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環境建設思路

才智咖 人氣:1.93W

人文環境是高校圖書館文化內涵、精神底蘊的重要表現。構建高校圖書館和諧的人文環境是高校圖書館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高校人文環境建設思路

 摘要:縱觀當下熱播的青春影視劇,其受歡迎的原因除了人物、劇情本身具有吸引力以外,校園環境所透露出的人文精神也不容忽視。文章通過審視這些影視文字,從休閒空間、文化空間、虛擬空間三個層面論述發揮大學校園人文環境的精神凝聚、認同歸屬、規範調節功能的重要性。

關鍵詞:青春影像;青春意識;高校環境;

引言:

1.人文情懷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為本。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進行的人文素養教育也要以人為物件,以人為中心。這種觀念不僅反映在課堂知識的傳授中,也反映在高校人文環境的建設上。高校人文環境,環境指高校這個相對封閉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人文則指在進行環境建設時始終彰顯人文意識,把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作為關注點。“人文”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賁卦”中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會人倫,是人區別於動物所特有的資質和風采。高校是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教育場所,校園是文化內涵的實際承載空間,其整體環境的建設應處處體現人文精神,其景觀設計和氛圍營造都是校園文化展示和傳承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具有豐富人文內涵的校園環境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樹立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影響他們的成長和發展。豐富的校園形態,處處可見的歷史景觀和環境景觀能夠構建一個意義完整的校園符號系統。

2.這一系統也會以可見的形態形成高校最具生命力和吸引力的特質,日積月累形成豐厚的精神財富,不斷生髮出精神價值和凝聚力。青春類影視作品中的校園生活,一定程度上是對當代大學生生活的再現,其中的教室、宿舍、校園、圖書館等空間都洋溢著青春的色彩和活力,在一定程度上表徵著觀者對校園人文環境的期待和嚮往。因而人文環境建設就是在高校這個相對封閉的環境裡給學生營造一種人文的氛圍、意義空間。“人文環境是一種意義世界,是人不斷對意義的創造與表達、理解與體驗。所謂意義,就是人對世界以及自身的理解和審美。意義就是一種人生理想,也是一種人生創造。”①怎樣增強校園的吸引力使學生能更多地浸染人文氣息,融入高校人文環境的意義世界,仍是當下高校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文章通過對青春影像的分析來勾畫當代大學生所特有的風采的存在空間———校園人文環境,進而提出從休閒空間、文化空間、虛擬空間三個層面進行人文環境建設。

一、跳動之符號與校園休閒空間建設

1.1青春是跳動的`符號,大學生在校園裡留下了靚麗的印記。在春春的影像裡,我們發現一個充滿著夢幻色彩的校園,這裡綠樹成蔭,有成片的公共休閒空間。《我的早更女友》《匆匆那年》《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以下簡稱《致青春》)中女主角的第一次出場,《何以笙簫默》男主角與女主角相遇的地方,都離不了大樹成行的校園主幹道。《致青春》裡鄭薇跟著陳孝正走過的樹蔭間的臺階,二人纏綿的綠色草地,《匆匆那年》裡陳尋跟著方茴穿過的長長的走廊,喬燃送方茴丁香花瓣、林嘉茉送蘇凱手鍊時的石凳與滿眼翠綠,《我的早更女友》中見證戚嘉與劉翀、袁曉鷗愛情的大樹,籃球場,旋轉的樓梯,夜晚的涼亭,路邊的大樹……校園休閒空間凝聚著大學生的青春記憶。

1.2校園空間建設應以滿足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為中心,既給學生營造一個宣洩青春激情的獨立的空間,又給學生提供一個施展個人才情的公共的休閒空間。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花草能夠產生豐富的負離子,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調節人的神經活動,有利於人的創造性思維。校園休閒空間的建設應當加入藝術設計,如校園一角曲徑通幽的小路,平鋪鴨蛋形的弧形草地,隨意擺放的長條凳,等等。恩格斯曾說:“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於自然界和存在於自然之中的。”②校園休閒空間的設定就是讓學生全身心地與自然接觸,發揮其喚醒學生審美知覺的功能。建設校園的休閒文化空間,為師生營造一個統一的、個性鮮明的整體環境,既可以緩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也可以增強學校的凝聚力和親和力。

二、慾望生產與校園文化空間建設

2.1用畫面來說話的影視是一門關於“看”的藝術。“看”往往和慾望相關,慾望往往潛藏在視覺背後支配著“看”,選擇看什麼、專注的程度實際上都是慾望之旅。青春影像裡的俊男靚女,影像中的時尚,向受眾傳達著消費愉悅感。影視關心的永遠是畫面如何最有效地發揮其商品屬性,進行慾望生產。縱觀整個青春影像,它們在故事情節、敘事方面其實沒有多少創新,基本上都是一段愛情的糾葛,這些關於“愛”的影像無疑都和金錢、容貌有關。其實影像本身的直觀性、立體性就是慾望生產最好的工具,青春影像既是當代大學生生活的寫照,又生產著他們體驗“愛情”、體驗“青春”的慾望。在青春影像中,俊男靚女都在強調當代大學生慾望的正當性。他們玩,他們愛,他們恨,《同桌的你》《匆匆那年》中曾經是禁忌話題的未婚先孕,很自然地進入影像世界。

2.2《小時代1》中,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大都市,主人公林蕭、南湘、顧裡、唐宛如四個女生的校園活動空間被大大地理想化和誇張化,歐式的奢華的宿舍讓人驚詫。在當代都市文化中譜寫青春,青春無疑深深打上了金錢、物質的烙印。“青春”在現代化的闡釋裡變成了一種消費符號,驅動著當代大學生的青春消費,因此,在校園環境建設中,人文情懷的滲透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符號學把人作為符號的主體,人的存在總希望找到一種確證,一種自我存在的意義,而意義通常是通過客體世界建構的。校園裡發生的愛情多與這種尋求意義的渴望和追求相關。傳統文化的斷裂使當代大學生不願再扮演成年人期待的社會角色,在青春影像中,反叛、顛覆和另類成為他們的標籤,他們以此作為自己真正的成年禮,對名牌的追逐、對肉體的追求、對舒適愜意生活的嚮往成為他們的文化符號。

2.3這些似乎在表述當代大學生與這個社會的矛盾,但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是在通過這種思維方式尋找人生的價值,以期獲得他人的認同和社會的認可。既然“看”是慾望的外顯,慾望實際上就是享受“看”的愉悅,那麼學生對什麼感興趣,喜歡什麼都是“看”的動因。因此,校園環境應從學生的“看”上下功夫。不僅應考慮學生們的學習、生活的物質需要,更要營造富有生機的精神生態氛圍。以學生為本,重視精神層面的文化空間建設,比如校園主體建築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實用功能,其樓梯、樓內牆體、外牆的設計也要滲入人文精神。艾倫?卡爾鬆在《功能之美》曾指出:“作為建築物,它們具有許多功能,因此,它們與人以及使用者的文化內在地相關,作為建築物,它們亦與其他建築物相關。”③校園內的文化長廊、藝術展板等,應該發揮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展示學生才藝的功能。每個大學生都應從校園人文環境中找到身份上的認同感和文化上的歸屬感。在這樣的空間中,大學生們可以自由地交流、互動,慾望、激情能得到釋放和疏解,可以得到他人的認同,獲得學習、生活的自信。

三、青春之痛與校園虛擬空間建設

3.1成長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過程,是人類的共同體驗,因此成長題材也是電影的一個母題。如何成長,青春類電影多會選取青春的律動與痛苦作為表現物件。70後的青春是《致青春》,80後的青春是《匆匆那年》,90後的青春是《小時代》系列,青春似乎就是傷痛、反叛。但導演們想要表達的青春情懷其實與青春無關,充斥在電影中滿是遺憾,因此很多青春的影像都和初吻、墮胎有關。從某種程度講,青春的影像關心的並不是所謂的青春情懷,而是對青春情懷的包裝。《致青春》《匆匆那年》《同桌的你》把關於青春的記憶發酵,讓愛情之花綻放,其花之豔麗勾起人們對青春的憧憬與回憶,其枯萎也必將令人怦然心動。

3.2青春之痛以影像構建了一個打動人心的虛擬空間,由此可見校園虛擬空間的建設中,應該營造一個輕鬆的民主的氛圍,引導學生樹立主體意識,學會自我規範。當下校園環境的建設強調快捷化和便利化,校園環境建設的資訊化程度越來越高,學生的生活節奏也越來越快,特別是“微”時代,僅僅在校園實體空間內進行人文建設是遠遠不夠的。“微”時代的到來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宅”在宿舍,“宅”在手機裡,因此,藉助微博、微信等虛擬空間滲透人文精神也是校園環境建設的一個必然趨勢。

3.3“文明以止,人文也。”所謂“止”,是指界限、規範。人文字身就傳達著一種規範。人類的生存發展必須有各種法律制度、道德信條的保障,以此來規範和約束個體的行為,學校也是如此。制度規範是學校正常運轉的重要條件之一,每一個學生都應該自覺接受這種制約,在校園空間中自然本性、個性的釋放都是允許的,但一旦越界就會受到懲罰,每個學生也須自覺地承擔這種越界行為的後果。“發乎情,止乎禮義”,人文精神的滲入就是讓學生的行動有所節制,有所規範。青春之痛總要過去,幾年之後的主角們大多成為了社會精英,《我的早更女友》中的袁曉鷗從羞澀稚嫩的少女變為談判的專家和公司的高層,《同桌的你》裡的林一從頑皮落後的差生蛻變為在美國打拼的進步青年。成功才是青春的熱望。李大釗的《青春》是“衝破過去歷史之羅網,破壞陳腐學說之囹圄”,當代大學生也應該樹立“青春之自我,青春之中華”的意識,這種意識的傳播若藉助微電影、微視訊的形式以影像的方式來敘說,在更具開放性、互動性、滲透性的虛擬空間進行,其影響力肯定會大大超過以往的教育方式。

3.4校園人文環境應該是多樣化的,既有參天大樹也有小草綠地,既有規章制度也有個性激情。在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上,傳達的應是個體解放與群體規範、自然慾望與合理釋放的調節,虛擬空間的特殊性會使其更好地發揮這一調節功能,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青春”意識。校園環境作為一個具有意義的符號系統,其特質就是能夠幫助大學生在課堂內外自覺地完成對自身的改造和完善。“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中國古人很早便很重視環境對人的塑造。在大學校園裡,人文環境的精神凝聚、歸屬認同、規範調節功能賦予大學生更多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易經》“賁卦”中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是紋路,是現象,只有體察社會人文現象才可以教化改造天下的人,大學校園人文環境建設也應如此。站在育人的立場,始終不忘關心當代大學生的喜與樂,瞭解他們的愛與痛,從環境與學生的互動方面將校園建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詩意棲居地”,為大學生們構建一個實踐夢想的舞臺,使之成為高校實施人文教育和提升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