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才智咖 人氣:4.42K
淺談國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
        新時代呼喚的人才,不僅要知識廣博,更需要能夠分析與解決問題,我們數學的教育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數學學習和實踐,讓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
        一、 培養閱讀的習慣
        閱讀前出示閱讀題,如講授“7.1.2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時可出示閱讀題:①什麼是三角形的高、中線與角平分線?②一個三角形有多少條高?怎麼表示?③一個三角形有多少條中線?怎麼表示?④一個三角形有多少條角平分線?怎麼表示?閱讀完畢,通過提問讓學生到黑板上畫圖的形式來檢驗閱讀的效果.
        二、 培養直覺聯想能力
        數學思維是邏輯的思維,解題的時候,面對各個已知條件,怎麼入手去證明就需要學生在日常訓練中逐步培養出直覺聯想的能力.雖然直覺聯想不一定百發百中,但正確的直覺聯想往往可以讓學生事半功倍.
        比如看到直徑可以想到直徑所對的圓心角是直角,看到切線可以想到連線切點和圓心,看到相交圓可以想到連心線,看到求最大最小值可以想到是否可以用二次函式中的頂點座標等.
        如在講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有關線段的乘積的證明是,可教學生先把乘積化為比例,再觀察圖形,能否找到有關三角形來證明他們相似.
        例(九年級下冊課本第48頁):弦AB和CD想交於圓O內的一點P,求證PA×PB=PC×PD.
        分析:可以先引導學生把PA×PB=PC×PD化成比例式 = ,然後從豎向看分別找到三個字母P、A、D和P、C、B,然後觀察圖形,能否找到△PAD和△PCB,再證它們相似.
        解(略)
        三、  培養觀圖能力 
        學生對圖形的'觀察特別感興趣,缺點是思維被動、目的不明確,這就需要教師引導他們有的方矢、積極主動去觀察,使學生體會觀察所帶來的收穫與興奮,自覺養成觀察的習慣.
                 四、 培養一題多解的習慣
        數學題目,由於其內在的規律,或由於思考的途徑不同,可能會有很多不同的解法,要在平時學習或複習中引導學生廣開思路,發散思維,探求多種解法,從而使“雙基”得到訓練,創造能力得到發展.
        例:如圖,一拋物線y=a + bx+c 經過點(0,0),與(12,0),最高頂點的縱座標是3,求這條拋物線的解析式.
        分析一:由拋物線經過點(0,0),可得資訊c=0  ① 
        由拋物線經過點(12,0),可得資訊144a+12b+c=0  ② 
         
         
        解(略)
        這種解法,思路直接,自然,很容易位學生所用.
        分析二:引導學生把二次函式與一元二次方程聯絡起來,由拋物線經過點(0,0)與(12,0),可得c=0①及一元二次方程a + bx+c=0的兩根為0,12,於是由根與係數的關係有 + = =12座標是3,可得頂點座標為(6,3).
        解(略)
        已知x軸上的交點,採用兩根式,使思維更進一步發展擴散,由例題可知,一道習題之中隱含有很多內在的規律,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達到解題的同一個目的.多做這類題目,可以是思維得到發展開拓,故解題過程中要廣開思路,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問題,挖掘題目隱含條件,比較不同解題方案,提高解題能力與效率,同時使思維不斷創新.
        五、培養總結的習慣
        根據新教材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會學生總結、歸納.如平行線的畫法“一落、二靠、三推、四畫”;如讓學生比較“兩點的距離、點到直線的距離、平行線間的距離”等等. 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歸納、總結,會使學生記憶效果明顯,認識結構清晰,學過的知識不易遺忘.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圍繞著學生展開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讓學生唱主角,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成為學習的領路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的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要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