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語言學中文學術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3W

內容摘要:在語言學論文寫作中摘要所發揮的作用就是對全文進行全面的介紹,如對研究目的、研究方向、研究意義、研究方法等進行闡述,以此能夠使人們在瞭解該篇文章時能夠一目瞭然,明白作者整篇文章所要研究的大概內容。因此,論文摘要作為整篇論文中重要組成部分,且在論文英文翻譯中水平如何與其被檢索或者被引用的次數有直接關係。而為了語言學論文中摘要的語法隱喻英譯情況有進一步瞭解,筆者就中國知網資料庫中檢索了5篇語言學中文學術論文,以此對其中英文摘要進行相關分析,以能夠對語言學論文中的語法隱喻現象有進一步瞭解。

分析語言學中文學術論文

關鍵詞:語言學論文 語法隱喻 現象分析

1.前言

幾乎所有學者在學術論文寫作中都會包含摘要部分,而摘要作為整篇學術文章寫作的主要概括,能體現出整篇論文寫作質量,對作者論文傳播以及受眾影響力等都會產生影響。現今,諸多學者都對語言學論文摘要進行了相關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從學術範疇中對英語摘要進行研究,如從句式應用、語態等的應用方面展開分析;或者是從跨文化角度對中西方學者針對英文摘要之間所存在的差異問題進行的比對研究。或者是針對不同語種而翻譯成英文摘要之間存在的異同進行分析;根據某一學術領域,如醫學類、文學類摘要在英文結構方面進行研究。

因語言學論文在摘要撰寫要求上一定要嚴謹、客觀,具有一定的學術觀點,且能夠在摘要寫作中將作者對學術研究的觀點通過名詞結構的方式來將語言篇幅的理性化特點彰顯出來,這與英文摘要在寫作上所要求的觀點是相同的。隨著近年來國內相關學者從語言學論文語法隱喻角度對論文摘要進行研究,且運用相應的手段來對學術論文摘要進行寫作和翻譯,以此能夠對語言學論文中摘要的語法隱喻問題進行研究。

目前,國際之間在學術交流上也在深入發展,以英文摘要作為中外學術交流的重點內容已經成為諸多國際學術開展的趨勢。而對現今國核心心期刊中所記錄的期刊中以英文作為摘要的刊登文章已經超過80%之多,且在國內以及國外等諸多資料庫中已收錄了諸多語言學論文的英文摘要。所以說,論文中英文摘在質量方面的高低對學術論文的學術性,以及其所要表達論文的準確性,甚至對該論文在國內、國外學術交流範圍方面被檢索的次數,以及被引用的頻次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而學術論文同其他載體形式的文字不同,其是特定的命題和固定概念,或者是過去的科學成果、將要推廣的發明創造,以及作者所要傳播的一些領域知識等為方向,以此進行的論文撰寫。尤其是在語言學論文中,所闡述的事物特徵,以及所經歷的過程等都是較為抽象內容,也就是所謂的語法隱喻這一概念。而這一語法的應用,是對論文相關內容的一種概括、一種濃縮。尤其是對於論文中摘要來說,其在詞彙的使用上更具抽象,所以在諸多語言學論文摘要中都會控制好語法隱喻的應用,能夠在英文譯文中明確的將中文摘要所要闡述的抽象概念,以及論文中所要敘述的內容一一的翻譯出來,能夠提高其被檢索和引用的頻次。

如果從體裁方面對語言學論文英漢摘要語法進行比對,那麼其在英文摘要撰寫中主要秉持“導言--方法--結果--探討”這四大語用結構,且能夠在此基礎上將協作教學納入到體裁分析中,以此幫助作者來提升英文摘要寫作水平,以及其對英文摘要翻譯水平。從以上分析中可以瞭解到,國內對於論文摘要中語法隱喻現象都進行過相關研究和分析,但是涉及到語言學英文摘要語法隱喻的相關研究相對較少,所以,本文對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語法隱喻現象進行分析,並就其英譯方法及體現的功能展開研究。

2.語法隱喻相關概念

語法隱喻最初是人們將心理、情感、感知以及事件等轉化為實際語言行為的一種方式,其作為一種重要概念,可以根據其所使用功能的不同將隱喻分為概念語法隱喻與人際語法隱喻兩種。其中,概念語法隱喻是通過人們活動的物質過程、行為過程、心理過程、關係過程以及語言過程、存在過程這六個過程所表現的,且使用固定概念來進行一定表達。而隱喻則是通過一個過程來表達另一個過程,且能夠通過所表達的一致性行為來實現的隱喻式表達方式。

如果將隱喻在語法中應用情況進行分析,那麼其可以分為三方面進行應用:一個是通過隱喻手法以一個過程去表現另一個過程;而如果過程出現轉變的話則會引起相應功能發生轉變;因成分功能的轉變,導致詞彙在表達形式上也會發生一定變化。因此,對於概念語法隱喻的應用上主要涉及到名詞化應用,也就是通過概念語法隱喻的方式來對其他形容詞來表現所要表達的內容;而語法隱喻在應用中則將一段話通過語法隱喻的形式表現出來,以能通過一段話高度概括所要表達的相關內容,能夠使語句看上去更加凝練,整篇語句結構也能符合學術論文要求。因此,在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應用語法隱喻能夠在翻譯英文後更加貼切的將中文摘要中所要表達內容體現出來,且對摘要寫作方面也能得到一定啟示。

3.以語言學論文摘要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在本文研究中為了對語言學論文摘要中的語法隱喻現象有更加清晰瞭解,對中國知網資料庫中檢索了5篇語言學中文學術論文,以此對其中英文摘要進行相關分析。而在對該問題進行分析中,對這5篇中學術論文摘要進行了比對,且對以下三個問題進行相關分析:

3.1論文摘要中文語法隱喻如何在英譯之後在語法上相近?

3.2語法隱喻進行翻譯時要採取何種方法?

3.3在不同語言學論文中不同翻譯方法對文章功能上產生何種影響?

4.探討結果與分析

4.1研究結果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且通過語言學論文摘要中所應用的.語法隱喻相關理論作為分析標準,且通過語法隱喻來對過程進行表達,以此對這5篇中文摘要中所存在的語法隱喻現象進行標準,且對英譯之後的文章也進行相應標註,且對英文摘要譯文進行分析,根據不同翻譯方法對語法隱喻的表現情況進行統計。在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共出現了91次語法隱喻現象,且與中文摘要相對應的英文摘要則採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對其中85次語法隱喻進行相關翻譯。其中,使用直譯的為68次;採取詞性轉變的為5次;使用結構調整的為6次;以解釋法進行應用的為6次。而在調查中並未使用語法隱喻進行翻譯,故可以將此問題以“忽略”作為翻譯方法,其為6次。

由此可見,以語言學論文摘要在語法隱喻現象中被翻譯成英文比例較高,為93.4%,所以在中文摘要中所應用的語法隱喻問題都能在英文摘要中將這一語法隱喻應用功能體現出來;再有就是在語法隱喻過程中,大多學者所使用的翻譯方法多以直譯進行的應用,通過相應的英文詞彙進行直接翻譯。而只有少部分學者通過語法概念進行翻譯,如調整結構或者詞性進行轉換等方法,或者直接選擇忽略等來對英文摘要進行相應翻譯。

4.2研究分析

對以上5篇語言學論文摘要語法隱喻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瞭解到,一方面國內學者對摘要進行翻譯時在語法隱喻使用的策略上相對較少,從側面可以反映出學者所掌握翻譯策略仍然單薄;而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直譯在國內學者摘要翻譯中應用廣泛,且可以瞭解到不同翻譯策略應用中對摘要語法英譯上還是具有多種可能性的。因此,從本文研究方向和以上結果作為出發點,以此對不同翻譯方法所具備的功能進行了解。

4.2.1傳達意義

從以上分析中可知,除了直譯方法使用最多之外,再有就是通過詞性轉換法進行的應用,且進一步對該方法應用情況進行分析,也可以對語言學論文摘要的翻譯起到一定借鑑作用。如對摘要英漢進行比對,中文中多通過隱喻的手法將語句進行連線,但是一般句型較短,而英文的話則會使用銜接手法,將這一語句意思進行完全翻譯,且在句型上相對較長。因此,如果將英文譯為漢語的話,那麼為了使文章讀上去更加通順,所以在翻譯之前會將英文中一些抽象詞彙翻譯成中文中的語法短句,且能夠保持與中文意思相同。但是,如果將中文隱喻語句翻譯成英文中的隱喻短句是否合適?現通過舉例的方式對該問題進行闡述和說明。因在本文所分析的幾篇文章中在詞彙的應用上都是具有中文語法隱喻現象的。如:

例:因借款人還款決策存在策略互補性,小額信貸公司面臨恐慌性討債問題。

翻譯為:Due to borrowersstrategic complementarities in deciding whether to repay or not,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MFLs)may suffer borrowers runs。

從以上所舉的例子中可以瞭解到,該作者進行英譯過程中並未直接將“還款決策”進行直譯,而是通過詞性轉換法一樣,對直譯翻譯並沒有應用,而是通過中文意義進行了相應的翻譯,以“deciding whether to repay or not”語法進行了應用。雖然在英譯之後與中文語法隱喻表現上還存在一定差異,但那是在內涵上基本相同,而讀者也能從翻譯中瞭解到中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保證了知識點的一致性。

4.2.2篇章的銜接

摘要作為獨立短文,且在形式上也要注重撰寫過程中的獨立性問題。如在文章寫作中內部結構的銜接,這關係到譯文在翻譯之後的銜接性問題。因在語言學論文摘要中對語法的應用都是有節奏的,且通過推進的方式對篇章結構與句子之間聯絡進行調整,以此保證語句連線性。

5.結論

綜上所述,對語言學論文摘要中語法隱喻現象進行研究,能夠對國內學者在學術論文發表中對於摘要語法應用上能更加貼切於英文摘要,也對其所發表的文章被檢索、被引用頻率上也會產生直接影響。與此同時,語言學論文在寫作中摘要所發揮的作用是重要的,能夠在摘要撰寫中結構更加緊湊、語句更加簡練,且對語法隱喻使用更加合理,這對提高國內語言學論文摘要質量有一定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池麗霞.語言學論文英文摘要名詞化特徵研究[J].科技視界,2016,(10):68.

[2]趙夢娟,鍾蘭鳳.學術論文摘要中語法隱喻的英譯研究[J].考試與評價(大學英語教研版),2015,(05):37-41.

[3]解淑暖.中外英語學術語篇語法隱喻的對比研究[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1):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