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莊子·說劍篇》透露出的武術文化資訊

才智咖 人氣:9.08K

論文關鍵詞:《莊子·說劍篇》;劍士;武術文化;燕趙武術文化

關於《莊子·說劍篇》透露出的武術文化資訊

論文摘要:以《莊子·說劍篇》為研究物件,對其中與武術文化有關的內容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從莊子的生卒年和《莊子·說劍篇》的真偽考證入手,肯定了該文在劍術以及武術理論發展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分三個方面論述了文中所反映出的戰國時期燕趙武術文化發展概貌;從繼往開來的角度,討論了《莊子·說劍篇》對當今武術文化發展的積極啟發意義。

在中國文化的浩瀚星空中,《莊子》無疑是奇特而光輝的巨星之一,它對秦漢以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影響極為深遠,“其成就,在先秦著作中,是無可爭議的第一名。《莊子》一書中,亦包含有豐富的與傳統武術文化有關的內容。《莊子·說劍篇》中提出的“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後之以發,先之以至”的用劍之道,對後世武術理論的發展更是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長期以來,人們對《莊子》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對其哲理和文學方面的闡述,對於該書中蘊含的豐富的武術文化內容的闡發卻極為有限,即使是著名的《莊子·說劍篇》,當前的有關理論也還主要侷限在“用劍之道”等區域性的認識層面上,把《莊子·說劍篇》作為獨立的篇章進行全面武術文化探討的專門研究,目前仍似沒有。這對於博大精深的《莊子》理論的闡揚和歷史悠久的武術文化的發展而言,都不能不說是一個“暫時的遺憾”。正是基於以上認識,本文擬以《莊子·說劍篇》為研究物件,力圖闡述其中富含的武術文化內容,揭示《莊子·說劍篇》的武術文化研究價值,並對當前武術文化的發展進行探討。

1 關於莊子的生卒年和《莊子·說劍篇》的真偽

今本的《莊子》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莊子·說劍篇》列於雜篇。目前,關於莊子的姓名、籍貫、生平、著作等都仍存在一定爭論,《莊子》外篇和雜篇皆有莊子後學所為之疑。莊子的生卒年代,史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能夠據以判斷的主要文獻資料,一是《史記》的大概說明,二是《莊子》的有關內證等。對《史記》的研究表明,“莊子大概主要活動於公元前370一前324或者前301年。但這只是一個大致的時間座標,並不能以此確定莊子的生卒年,其生卒年顯然需要向前向後推”;根據《莊子》的內證研究,“莊子之卒最早不得早於趙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至遲不得晚於宋之亡(公元前286年)”;近代學者關於莊子生卒年的各種主要觀點中,馬敘倫的公元前369一前286年之說則較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統觀以上各種論斷,我們可以產生這樣一種認識:莊子在有生之年與趙惠文王的相見應該存在著歷史年代上的可能性;因此,《莊子·說劍篇》系莊子所作,也存在著這樣一種歷史可能;而無論如何,《莊子·說劍篇》中所反映的趙惠文王時期的歷史風貌都應該是具有相當信度的。這也就為我們透過《莊子·說劍篇》,探討當時的武術文化狀況提供了可能。

2《莊子·說劍篇》對劍術以及武術理論發展的重要意義

《莊子·說劍篇》中儲存了一些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劍的形制方面的重要資料。趙惠文王見到莊子時問道:“夫子所御劍長短何如?”莊子日:“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後試。”然後,分別以“鋒”、“鍔”、“脊”、“鐔”、“鋏”等劍的不同部位為喻,向趙王描述了治國理天下的道理。這些內容,至少可以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長劍已開始出現並得到了普及,而且至遲在趙惠文王時期劍的形制已經定型。而這種狀況又是戰國時步戰逐漸代替以戈、矛等長兵為主的車戰,從而需要相應短兵的出現,同時冶煉技術的發展又使鐵兵取代銅兵的實現成為可能。“春秋時代的劍一般在50cm左右,個別也有60cm稍長者;而戰國劍則常常在70~100釐米左右,個別還有長達100cm以上者。長短變化如此顯著,非常引人注目。”劍身的加長必然帶動技術的變化,長短劍並存的格局積極地促進了劍術的豐富和提高,“鋒”、“鍔”、“脊”、“鐔”、“鋏”等劍的不同部位名稱的出現,則標誌著劍的形制已趨於定型。“從春秋末期到兩漢間的數百年間,長短劍並世而存,出現了風行海內的‘擊劍熱’.形成了為士大夫所尊從的‘劍崇拜’,這個時期可稱為我國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TAGS:武術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