的以柔克剛。這一強一弱的觀念轉換往往會成為翻譯的陷阱”。


  (二)語言差異
  翻譯中的語言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語言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語義、修辭等方面;譯者如果對上述某一或某幾方面缺乏認識和精通,翻譯中都會造成資訊傳遞的失敗,進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礙。比如,英語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愛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其它語言有不同的說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別譯成“用我的肝臟愛你”,“用我的胃愛你”,就會讓譯文讀者不知所云,最終影響交際效果。
  (三)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翻譯中影響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礙。語言、文化、翻譯三位一體,因此翻譯中不可避免地處處滲透著文化的影子。而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境裡的獨特創造,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譯者忽視。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人類行為研究的範疇,“人類交際受情境的制約,而情境又根植於文化習慣”,翻譯必然受譯出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的制約。如果譯者在進行作品的譯介時不能妥當地處理其中所蘊含地文化內容,協調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勢必會造成翻譯中“文化真空”現象,從而既影響翻譯作品的文學效果,又影響譯作傳遞文化的功效。
  
  (四)翻譯手段運用不當
  翻譯手段使用不當和“文化差異”有很大關係。在對待如何處理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一般有兩種對立的意見,“即所謂‘異化’與‘歸化’。前者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後者則認為譯文應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就翻譯中涉及的文化轉換而言,可分為以源語文化為歸宿和以目標語文化為歸宿這兩種原則和方法”。在翻譯中如果對“異化”、“歸化”選擇不當,就會造成文化資訊流失。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對我國的四字成語典故“東施效顰”的翻譯,簡單採用“異化”手段而譯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義未譯出,還會讓譯語讀者一頭霧水:東施是誰,西施又是什麼樣子?簡單採用“歸化”手段而譯成“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源語所表達的意義是被傳遞出來了,但源語所傳遞的文化資訊卻被遺失了。
  
  四、相應的解決措施
  
  思維模式上存在的差異,是每個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又勢在必行。因此,就這一點而言,首先應擺正態度,各民族在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應該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學會尊重、認識和接納他民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將與本民族思維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維模式視為異端;在與他民族的思維模式的對比中,要善於認識到自身思維模式的缺點和他民族思維模式的優點,善於取長補短。
  針對語言方面的差異,譯者應不斷加強對所譯語言的敏感性,從語音、詞彙、語法、語義、修辭等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要培養自己養成一種規律性閱讀所譯語言所寫的各種文字的習慣,及時瞭解所譯語言的各種發展動態。
  為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翻譯中的文化交流障礙,譯者就要清楚地意識到:作為翻譯工作者,不僅要成為精通雙語言的人,更要成為精通“雙文化”的人,要善於識別待譯作品中的文化術語和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不斷培養自身的“文化意識”,同時要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下知道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現文化預設而譯文讀者又不可能根據上下文感知到的情況時,譯者就要在譯作時善於抓住預設的文化資訊,並採用適當的手段將其補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資訊傳遞失誤的後果。另外,譯作過程中,對待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要客觀公正。再者,譯者還要認識到文化具有相容性;正是因為文化的這種相容性,各國之間的個個層面的交流才可能繼續;譯者的工作就是不斷促進文化的這種相容。
  最後,要在翻譯過程中視具體情況而採取不同的翻譯手段。要認識到異化與歸化作為兩種不同的處理翻譯的手段,並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異化強調“保留源語文化”以豐富目的語文化及其表達方式,從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歸化強調“交際第一”,譯者不僅要設法克服語言的障礙,還要克服文化的障礙,從而避免因文化衝突而造成的各種形式的誤解。從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強調翻譯的交際性,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側重點不同罷了。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的關係至關重要。要始終記住一個大前提: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
  要善於將二者結合。如翻譯“東施效顰”可採用音譯加直譯/異化翻譯出其字面意思,意譯/歸化註釋法對其字面翻譯進行補充。這樣既達到了資訊交流,也達到了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鄭海凌.譯語的異化與優化[J].中國翻譯,2001(3). 轉貼於 論文網

對英語翻譯的新認識

TAGS:英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