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心理語言學教育

才智咖 人氣:8.34K

一、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特點與現狀

英語心理語言學教育

近幾年,由於高校擴招,高職的生源素質有所下降,就英語水平而言,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完成正常的課堂任務,但是基礎差的學生由於一向對英語沒興趣,或學習方法不當,導致學習成績不理想,以至望而卻步,也有學生認為學英語與專業沒多大關係,而且又不容易學,於是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或乾脆放棄。另一方面,對教師而言,由於教學任務繁重,教學時數有限,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不少教師既要講重點,又要照顧基礎較差的學生。學生練習說的機會少,缺乏交際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啞巴英語”。

二、心理語言學原理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相互作用論”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啟示

從心理語言學誕生至今,研究成果累累,令人振奮,其理論眾多,方法各異。其中“相互作用論”(intera-ctivehypothesis)又叫“中間論”。這種理論既承認語言的生物基礎,又強調環境的重要性。這種理論認為語言的習得並不是刺激--反應過程,兒童學習語言時,並不模仿單個句子,因為經過幾年練習,兒童所掌握的並不僅僅是他們聽到的句子,而是整個語言系統。同時認為,兒童生下來並沒有語法規則方面的具體知識,只有某種組織經驗的潛在能力。這種先天的潛在能力只有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這種理論強調外語教師教學時,應該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因作用,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還要注意環境對外語學習和教學的影響。對於高職高專教育的物件而言,由於多渠道招生,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學習英語的情緒不高,導致學習行為退縮,精神不振、學習效率低下,因此應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強調個體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通常可以通過以下途徑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習的自信心。

1、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境英語教學環境的創造在英語的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如創設交流情境,變“個人競爭”為“集體合作”,開展小組討論、分組辯論、角色扮演以及課外英語角、英語沙龍活動等,其目的都在於讓學生接觸語言環境,學會使用活生生的地道的英語。雖然我們沒有使用英語的自然環境,但不等於沒有接觸英語的機會,廣播、電視、英文報刊、英文說明書等都是學生接觸英語的途經。根據Broadbent等人的“過濾”理論的原理,人們所吸收的語言僅是其接觸的'一部分,因此所接觸的語言必須足夠多,並且真實才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在高職英語第一冊的Unit15課文FirstAid中,為了使枯燥的教學更加生動,我們在課堂上創設了醫院的場景,邀請幾個學生身穿白大褂,進行role-play,現場演示如何進行急救,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知識。

2、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使用“照顧式的語言”心理語言學在研究兒童母語習得理論中,指出兒童學話時,母親喜歡使用一種“照顧式的語言”(caretakerlanguage),這種語言一般都比較短,但是話語的平均長度又常常比小孩的略長,以幫助兒童的語言發展。母親在和自己的小孩對話時,如果發覺孩子聽不懂,還會重複自己的話或放慢說話的速度。成人對兒童學話的這種態度,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是可以借鑑的。尤其是對高職高專的學生,英語基礎差,課堂教學的句子不能過長,使用的語言不能太難,應以口語化的短句子為主,否則學生聽不懂,產生畏難情緒,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以鼓勵和誇獎為主,培養其學習的自信心。

(二)、心理語言學的“元認知能力”的理論

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心理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都十分注重學生的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而元認知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外語教學水平的有效手段。元認知是個人對自己的認知加工過程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知識的有效獲取要求學生不僅要知道“是什麼”或者“為什麼”,而且能知道“有什麼用”和“如何用”,只有學到的知識能夠有效地用來解決新問題,才能算是“有效”獲取。當代研究證明,元認知能夠促進知識的有效獲取。元認知能力包括如下幾種能力:會激勵自己勤奮學習;會確立學習目標;善於選擇能達到目標的最適當的學習方法;善於檢測達到目標的情況,必要時採取補救措施;善於總結自己達成目標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及時調節自己的學習方法。高職高專的英語教學不同於中學時期的英語教學,由於學時有限,教師不可能對所有教材都精講,因此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元學習能力,讓更多的知識由學生自己課後學習掌握已勢在必行。如在英語教學中要教會學生充分利用詞典的能力;構詞分析的能力;句法分析的能力;推斷的能力;論證的能力等,使之成為學生認知活動中的一種自主學習的活動。

(三)、“輸入假設”理論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影響

克拉申是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領域頗有影響的代表之一,他的假設有很多不同的術語,早些年叫“監察模式”,後來稱為“習得--學習假設”,近些年來又叫“輸入假設(Inputhypothesis)”。根據克拉申的觀點,學會外語主要靠自然習得。其途徑是在極小或沒有心理障礙情況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輸入。只要輸入大於學生目前的語言能力,而情感過濾又低,學生就會自然學會語言。同時,還應重視情感因素對語言習得的影響,幫助學生減少焦慮,多鼓勵,少批評,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因為各種障礙猶如一道道牆或過濾器,這種牆或過濾器越多,輸入的資訊就越少;輸入得越少,輸出就更微乎其微,資訊經過三、四道關卡的過濾已經所剩無幾,因而外語學習者腦中幾近空白,交流也就無從談起。作為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確立遠大目標增強學習動力。

(四)、教師應正確地使用“錯誤分析”理論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心理語言學研究表明,兒童在習語過程中說出的話語不少在結構上或內容上是錯誤的。對於這些錯誤,只要不影響思想的表達,成人一般不會進行糾正。隨著兒童語言能力的提高,類似的錯誤會自動消失。教師對學生的語言錯誤也應採取類似的態度,不能一有錯誤就當場改正,應該按照犯錯誤的場合和錯誤的性質區別對待。一般來說,在操練語言形式的場合,應多予改正;在運用語言來交際時,只要不影響到原意的表達,則不必當場改正,但事後可指出學生的主要問題。錯誤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語言能力的錯誤,它們反映學生語言能力的問題,學生的確是不懂該怎麼說。教師如能及時幫助指出,學生情緒是不會受到影響的。另一類是語言運用錯誤,可以說是失誤。比如用英語交際時該用名詞複數的地方卻用單數,該用he或him的地方卻用she或her;寫作時首寫字母不大寫等,所有這些都是學生已掌握的,只是由於疏忽才犯錯,所以不必當場糾正。因為這樣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學生會因怕犯錯誤而不敢開口說,動手寫。尤其是高職高專學生自卑心理、畏難情緒嚴重,因此教師對待學生錯誤時應採取寬容的態度,向學生說明錯誤的出現是前進中的必然現象;同時教師對錯誤要有預見性,對產生這些錯誤的現象要講清楚,還要為克服這些錯誤創造條件,如增加重複率,使它們從學習的暫時的短期記憶過渡到持久的長期記憶。

(五)、心理語言學對探索教學方法的啟示

心理語言學的一箇中心觀點就是學習必須是有意義的。外語學習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絕不應停留在簡單的模仿,或做出習慣的反應。這對於高職高專英語教學很有啟示,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要在教學方法上積極研究,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用各種各樣的語言遊戲使學生投入真正使用語言的環境,這樣往往會比機械練習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還應掌握多樣化的原則,即練習型別要多樣化,符合培養各種層次能力的要求。要讓學生掌握在何時、何地、用何方式、對何人講什麼話,在何種場合作出何種反應的能力。教師的教學不能囿於一種教學方法,應在具體的教學場合選用適當的方法,根據學生的認識能力從低階到高階,從已知到未知地螺旋式發展。心理語言學的原理對高職英語教學有著很大的啟示,高職英語教師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學素質和實際教學實踐能力,認真學習研究心理語言學,運用心理語言學的理論去指導英語教學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