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邊界論綱

才智咖 人氣:1.67W

摘要:邊界,從思想的意義表達來看,是思想差異的結構。邊界是一門學科最為根本的規定。美學與哲學的邊界、美學與藝術學的邊界、美學與倫理學的邊界是美學邊界的具體內容。

美學邊界論綱

關鍵詞:美學 邊界 哲學 藝術學 倫理學

回首現當代中國美學研究的百年曆程,我們不得不坦誠地面對的是:現當代中國美學界展開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並沒有緊緊圍繞著什麼是美學,什麼是美,什麼是美感,什麼是藝術這些最為根基性的課題開展。之所以如此,從根本上,則是沒有明確研究物件的邊界。質而言之,我們應該首先明白研究物件是什麼或不是什麼。對於美學,我們應該明確美學研究什麼或者美學不研究什麼。

邊界,從日常的意義表達來看,是一事物與他事物的分界線;而從思想的意義表達來看,是思想差異的結構。思想是思想家的獨特的生命體驗的表述,是唯一的,無法複製的。思想自身,無論是顯在的,還是隱在的,必定有一定的結構性,正式由於此,思想之間是差異的,一種複雜的差異。因此,思想的邊界,不僅僅是一種差異的區分,更是這種差異的結構的區分。對於思想,對邊界的區分、劃定——主要是通過辨明差異、展開差異、描述結構來實現的——是思維有效展開,避免論證模糊、混亂,確保論域範圍明晰,正確選擇、運用合適的論證方法的基礎。劃定邊界,確定研究物件的“合法性”,是展開理論研究之前的意識清理和純粹的理性批判,只有當這種批判活動獲得了切實的根基,即研究物件的“合法性”通過邊界的劃定而得到有效確認,於此出發的理論研究才是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地基之上且獲得了屬真的理論前提而可以有效地展開。對於美學,亦如是也。

由於特定的歷史語境,實踐美學曾經在中國美學界擁有著主流話語的權力,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代中國美學界的學人力圖突圍中國當代美學研究的困境,反思、批評實踐美學幾乎成為一種大眾之狂歡,眾聲喧譁,而反叛與堅持,對抗與維護依然並存。用力最甚且影響廣泛當屬“後實踐美學”,其核心術語如“生命”、“生存”、“存在”則來源於西方現代、後現代哲學,而且其思維模式不得不受其相關的影響,誠然,“後實踐美學”在基本論題、關鍵概念、思維進路方面依然陷入了它所批評的實踐美學所陷入的窠臼,即“後實踐美學”質疑和批評實踐美學的理路,反過來,對質疑和批評“後實踐美學”依然有同等的效果。當代中國美學界之所以會陷入如此之困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於,對什麼是美學即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的邊界在哪裡這一最為根基的課題沒有得到有效的理論研究。

邊界是一門學科是其所是且如其所是的最為根本的規定。美學作為一門學科的邊界在哪裡?

一、劃定美學的邊界

美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從哲學中誕生的。美學的邊界有形而上的規定性。形而上不是形而上學,而是對邊界的一種質的規定,具體表現在美學同哲學的邊界上。美學有自己特有的形而下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美學的邊界有形而下的規定性,具體表現在美學與藝術學、倫理學的邊界上。

(一)美學與哲學的邊界

美學與哲學的關係是一個複雜的學術課題,從歷史上看,哲學是很古老的,而美學是很年輕的,而且從關係上看,美學是誕生於哲學的,有哲學的思維之源。但是,從學科意識來反思美學和哲學的關係的時候,我們首先需要做的工作是在學理上對先前關於美學與哲學的學科混淆或截然分離的研究進行知識學的清理,之後,為美學與哲學的學科邊界的劃定做一次基礎性的理論探索。對於美學與哲學的邊界問題,主要從學科的基本情況,研究正規化,研究物件展開具體的學理分析。

具而言之,就學科自身而言,哲學,在歷史上,是其它一切學科或科學的基礎,即為其它學科或科學的研究奠定基礎、提供規則、規定方向或確立正規化。在西方古典時代(如古希臘羅馬),哲學決定其它學科或科學的發展;哲學家就是科學家或百科全書似的學者(如畢達哥拉斯、亞里斯多德)。綜觀整個西方哲學史,從根本上看,這是一個事實:一個有開拓性的哲學體系的建構所引發的哲學運動(哲學思潮)對其它學科和科學的影響是廣泛的、巨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如現象學哲學對人類學、社會學、美學、倫理學、文學理論、藝術學等的影響)。之所以如此,從研究正規化層面看,哲學,字源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智慧不是知識。知識是具體的、特定的甚至是侷限的,其研究正規化是實驗性的、形而下的;智慧是抽象的、超越的甚至是大全的,其研究正規化是思辯性的、形而上的。哲學是關於智慧的學問。由此,哲學的研究正規化較之具有實踐效用性質的知識的研究正規化更具有超越性和終極關懷的意義與價值。從研究物件層面看,在對智慧的愛的基礎上,哲學作為形而上學展開了對存在和非存在的研究。而把哲學視為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學說,則是近代的事情。當然,西方的現代哲學是非愛智慧的,後現代哲學是反愛智慧的。然而,這或許從思維或思想的另一面說明了哲學本身是愛智慧的。關於人的思考及其成果——思想是哲學的最為根基的主題和具體的展現形態。如果,誠如後現代哲學所言,不僅作為主體的人死了,而且人本身也死了,那麼,哲學和哲學研究所展示的智慧和思想還有何意義,我們陷入了純粹的虛無的境地。而對於美學,就學科自身而言,在西方的古典時代,沒有美學,只有詩學。美學,作為一門真正的學科,是近代的事情。美學的初始意義是感性學的。感性學(sthetik)是被譽為美學之父的德國美學家——鮑姆嘉滕(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有人譯為:鮑姆嘉通、鮑姆嘉登、鮑姆嘉敦)在全面清理人的心意機能與知識學對應的時候發現:與人的知性即認識相對應的是邏輯學,與人的理性即慾望相對應的是倫理學,而與人的判斷即悅與不悅的感覺卻沒有相對應的知識學來研究。人的心意機能結構是:知-意-情,即對對應的真-善-美認識的能力,其成果為:邏輯學-倫理學-美學。而在彼時代,只有邏輯學和倫理學,於此,鮑姆嘉滕意在建立一門專門研究人的情感能力的學科,不僅可以在認識領域裡拓展出新的研究領域,對人作新的認識,還可以完善人的知識研究領域的知識學結構。感性學應運而生。從研究正規化層面看,美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與哲學研究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由於,美學誕生於哲學,是哲學的一個分支的知識學部門。美學在根本上是哲學的,即美學的思維、氣質、架構具有哲學的屬性。由此,美學研究是抽象的、思辯的,而不是具體的、形象的;是與智慧相關聯的,形而上的,而不是與知識相關聯的,形而下的。誠然,並非與所有的哲學的研究正規化相對應的美學的研究正規化是真正屬於美學的,西方現代美學研究是非美學的,後現代美學研究是反美學的。從研究物件層面看,美學研究的不是關於各藝術門類的具體的知識或基本的理論命題,而是與智慧、美相關的一系列基礎性的思想主題。隨著人類思維的完善、實踐的發展,美學越發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而具有自己特有的內容,而且美學應該且能夠擁有真正的自我,儘管無法也不可能切斷它與哲學的血脈之緣,這是美學的內在秉性。而美學的內在的秉性只有在具體的美學的基本的問題域裡體現出來方才具有質的規定的理論有效性。因此必須重視美學自己的基本的問題序列,因為否定美學自己的基本的問題序列就是否定美學的內在秉性,也就否定甚至取消了美學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