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的研究論文

才智咖 人氣:5.66K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但在現實教學中,卻存在著學生感覺物理難學,學習興趣低下等突出問題,筆者結合教育科研開展了《生活例項如何在物理學科中的應用》研究,總結出了“運用生活例項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例項探究物理規律──藉助生活例項理解物理規律──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物理課堂的研究論文

關鍵字:生活物理課堂興趣教學效果

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激發並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其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終身的探究樂趣、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

現在的學生普遍感覺物理難學,原因之一是物理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節,所講授的知識規律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興趣低下,失去探究的樂趣。

結合物理教學特點和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應該用生活來組織物理課堂教學,讓生活走向物理,再讓物理走向生活。通過物理教學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去修正生活中存在的問題,為生活服務,為社會服務。

現以人教版九年級物理《功率》一課的教學為例,闡述“運用生活例項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例項探究物理規律──藉助生活例項理解物理規律──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教學模式,在物理教學設計與教學過程中,通過生活例項有效地推動學生學習活動的層層深入,以實現課標“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要求。

一、運用生活例項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從生活走向物理”

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通過對舊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分析歸納、總結、推理得來.因此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需要從學生認知特點出發,從感性認識入手,為學生提供真實、生動的情景。創設一些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物理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身臨其境的環境中對生活例項進行分析,才能發現有價值的一般性規律,才能從原始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課堂教學的第一次飛躍。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如在《功率》一課的匯入時,出示如下生活情境問題:

小強與小明體重相同,有一天,兩人來到桃林口山腳下,進行爬山比賽。比賽結果是小明先到達山頂,過了一會小強才上來。小明說:“我贏了。”小強說:“你沒有贏,咱倆人體重相同,爬的山一樣高,做的功一樣多。”小明說:“咱倆做的功雖然一樣多,但我做功比你快。”

上述材料是源於學生生活經驗的例項,是在最低層次上創造出來的經驗素材,是學習的起點。通過對這些例項分析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拉近了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距離。只有讓學生充分地分析、討論這些具體問題,才能感知到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真實存在,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要求。在學生已經感知了物體做功有快慢之分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比較物體做功快慢的探究。

二、結合生活例項探究物理規律,實現探究過程生活化

探究過程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設計探究內容時儘可能地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在課堂內外的任何生活空間進行。通過生活化探究,它能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能發現新知,是對知識的再發展;通過生活化探究,讓學生獲得親身體驗和心靈感悟,品嚐探究的樂趣,感受生活的美好;通過生活化探究,讓學生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將這些技能和方法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對於《功率》一課揭示功率概念的`時候,由匯入情境引出物體做功快慢的不同之後,進而探究如何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體重相同的小強與小明進行爬山比賽,共比了兩個回合:

第一回合:小強和小明同時從山腳出發到山頂去,結果小強先爬到山頂;

第二回合:小強和小明約定,在1min內看誰爬的山高,結果小強1min內爬的山比小明高。

兩種情況下,誰做功快?

通過討論學生感知物體做功有快慢之分,比較物體做功的快慢有兩種方法:(1)不同的物體做相同的功,所用的時間短,功率大。(2)不同的物體在相同的時間內,做功多的物體,功率大。

接著出示如果做功的多少不同,做功的時間也不同,怎樣比較做功的快慢?出示如下生活情境:

小明在40s內做功1200J,小強在60s內做功1500J,他們誰做功快呢?

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概括出一般規律: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功來比較,即功率。接著學生自學關於功率的公式,單位,及一些運動物體的功率。通過這一層次的活動過程,學生已經對功率的知識有一個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理解,已從感性的、較初級的生活經驗,逐漸上升到了理論高度,為他們進行下一層次的活動打下了理論基礎。

三、藉助生活例項理解物理規律,深化對規律的認識

對於物理規律的理解,如果只是單純在公式的角度進行分析,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比較枯燥,記憶也不會持久;如果能夠藉助生活例項,提出生活中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學生就會積極地思考,自覺尋找支撐自己觀點的理論知識。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對物理規律的理解會更加主動、更加深刻。

如在《功率》一課得出功率的表示式之後,為了使學生深刻理解功率大小取決於功和時間兩個因素,出示瞭如下生活問題:

甲、乙、丙、丁四名同學進行爬山比賽,已知甲和乙的體重都是60kg,丙和丁的體重都是50kg,他們同時從山腳下出發,結果:甲第一個到達山頂;丙第二人到達山頂;乙第三個到達山頂;丁第四個到達山頂。你能判斷一下他們功率的大小嗎?

提出這個具有挑戰性的趣味問題後,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表自己的見解,互相爭論,有的從生活的角度說明自己觀點的正確性,有的從所學的功率表達式的角度分析問題,再一次將物理規律和生活例項的結合推向了高潮,學生藉助生活例項對物理規律的認識加深了,同時也讓學生充分體會到要想更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就必須學好相關的物理知識,透過生活現象看本質,從而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

四、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實現“從物理走向社會”

通過上一層次的教學活動,學生對功率的認識已經上升到理論高度。不過,這還不是課程的最終目的,它只是完成了從實踐到認識的過程,還需要把所學知識和技能應用到生活中去,通過再實踐、再認識來加深對功率的理解。利用學生掌握的功率知識,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對學生進行技能化訓練,在訓練過程中對功率進行再實踐、再認識,達到知識的應用和創新,以及能力的培養。

技能訓練生活化主要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是練習訓練生活化。課堂教學和學生作業與學生真正生活是有差別的,這就要求教師在編制作業題時,題目素材要儘量來源於學生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生活化的題目素材進行理想化、系統化加工,讓學生通過作業訓練,既能鞏固知識和技能,又能懂得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從而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如在《功率》一課課外實踐的環節,出示如下生活問題:

選擇所需器材,測量自己從一樓到三樓的功率。

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物理化”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具備在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運用物理知識的“本領”。

如結合每年的“科技節”和“科技活動小組”活動,指導學校對參賽作品,進行反覆試驗,並結合物理知識分析失誤原因,不斷改進。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物理就在身邊,生活離不開物理,在生活中要養成事事、時時、處處吸收和運用物理知識的習慣,調動他們主動學習物理、創新性地運用物理知識的積極性。

總之,在我們的物理教學中要落實新課標,體現物理教學的新課改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運用多種方式培養學生見物思理的學習意識,教師要用一種開放的、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努力將課堂教學與生活聯絡起來,通過“運用生活例項創設問題情境──結合生活例項探究物理規律──藉助生活例項理解物理規律──運用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教學模式,讓學生思維在逐層遞進中深入發展,那麼,我們的課堂就會鮮活多彩,富有生命力,使他們真正體驗到物理的應用和價值,體驗到自己所學習的不僅是“文字課程”更是“生活課程”從而在最大限度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全面提高課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