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與黑格爾關於對立統一學說的比較研究

才智咖 人氣:1.79W

在西方哲學辯證法發展的歷史星河中,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是兩顆明耀的巨星:一個是古希臘自發辯證法高峰上的皇冠,一個是德國古典哲學唯心辯證法上的魁首。兩顆巨星遙相呼應,構成西方哲學發展史上兩個超越感應的光環。恩格斯把亞里士多德譽為"古代世界的黑格爾",並且還指出:"辯證法直到現在還只被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這兩個思想家比較精密地研究過。"[1](466頁) 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辯證法涉及的範圍十分廣博,以致在各人所處的歷史時代構建成了包羅永珍的體系。但是,深究他們兩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兩種辯證法形態的代表,其根本原因在於他們以各自特有的方式觸及到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探索了辯證法本質的深層結構。列寧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一文中曾作了深刻的概括:"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和它的主要特徵。黑格爾是這樣提問題的,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也經常在這周圍兜圈子。為了進一步深入把握辯證法的理論實質和總體特徵,擴充套件唯物辯證法的理論體系,比較研究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關於對立統一的學說是有重要意義的。

亞里士多德與黑格爾關於對立統一學說的比較研究

一、一個人使人類困惑的思維之謎:矛盾是否真實。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從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對立統一。

古希臘愛非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在西方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地表述了事物的矛盾,即對立面統一的思想。他說:"我們踏進又踏不進同一條河,我們存在又不存在。"[2](23頁)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象一道劃破長空的閃電強勁地震動著人類的思維,啟開人類的智慧之窗。但格言警句似的哲理卻未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力論證,因此在往後的發展中出現了相對論和詭辯論的逆流。赫拉克利特的弟子克拉底魯以及埃利亞學派的巴門尼德、芝諾等人相繼舉起了砍殺赫拉克拉利特的長刀,戰爭圍繞著"矛盾是否真實"的問題緊張進行。芝諾以他的"兩分法"、"飛矢不動"、"阿基里斯追不上烏龜"的著名詭辯一時穩握勝券,似乎矛盾是不真實的,對立統一是一種主觀幻想。

亞里士多德站在這樣的歷史入口,以他特有的智慧和博學審視這場思維的苦鬥,他的思維也經歷了一場陣痛和難產。他一方面跨入了反對赫拉克利特的行列;另一方面又從不同的入口抓住了對立統一。這是一種矛盾,然而卻是十分真實的。他指責赫拉克利特,說:"傳聞赫拉克利特曾說同樣的事物可以是亦可為非是,這是任何人所不能置信的。"[3](60頁)批評赫拉克利特的辯證法,說"辯證家與詭辯派穿著與哲學家相同的服裝","哲學在切求真知時,辯證法專務批評;至於詭辯術儘管貌似哲學,終非哲學。"[3](60頁)

> 可否據此認為亞里士多德就反對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一法則呢?當然不能,因為事情是複雜的。應當說事物對立統一規律的確立在辯證法發展史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赫拉克利特的格言警句雖然處處顯示天才的光輝,但形式邏輯和辯證思維在赫拉克利特那裡並沒有明確的分野。亞里士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創始人,他十分清楚地看到古希臘哲學之所以受到詭辯派和相對主義襲擊而無法自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在思維的過程中不遵守形式邏輯的規則。所以在形式邏輯的範圍內亞里士多德舉起了反對赫拉克利特的旗幟,十分強調事物質的穩定性和概念的確定性,認為不能說一個東西是"這樣又不是這樣"。沒有充分的事實說明亞里士多德反對赫拉克利特的"對立統一"學說。恰恰相反,亞里士多德對事物的內部矛盾,即對立統一的學說作了認真的探索。在這裡可以明顯地看到亞里士多德與黑格爾選取了不同的入口,也就是辯證思維的不同突破口。

唯心辯證法大師黑格爾在論證他的"對立統一"學說時,是從直接攻擊形式邏輯,特別是它的同一律"A=A"時開始的。黑格爾指出形式邏輯的同一律"A=A"確立的是一種"抽象的同一性",它是不包含內在差別的,因而具有空洞、孤立、靜止的特性。辯證法則要求把握"具體的同一性",即在自身中包含內在差別、內在矛盾的同一性。這種"具體的同一性"的充分完全的開展就是黑格爾的對立統一體系。所以黑格爾對赫拉克利特的思維推崇備至,說:"[像在茫茫大海里航行],這裡我們看見了陸地;沒有一個赫拉克利特的命題,我沒有納入我的邏輯學中。"[4](2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