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高中數學成績的原因教學論文

才智咖 人氣:4.34K

從國小到高中,絕大多數學生對數學情有獨鍾,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然而並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許多國小、國中數學學科成績的佼佼者,進入高中階段後,第一個跟頭就栽在數學上。在高中數學的學習中,我們經常聽到學生反映上課聽老師講課聽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題時,總感到困難重重,無從入手。有時,在課堂上待我們把某一問題分析完時,常常看到學生拍腦袋:“唉,我怎麼會想不到這樣做呢?”從國中到高中,數學的學習需要有一個過渡,而很大一部分學生因為這個過渡沒有把握好,無論是從數學思維上還是從學習方法上都沒有很好過渡,導致高中三年數學成績都一直沒辦法提高。本文就這兩大方面簡單地分析如下。

影響高中數學成績的原因教學論文

一、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

1.數學思維的膚淺性

一些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對一些數學概念或數學原理的發生、發展過程沒有深刻地去理解,僅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脫離具體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無法擺脫區域性事實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質。由此而產生的後果:學生在分析和解決數學問題時,往往只順著事物的發展過程去思考問題,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維習慣,不注重變換思維的方式,缺乏沿著多方面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缺乏足夠的`抽象思維能力,學生往往善於處理一些直觀的或熟悉的數學問題,而對那些不具體的、抽象的數學問題常常不能抓住其本質,轉化為已知的數學模型或過程去分析解決。在考試或做題時體現出總感覺會做,但又不能完全做對,似懂非懂的樣子。

2.數學思維的差異性

由於每個學生的數學基礎不盡相同,其思維方式也各有特點,因此不同的學生對於同一數學問題的認識、感受也不會完全相同,從而導致學生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偏頗。這樣,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一方面不大注意挖掘所研究問題中的隱含條件,抓不住問題中的確定條件,影響問題的解決。另一方面,學生不知道用所學的數學概念、方法為依據進行分析推理,對一些問題中的結論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斷,缺乏對自我思維程序的調控,從而造成障礙。體現出沒有清晰的思路,總是在老師講完後才恍然大悟。

3.數學思維定式的消極性

由於高中學生已經有相當豐富的解題經驗,因此,有些學生往往對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難使其放棄一些陳舊的解題經驗,思維陷入僵化狀態,不能根據新的問題的特點作出靈活的反應,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維,甚至造成歪曲的認識。總會用一些以前用過的但與此題毫無相關的知識點以及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自認為方法都沒有錯,但就是做不出來。

由此可見,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形成,不僅不利於學生數學思維的進一步發展,還不利於學生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注重突破學生的數學思維障礙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生自身的學習狀態

1.被動學習

許多學生進入高中後,還像國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主動權,表現在:不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瞭解,上課忙於記筆記,沒聽到“門道”,沒有真正理解所學內容。

2.學不得法

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學生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後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絡,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視基礎

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麼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陷入題海。到正規作業或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4.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

高中數學與國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做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式在閉區間上的最值問題、函式值域的求法、實根分佈與參變數方程、三角函式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空間概念的形成、排列組合應用題及實際應用問題等。

目前,高中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就這兩大方面,希望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老師能從這兩大方面入手,給學生正確的引導。學生也能及時地發現自身的問題,及時改變學習方法。希望我的這篇文章對老師和學生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