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調整二元結構加快實現城鄉對接論文

才智咖 人氣:1.27W

主動調整二元結構加快實現城鄉對接論文

主動調整二元結構加快實現城鄉對接論文

推進城市化工作,在政策措施、區劃調整、城鎮規劃等方面推動以後,下一步的深化,應在“化”字上做文章,在產業集聚和融合上做文章,主動調整二元經濟結構,加快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對接。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工業化要和城市工業的叢集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浙江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加快推進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現全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已成為浙江經濟的一個必然選擇和發展動力

一、效益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內在要求調整二元經濟結構 效益農業和農業產業化的一個根本問題是要實現規模經營,如果不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浙江有限的土地資源中解脫出來,併為他們創造穩定的非農就業的機會和新的生活空間,農業就不可能根本改變,農業現代化也就無從談起。現在,傳統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空間已經十分有限;農業創造就業的能力也在弱化;受世界農產品價格的影響,加入WTO後,部分農產品的競爭優勢不強;而且農業的發展還受自然生態條件的客觀制約。所以,浙江農業現代化的一個現實問題是如何有效地減少農民,實現非農化,使農業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率顯著提高,以實現農業的規模經營 長期以來,由於二元的經濟結構形成的制度安排,農民進城就業受到體制的障礙。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大量農民進城打工,但他們的生活基礎仍然在農村,一旦城市就業環境受到影響,這部分民工又重新返農。因此,農業剩餘勞動力大量地在農村尋找農外就業機會,形成星羅棋佈的鄉村工業、鄉鎮企業,出現了農村工業的非城市化現象。農業剩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只實現了勞動的就地轉移,並沒有實現人口空間上的穩定轉移。另一方面,浙江人多地少、農村工業零散不成規模,成了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在買方市場形成後,高度分散的農村工業迫切需要尋求規模經濟。因此,加快調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消除體制障礙,有利於農村工業與城市工業的產業整合,發揮規模效益。城鄉經濟的整合還有利於人的素質的提高,帶來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有利於城市現代文明的傳播,這也是“以人為本”經濟發展觀的本質要求

二、城市化的程序為解決二元經濟結構提供了載體,拓展了空間 城市化是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的基本途徑。一是解決二元經濟空間轉換的.問題;二是解決要素集聚的問題;三是解決現代文明的傳播問題。推進城市化,就是要從根本上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促進農業向非農產業、農村向城市、農民向市民的轉移、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 浙江農村工業化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尋找產業集聚的載體,以進一步增強產業的競爭優勢。浙江城市化問題的提出有其歷史發展的必然,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城市化為農村工業融入城市工業化軌道創造了條件,成為農村工業實現空間轉移、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載體。因此,浙江許多鄉鎮和村辦工業開始進入工業園區,這種集聚比分散的農村工業獲得了更好的外部經濟,並節約了土地,改善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獲得了新的競爭力。但由於受制於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障礙,這些農村工業仍然大多集聚在小城鎮上。從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它還不是效益最好的空間配置方式。這種資源配置仍沿襲傳統的城鄉分割的模式,鄉鎮、村經濟被牢牢打上非城市經濟的烙印 浙江省推進城市化在實行區劃調整,政策推動以後,大中小城市的發展空間都有所拓展,為集聚生產要素、增強輻射功能創造了條件,也為農村工業與城市經濟的對接創造了條件。現在的問題是如何進一步破除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障礙,在全社會更合理的配置資源。行政區劃經濟不等於區域經濟。必須從整個區域的生產力佈局來整合農村工業和城市經濟。農村工業應進入大中小城市的工業園區,非農化人口進入城市定居,人口的集聚會帶動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城市移民將帶給城市新的活力,創新意識和文化的交融將使城市的綜合競爭力不斷提高。農村工業集聚和農業剩餘人口遷移後,將給效益農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資源條件,農村的土地整治、現代園區建設將會給浙江農業一個嶄新的發展面貌,也會吸引工商企業投資農業,形成規模經濟

三、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基礎,為加快調整二元經濟結構創造了條件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根據自己的資源稟賦和文化根源,走了一條非常有特色的經濟發展之路:多元產權+特色產業+專業市場+城鎮集聚,形成了區域特色經濟。據有關部門初步統計,目前浙江區域特色經濟廣泛分佈在工業中的110多個大小行業,這種區域特色經濟具有很強的區域一致性、柔性專業化、競爭與合作的共存、資訊的迅速擴散、經濟和社會的融合等特徵,為產業的集聚創造了非常有利的條件。但問題是這種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特色產業為支撐、區域集聚為基礎的產業群受制於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障礙,仍然難以走上城市經濟的發展平臺。農村的出路在於工業化,而現代工業的發展特色是集約化、規模化和區域化經營。因此,在推進城市化程序中,根據浙江區域特色經濟的發展基礎,合理規劃市郊的特色工業園區和基地,形成現代化新城區,為區域特色經濟找到新的發展平臺,是下一步浙江經濟發展的一個亮點 四、調整二元經濟結構要從經濟發展和體制創新雙向推動 調整二元經濟結構首先是經濟發展的過程,要依靠經濟的長期發展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從現在看,體制創新的問題更為突出,要從經濟發展和體制創新雙向來加快調整二元經濟結構

探索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的政策障礙和體制安排最主要的兩個因素:二元的土地制度和二元的人的身份 浙江糧食市場放開以後,為解決二元的土地制度創造了條件,農村出現的土地流轉是突破這種二元的土地制度的一種萌芽。浙江省最基本的省情是人多地少。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使城市地價居高不下,土地資源制約了經濟要素的流動和集聚;另一方面,一些經濟發達的縣市,種植業比較效益下降,出現農業人口非農化和農田拋荒現象。這種反差如果不從二元的土地制度上有所突破,將制約浙江的經濟發展。可從土地使用權的資本化、土地轉移後部分收益用於社會保障等方面做些改革探索。二元的土地制度又帶出一個二元的人的身份。出生在農村的人可以獲得一塊宅基地,一塊耕地;出生在城市的人可以獲得社會保障和長期因剪刀差、各種補貼所帶來的差別利益。如何最終打破城鄉差別戶籍,實行統一戶籍制,並配套落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人的流動創造條件,將是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可選擇若干個經濟發展基礎好的縣市,進行城鄉戶籍一體化試點

2.城關鎮和中心鎮應是解決二元經濟結構的重要聯結點? 農民進城,當然可以進大城市,但大量的人口轉移仍然有個梯度轉移問題。在城市化過程中,縣域經濟佈局應統籌考慮,以城關鎮和中心鎮為結點,集聚工業企業,這是現階段浙江經濟發展比較好的選擇。只要產業形成集聚,就能實現人口的轉移和集聚

3.城鎮規劃要把農村這一塊帶進去,城、鎮、村一起搞? 現在浙江農村的建房雜亂,基礎設施更薄弱。隨著城市面貌的改善,城鄉反差更大。農村人口也要合理集中,要建設中心村,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人口向中心集中,土地向大戶集中。有了統一的規劃,基礎設施可以通盤考慮,合理佈局,城市基礎設施可以延伸到農村。農村的教育佈局也要因此作適當的調整。工業佈局也可以打破各自為政,向縣城和中心鎮集聚。有了人口合理集聚規模,第三產業也會發展起來

4.要對二元的行政管理體制進行積極探索? 二元經濟結構帶出我們行政管理的一系列二元化,工業在農村的,冠名為鄉鎮企業,由鄉鎮企業局管;冠名為集體企業的,由二輕局管;在城市的由經委管。商業在農村的由供銷社管;在城市的由商業局管。金融也是這樣,商業銀行不能到農村,農村信用社不能進城。更麻煩的是二元經濟結構和行政管理方式,帶來了人們長期的二元思維方式。這種二元的管理體制,在浙江經濟發展到這個階段,城鄉經濟在糅合的過程中,反差尤其大。結合市縣機構改革,在行政管理體制上要作些調整 5.加快產業的融合,為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創造條件? 農村經濟由一開始的“前店後廠”發展到現在的“前市場後園區”。一、二、三產業根據產業鏈有一種融合的趨勢,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動力為解決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創造了條件。一是引導二、三產業加強對農業的滲透,以農業產業化為主要抓手,用產業整合的辦法改造傳統農業,把農業產業鏈延伸到加工環節、流通環節。二是加快工業園區和基地的建設,帶動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三是進一步鼓勵工商企業投資農業,使部分農民轉變為農業工人。四是加強區域經濟的互補性、互惠性,增強地區間經濟的相互輻射、相互帶動 這幾方面的思考,主要是引起大家的關注,共同研究。浙江要提前實現現代化,離不開農村現代化;要實現以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轉變,也必須解決二元經濟結構問題;要進一步深化改革,保持浙江機制先發的優勢,解決二元經濟結構也是個著力點。這個問題解決了,浙江經濟可以在質的提高後,實現量的再擴張。這個課題還剛開個頭,下一步我們還要深入研究阻礙二元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因素,逐個破題。我感到這是城市化推進中的一個深層次問題,是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戰略性問題,是浙江區域經濟再上新臺階的一個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