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學科建設情況與發展構思

才智咖 人氣:5.61K

一、國內外金融學科的發展演化

金融學科建設情況與發展構思

(一)西方金融學科的發展歷程

國際金融學科形成與發展,最初源於西方經濟社會。金融學科的演進是隨著金融業務發展演進而發展變化的。西方金融學科最初研究的重點是貨幣問題,之後轉向信用和銀行,隨之建立巨集觀金融理論,其奠基人為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50年代,隨著直接融資和金融機構迅猛發展,微觀金融理論形成,其代表人物是馬柯維茲等。60年代以後,由於國際金融市場快速發展、國際資本的頻繁流動加之部分國家嘗試浮動匯率,使資本市場、金融經濟學領域成為金融學科研究的重點。80年代,由於銀行金融業務創新和表外業務不斷增大和衍生金融商品的出現,進而帶來金融風險加劇,金融研究者開始關注企業財務安全運營、風險量度與預測、金融風險規避及監管等問題。近幾年,由於網路金融的出現隨之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成為金融學科研究的重點。

(二)我國金融學科的發展變化

從規模上看,目前我國開設金融學專業的高校多達300多所。從發展歷程上看,我國金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傳承階段(1949~1983年)、交融階段(1984~1994年)和發展階段(1995年至今)。傳承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我們的政治、經濟各方面基本參照蘇聯的做法,我們的金融教科書也基本借用蘇聯的那一套。我國的金融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處於學習、認識層面,處於引進、傳承階段。交融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我國正處於全面改革開放時期,我國金融界理論與實務工作者主要是評價外國金融學說,編寫金融辭書,介紹和評價西方經濟學中有關貨幣、信用、銀行、金融的概念,以讓國人瞭解和認識西方金融貨幣信譽學說。發展階段。在這一階段中,由於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和金融決策的需要,我國金融界把西方金融理論和思想融入中國實際,樹立中國特色的大金融理論和思想。尤其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重新修訂專業目錄,將金融學科的“貨幣銀行學”、“國際金融”、“保險”和“投資”專業合併為“金融學”(其中投資主要是證券投資)。由此可見,我國金融學科的建設應當說凝聚了數代前輩的心血,但是,迄今為止,中國的主流金融學向何處發展,依然沒有明確的目標,高等院校當中金融學專業的定位也沒有明確的共識。有學者還認為,凝聚著中國金融學界前輩們心血的金融學科體系,在市場經濟的強大沖擊力面前似乎缺少吸引力。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每一個關注中國金融學科建設的人深思的問題。

二、金融學科在國家開放大學學科

建設中的地位國家開放大學金融學科在所有學科中佔據重要地位。首先,從金融專業發展過程看,原電大1983年開辦了專科金融專業,截至1999年,共為金融行業培養人才18萬人;1999年,在金融(專)與金融學(本)兩個層面參加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專案,成為當時唯一一個專、本科同時試點並進行一體化設計的專業,截至2006年已招生24萬人,也使原電大培養的金融人才總數達到42萬人(資料來源: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金融資訊釋出室)。其次,從生源角度看,2010年,僅電大開放教育金融學本科畢業生就達9235人,在校生達46508人,專科畢業生達8146人,在校生達46604人。金融專本科合計畢業生佔全部開放教育畢業生3.2%,金融專本科合計在校生佔全部開放教育在校生3.5%。就內蒙古電大而言,金融專業也是四大專業之一(財會、法學、行政管理、金融)。再次,從師資配備看,全國電大系統經濟類專任教師6219人,佔專任教師12.29%,其中正高職稱142人,副高職稱1658人(資料來源:中國廣播電視大學教育統計年鑑2010)。內蒙古電大校部金融專任教師8人,正高職稱2人,副高職稱6人,在全國電大系統裡師資力量是最強的(包括中央電大)。

三、國家開放大學金融學科建設的現狀

應該說,金融學科建設在國家開放大學學科建設當中是走在前列的。國家開放大學金融系建於1999年承擔教育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開放教育試點專案”之際,是由中國人民銀行調任一名幹部(吳國祥,現任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籌建的,合作高校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科建設自然帶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的痕跡,除了濃厚的高校色彩和開放教育特色體現不夠外,自身也存在諸多不足。

(一)培養目標

自原廣播電視大學建立金融系招收開放教育金融專業學生以來,金融專業培養目標也幾經修改,尤其2008年中央電大對教學計劃做了重大修改,取“教學計劃”以“專業實施規則”而代之,至於叫“教學計劃”還是叫“專業實施規則”都無關緊要,不過是名稱而已。就培養目標而言,幾經修改也並無大變化,即“金融學專業專科起點本科開放教育主要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重點面向基層、面向操作與管理、面向業務第一線的應用型、實踐性高階專門人才”,這裡,前面的定語都切合實際,而定語後面的主語“應用型、實踐性高階專門人才”我覺得有誤:應用型、實踐性的人才應是專門人才,但是高階人才嗎?目前高校培養的碩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大概也不敢說是高階人才。遺憾的是不僅電大金融本科生培養目標如此,很多高校金融本科生的培養目標均如此表述。我的意見是把“高階”二字去掉,因為電大目前的教育水平達不到這個目標,普通高校也達不到這個目標!事實上也不是高校本科階段應該達到的目標!

(二)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金融專業課程體系基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國家所規定的大學本科教育公共基礎課和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另一部分是專業必修與選修課程。公共基礎課主要包括中國革命史、哲學、政治理論課、數學、外語、大學語文、計算機應用基礎等課程。財經類專業核心課程主要由貨幣銀行學、會計學基礎、統計學原理、國際貿易理論、西方經濟學、管理學、經濟法概論等十幾門必修課程所組成。金融專業課程通常主要由中央銀行理論與實踐、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保險學、證券投資學、財政學、金融市場學、國際金融等。我國金融學課程建設總體上看,金融學專業課程體系逐步走向成熟、豐富和科學,但仍存在重理論輕應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和素質培養等傾向。從原電大金融學專業課程設定來看,也基本遵循了教育部21世紀課改計劃的思想。在過去實施的教學計劃中,課程設定分為四個模組:即必修課、選修課、補修課和集中實踐環節。本科階段教學計劃改為專業實施規則後,課程模組由原來的四部分改為現在的七部分,必修課由原來的12門改為現在的13門(增加了《金融風險管理》),選修課由原來的8門改為現在的16門(其中《學位論文指南》由原來必修改為選修),這是教學計劃改為專業實施規則的主要變動之處,其模組變化屬於細化而已。必修課增加《金融風險管理》是必要的,其背景是近年來金融危機以及金融風險頻頻爆發,金融執行安全性問題已不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事情,已成為全球性的問題。而大幅度增設選修課是目前國際普通高校普遍的做法。下表是美國大多數普通高校金融學專業的課程設定情況,我們從中可得到一些借鑑。美國各高校的專業課程設定十分豐富,專業課程一般分為兩個層次:必修與選修課。集中性的專業核心課程即必修課,一般只有3門到4門。儘管各校對所設課程的命名有所差異,但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與貨幣、金融或金融機構的介紹這幾個方面,而專業選修課則充分體現了靈活多樣、豐富多彩的特點。應該說,這次修改體現了當今國內外高等金融教育寬口徑、厚基礎、多規格的辦學思想和課程體系多樣化、多元化、豐富性、實務性設定原則。但通過與美國選修課的比較我們不難發現:美國的選修課雖然多如牛毛,但無一不與金融有關;而我們的選修課(如《管理方法與藝術》《思維方式與方法》《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領導科學與藝術》《國際禮儀概論》等)看上去真的很豐富,但是否與金融貼邊?大有隔靴搔癢且顧此失彼之感。

(三)課程內容

總體來說,電大(也包括普通高校)不僅課程設定不完備,教學內容也不充實,尤其更新速度過慢。首先,從教材內容看,與國外教材存在很大差距。比如教材在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的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的結合上,教材內容的豐富翔實上,一些操作程式和分析工具的表述上都相差甚遠。其次從更新角度說,電大目前使用的教材有些是2004年甚至2000年編寫出版的教材,不知道學生花30元錢拿到2000年的書是什麼感覺?

(四)學習資源建設

廣播電視大學的學習資源與普通高校比具有多樣性、通俗性、及時性等特點。多樣性指學習資源種類和呈現形式多樣,目前比較固定的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網路課程、網上資源、IP課件、CAI課件等;通俗性指易讀易用;及時性指更新速度相對較快。目前廣播電視大學學習資源建設的基本思路是:必修課資源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承建,選修課資源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與省級電大共同承建。文字教材基本由普通高校的本學科專家或名人做主編,電大教師做課程組組長及課程主持人。經過2002年和2005年兩次教育部評估,電大學習資源建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限於人力及專業、課程繁多,仍然存在文字教材更新慢、部分網路資源粗製濫造(尤其省校)、音象資源形式單一、網路資源整合力不從心、資源建設的突擊性與應付性等現象。

(五)隊伍建設

國家開放大學的師資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截至2010年,國家開放大學擁有教職工94514人,專任教師57097人,其中博士學位200多人,碩士學位5000多人,正高職稱1101人。總體評價是人數眾多,但學歷、學術水平不高。雖然經歷了30年的發展及多次評估,其整體師資力量遠不能滿足開放大學目前的發展需要。與普通高校相比存在如下三個長短:長於遠距離教育,短於面授教育;長於素質教育,短於專業教育;長於教育手段,短於學術探究。這是全國開放大學教育質量及發展的桎梏,不管是什麼學校,不管採用什麼教育形式,教師是學校的第一生產力,學科建設只能由教師來完成。

四、國家開放大學金融學科建設發展思路

(一)合理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