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創新探索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3W

首先,影象資源成為教材內容的重要構成。

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創新探索論文

在教學實踐中,影象作品成為漢語言文學教材的重要內容構成。有些教材直接錄有影象作品。由董乃斌與錢理群主編的《彩色插圖本中國文學史》、趙東栓主編的《中國文學史話魏晉南北朝卷》就是這樣的教材。這些教材上承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編撰的傳統,將與文學相關的繪畫等影象作品錄入教材,成為教材內容的重要構成。有些教材並未錄有影象作品,但是卻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了與文學文字相關的影象作品之存在與其意義。劉躍進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就是這樣的教材,其中單列一章“繪畫與魏晉南北朝文學”,論及文學與繪畫之間創作與被創作的關係,影象作品成為教材內容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其次,影象資源成為教學課件等多媒體材料的重要構成。

多媒體裝置為教學的實踐完善提供了技術與手段的支撐。這改變了漢語言文學原有的教學模式。影象作品成為多媒體課件展示的重要內容。這些影象作品有的源自他人的繪畫、雕塑等藝術創造,有些源自教學者攝影、繪畫等藝術創造,有的源自對影視作品的擷取。源自各種途徑進入教學多媒體課件內容的影象作品,顯現了其感性形態,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構成。另外多媒體裝置的視訊系統為影象的動態展示提供了條件,因此,長短不一的視訊等動態影象資源因此也成為教學內容的重要構成,其中相關漢語言文學的影視作品是其中的重要內容。靜態與動態的影象資源在多媒體系統中進入教學環節,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語—圖”互文成為相關教學實踐的重要方式。語言與影象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相互闡釋、相互補充、參互成文的互文關係。教學實踐中的這種變化體現了教與學實踐的需要,也體現了影象與文學關係發展的歷史趨勢。正是因為適應了教學的需要,體現了文化發展的趨勢,“語—圖”互文的教學方式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進一步闡述漢語言文學文字的意義,豐富教學的手段與方式,從而促進教學的進步與發展。利用影象資源,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影象的線條、色彩、構圖、造型多源自自然外物的邊線、本色、形狀,它直接反映了事物的感性形態,多為人們熟悉或瞭解,因此感性、直觀的影象傳達的資訊易於為人接受。語言通過概念傳達意義,抽象的概念使得語言無法直接反映事物的形態,只能間接地顯現事物的存在,因此不易為人直接感知。黑格爾說:“我們把我們所意謂的一個感性存在用語言說出來是完全不可能的”⑤。可見語言與影象在傳達資訊的實踐中存在差異,各具優勢:語言通過概念傳達意義,抽象,但意義豐富,影象通過色彩、圖形傳達意義,感性、易於接受。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中,影象資源進入教學內容與教學環節,有效地彌補了語言傳達資訊間接、抽象的侷限。

在影象的感性表現中,漢語言文學文字的意義得到感性彰顯與體現,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利用影象資源,能夠進一步闡述了漢語言文學文字的意義。在中國文藝發展的歷史中,諸多影象作品形成於對語言文字的再創造。這些影象作品不是對語言文字簡單的重寫與複製,而是個性化的創造,它們通過影象符號的創造進一步體現了源文字的意義。顧愷之的《洛神賦圖》進一步體現了曹植《洛神賦》語言文字的意蘊。在顧愷之創作之後,任熊創作的《洛神像》、沙馥創作的《洛神圖》、衛九鼎創作的《洛神圖》、丁觀鵬創作的《摹顧愷之洛神賦圖》、蕭晨創作的《洛神圖》皆為對曹植《洛神賦》語言文字再度演繹的結果,它們進一步豐富了《洛神賦》文字的意蘊,是深度理解《洛神賦》文字的重要依據。顯然,這些影象作品進入漢語言文學教學內容,可以幫助人們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利用影象資源,豐富了教學的手段與方式。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中,進入教學環節中的影象資源包括靜態的圖片與動態的視訊。這些影象資源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能優化教學手段與方式。教師在教學中因此能夠動靜結合,圖文並茂,激發學生的想象與理解。多重教學手段改變了課堂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夠使得教師教學的語言、內容以及敘事方式因此得到提升與優化。圖文並茂的教學方式符合傳統的“左圖右史”的傳播與接受傳統,這種教學方法能夠以人們習慣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營造出師生和諧的教學氛圍。影象資源成為當下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內容,促進了教學的發展。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古代影象資源利用不多與對“語—圖”互文教學方式重視不夠是兩個重要問題。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中,當代影象資源,尤其是影檢視像倍受重視。這可以發揮學生熟悉或易於理解的影象畫面在教學中的意義,但是過多地依賴於這樣的資源也對教學造成不良的影響。這是因為,當代不少影視作品的創作是以服務市場為核心目的,作品多是以大眾接受興趣為立足點而對源文字進行改編的結果,因此這樣的作品即使被稱作為根據某某文學名著改編,其實它已經與源文字大相徑庭。因此,源自這樣商業影視作品的影象很難深層顯現語言文字的意義,過多地依賴它們,會造成教學中的誤導。在教學實踐中,人們過於依賴影視資源也會造成對古代影象資源重視不夠。其實在中國古代,有大量的影象資源,生動形象地演繹了語言文字另一種存在狀態。

也就是說,在中國古代,相關的文學影象是人們接受漢語言文學文字的重要見證,它是我們在當代理解、解讀漢語言文學文字不可缺少的'資源。

顯然,在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充分利用這樣的影象資源不僅可以憑藉影象的感性彰顯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多角度開啟教與學的思路,豐富教學內容,深化教學思想。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實踐中,借用影象資源就需要發揮影象資源的價值。但是在當下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的實踐中,影象材料往往只是教學材料中的“擺設”,是擺放在語言文字之中的調節視覺情緒的材料。教師在講解中甚至不對影象資料進行介紹與分析。這會忽檢視像本身富含的意義,影象資源在教師對語言文字的深度闡釋中難以發揮應有的價值,在教學方式與方法領域也未能形成深度的“語—圖”互文的教學模式。語言是擅長表現時間過程的抽象符號,影象是擅長體現空間場景的空間符號,但是事物並不只是僅僅顯現為時間過程或空間場景,因此,可以說,在漢語言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僅僅依靠語言或影象都可能會產生表達與接受方面的侷限,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做到“語—圖”互文,形成“語—圖”互文的教學模式,也就是說,語言與影象在教學實踐中實現相互補充、相互闡釋,將會切實地提高教學效果。因為“語—圖”互文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憑藉影象的感性彰顯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利用富含意義的歷代影象資源,揭示語言文字存在的另一種形態的意義,從而發掘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中相關文字形態與意義的真相。總之,適應時代的需求,影象資源越來越多地受到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視。影象資源在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的教學中發揮了重要價值。人們在利用影象資源的實踐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合理地解決這些問題是進一步完善當下漢語言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