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本逐末――論中學教育中優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才智咖 人氣:1.71W
捨本逐末――論中學教育中優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捨本逐末――論中學教育中優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摘要:隨著新課改精神的推廣和學習,在新課標的實行過程中,中學教育中智力因素培養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優秀人格的培養孰輕孰重的問題,到底那個才是教育之本的問題,正在被人們所普遍關注;新課標是要堅持原來的教授知識為主,還是切實從學生本身的素質培養入手,已經成為新課改中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在此我們將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希望能對課改有所幫助,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自我意識人文因素非智力因素

學習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時尚,一種追求自身提高的必要手段和途徑,人們也正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習知識的緊迫性,但是我們需要學習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特別是對於中學生來說,學習什麼才是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呢?
莊子曾經說過:“吾生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而且他老人家還告訴我們“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我們不難看出,莊子認為知識應該是要圍繞生命的,而且知識是要為生命服務的,而不是相反的。現在的中學教育也應該是這樣的,圍繞中學生本身的成長和發展,真正的做到以人為本,不要因為對知識的追求而忽略甚至放棄對於學生本身的教育。因此,我們要在中學教育中突出學生優秀人格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做到以人為本,實現人文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素質。

一、中學生的心理研究——教師的責任
青年學生雖然走過了少兒時期,但剛剛萌發的“自我”意識還處在感性的、形象化的幼稚階段,缺少個體的主動性,身心接受的社會化影響往往侷限於父母、家庭成員和老師的(比較)狹小的範圍。隨著年齡的增長,人格心理逐漸融入社會化過程,由家庭教育逐漸增加了一些社會化教育渠道,值得重視的是學校的具有知識性、計劃性、系統性的正規教育。這個時期就是人的初次社會化的完成期,即把一個尚未完全具備社會成員資格的人類個體轉化為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
青年學生完成自然生理過程以後,由於思維的發展使全部認識和行為表現出更大的自主性和能動性,他們的記憶也更多的採用理解的、邏輯的方法,通過大腦的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的活動,來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思維發展也由形式邏輯思維走向辯證思維的過程。由於學校的正規教育,使之更多地利用理論思維而不僅僅是經驗思維,從而表現出思維的獨立批判性和思維的創造性,並表現出自我意識的強化。我們這裡說的自我意識也叫自我感覺或自我評估等,是指個體自己對自己的認識,這種認識往往以信心或信念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對個體的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感覺良好的人一般都會有較好的行為效果。
自我意識的強化,也就是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評價和自我控制等意識的產生和逐漸增強。由於青年時期是集中接受知識教育、品德教育以及比較廣泛接觸社會經驗時期,都有一種主動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慾望,強烈的好奇心和參與欲,使之渴望清晰地把握自己內心的活動,主動地根據自我意向進入社會角色,從而產生一種“自我角色認同”的趨向。
基於這樣的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學校以及教師在與學生接觸交流中,特別是在教學過程當中,對於學生的影響可謂是巨大的,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教師要切實擔負起培養學生優秀人格的使命,做到培養的學生都是人格健全的,而且應該進一步要求這種人格應該是優秀的。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認識到他們面對的是學生,必須冷靜思考青少年成長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不能受社會某些思潮的影響。紮紮實實地做好基礎教育工作,是教師的責任,不僅要講奉獻,更要講責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中應強調以人為本,無論是在課題的研究中,還是教育改革的實踐中,教育工作者必須研究學生的心理,瞭解他們的需求,開發非智力因素,發展學生特長,以促進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