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探索論文

才智咖 人氣:2.08W

動物生物化學是從分子水平上研究動物體化學本質及生命過程中化學變化規律的科學,是動物類相關專業學生接觸到的第一門重要專業課,是學習生理學、病理學、遺傳學、營養學、等後續課程的基礎[1],也是獸醫和畜牧等學科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必考課程.學好本課程無論是對於指導動物生產和獸醫臨床實踐,還是對於有關學生繼續深造,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動物生物化學課程教學探索論文

1課程現狀

就課程特點而言,動物生物化學,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知識體系晦澀、概念抽象,內容繁雜的課程.就學科特點而言,其建立與發展,與實驗研究手段的發展密不可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1].課程特點與學科特點的矛盾,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有如下體現.

1.1教學理念陳舊

目前,本課程普遍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傾向,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需要和相關專業嚮應用技術型專業轉型發展的趨勢存在較大差距.

1.2教學內容冗雜

動物生物化學教學內容的特點是多、雜、難、燥[2].多:涉及到的內容廣泛,資訊量大,重點、難點和疑點較多,有很多名詞、概念,包括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性質與功能,以及它們的多條代謝途徑和多步代謝反應;雜:各章節內容寵雜,每種物質的代謝及代謝途徑、反應又很複雜,常給人以雜亂之感;難:本課程理論性很強,內容相對抽象繁雜,晦澀難懂,難記易忘,使學生易產生畏難厭學情緒;燥:內容相對枯燥,常使人感覺積極性不高,無法投入.因此,動物生物化學普遍被認為是一門相對比較難教、難學的課程.

1.3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由於教學內容的以上特點,本課程教學模式較陳舊,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較為單一.在教學過程中沒能很好地考慮到教學物件的職業發展需要及生產生活實際,重理論知識的講授,輕亟需的與職業關聯能力的培養.教學主要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致使教師講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4實踐教學落後

本課程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有著很重要的作用,但由於裝置儀器等客觀原因的限制,使得本課程實踐教學主要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達不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2探索與實踐

根據我校動植物檢疫(動檢方向)專業學生畢業後大多到基層從事動物疫病防治與檢疫的現實需要,基於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圍繞能力本位新理念,結合作者的教學工作經驗,通過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轉變教學方式,強調教學方法的多元化,加強實驗教學及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對動物生物化學課程教學進行探索與實踐,為本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改革拋磚引玉,提供借鑑,以適應學校嚮應用技術型大學轉型發展的要求和趨勢.具體探索與實踐如下:

2.1更新轉變教學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師在對教育工作本質理解基礎上形成的關於教育的觀念和理性信念,是教師所信仰、追求、堅守的教育理想和價值觀.教育理念指導著教學實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圍繞能力本位新理念,從知識傳授向知識傳授與職業能力培養並重轉變,更加註重職業能力培養,重視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課本和實際有機結合,從學生未來的職業需要出發,以學生為本,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課堂上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引導學生思考而不是代替學生思考,更不是抑制學生思考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人才.同時加強學生團隊合作精神與職業素養、道德的培養,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科學觀與價值觀,使其能夠全面發展.

2.2調整優化教學內容

圍繞本專業培養目標和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需求,根據課程設定方案中學分、學時的規定,以“需用為準、夠用為度、實用為先”的原則,強調能力本位,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使教學內容突出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通過研究教材,結合學生實際,修訂教學大綱,刪繁就簡,輕講(略講或不講)有關物質的化學結構、化學反應等純化學知識,通過對比梳理,重講各種物質的.代謝及其對動物機體的意義,著力解決“多”與“雜”的問題;緊密聯絡生產實際,闡述課程知識點與動物疾病防治、動物生產養殖具體問題的關係,突出對實際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同時,適當加入相關熱門話題,既開闊學生視野,又能與時代同步,既符合本地區畜牧業的發展實際,又可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和枯燥之感,充分體現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3].

2.3適時改進教學方法

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不斷改進調整教學方法,運用靈活多樣、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儘可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從過去的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具體從以多媒體教學和講授法為主,向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嘗試合理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手段轉變.如通過趣味引導式教學,引導啟發學生,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通過專案驅動教學,重視課堂內外的討論環節,讓學生對特定的問題開展小組自主討論,教師引導點評,培養學生聯絡生產生活實際,主動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習慣,提升學生就業後動腦、動手的能力;通過歸納總結式教學,以圖表的形式、對比歸納的方式以及口訣等總結、提煉相關知識點,將一些複雜易混淆的內容轉變為輕鬆易學易記的知識;通過形象比喻教學,將一些抽象繁雜內容的講解變得形象直觀、具體生動,使學生容易理解,既可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又可活躍課堂氣氛;利用網路條件,建立課程共享交流平臺,收集上傳相關內容的影音動畫,引導學生就課程的一些重、難點展開討論,教師參與回覆;還可以嘗試師生互換角色,就某些內容,讓學生提前預習準備,鼓勵學生走上講臺.

2.4加強實驗教學,將其與科研活動融合

通過積極爭取學校對實驗室儀器裝置等教學資源的更新投入,努力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基於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加大綜合性、設計性和探究性實驗的設定比例,努力提高實驗室開放程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藉助學校科研類活動課程平臺,就本課程相關內容,鼓勵學生成立專題研究小組或參與教師承擔的相關課題研究,進行科學研究活動.通過課題申報立項,明確工作任務與研究進度,按規定時間完成相關課題任務,形成一定的成果,成果形式一般為論文、設計及調查(諮詢)報告等.這樣,既鞏固拓展了學生所學,也是對學生的一次基本科研訓練.

2.5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課程考核是教學過程的關鍵環節,它既是反映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對學生學習的督促方式,具有從教與學兩方面檢驗教學質量的功能[4].本課程考核力改過去期末考試“一考定終身”的考核方式,結合學校“課外延伸五個環節”的規範要求,將本課程課堂教學內外的基本教學環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納入課程考核.在理論課考核中,將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比例設定為各佔50%,其中平時成績又有課程預習(佔20%左右)、課程作業(佔20%左右)、課外閱讀(佔20%左右)、課外討論(佔20%左右)和中期考試(佔20%左右)構成;實驗課考核中,將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比例設定為70%和30%,其中平時成績包括實驗預習(佔20%左右)、實驗習慣(佔30%左右)和實驗報告(佔50%左右),期末考試以實驗操作和學生口試為主.這樣既綜合反映評價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學習表現以及學習成效,又是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督促,同時可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協調溝通能力等,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