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界定與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理論透視論文

才智咖 人氣:7.03K

摘要:高技能人才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備的精湛技藝以及解決複雜性、關鍵性和超常規實際操作難題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只是動作反覆訓練使然,更重要的是心智技能創造活動的結果。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應體現三個維度:理論教學應具有一定的厚度;實訓教學應具有一定的技術高度;專業口徑應具有一定的幅度。

高技能人才界定與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理論透視論文

關鍵詞:高技能人才;高職教育;課程建設

高職教育屬於我國職業教育體系中的高階層次,其培養目標定位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然而,高技能人才“高”在何處?探討這個問題,既關係到高職教育培養目標的層級定位,也關係到其課程體系的科學構建,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高技能人才之界定

從邏輯上講,高技能人才是相對於一般技能人才而言的,屬於技能型人才中層級較高的部分。為了揭示高技能人才高在何處,在此首先探討一下技能與技能人才的規定性。

(一)技能與技能人才

關於技能的定義通常有三種說法:

(1)技能是通過訓練而形成的符合法則的隨意運動方式,是有意識活動中近乎自動化、完美化的動作系列;

(2)技能是指人的心智活動、身體動作、情感表達、社會交往、學習工作等因素綜合應用的能力;

(3)技能是指主體在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經過訓練而形成的執行某種任務的活動方式。從以上三種不同說法可以看出:技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通過有意識的學習訓練而形成的;技能形成的重要標誌是動作近乎自動化、完善化;技能具有複合性、多元性和綜合性。

技能的生理機制是由於在大腦皮層運動中樞的神經細胞之間形成了牢固的“聯絡”系統,只要在一定任務訊號刺激作用下,一系列的動作便可以有序地、自動地產生出來,形成動作“無意識”。因此,技能是先天因素與後天因素的融合體。前者主要指生理解剖素質,如神經系統、腦、感覺器官和運動器官的解剖生理特點;後者主要指學習、訓練和習得。至此,可以對“技能”給出一個描述性定義:技能就是個體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學習、訓練和習得而形成的執行某種任務的特定活動方式。

按其性質和特點,技能可分為操作性和心智性兩種:

(1)操作技能是藉助於骨骼肌肉運動和與之相應的神經系統部分的活動在動作中形成和實現的。例如演奏、繪畫、體操、操縱機器等。操作技能的形成和掌握是外在規則和行為模式通過人體內化運動的結果。

(2)心智技能主要是藉助於內部言語在頭腦中解決問題的認識活動方式,以其正確的思維方式方法為本質特徵。心智技能按其性質可分為感知技能和思維技能。感知技能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外部屬性和聯絡的認知活動方式;思維技能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聯絡的.認知活動方式。

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既有區別又有聯絡。從區別上看,前者主要表現為外顯的骨骼肌肉操作活動,後者主要表現為內隱的思維操作活動。但是,在現實中二者又密切交融在一起。感知、記憶、想象、思維是操作技能的調節者和必要的組成成分;外部動作是心智技能的最初依據,也是心智活動的經常體現者。在完成比較複雜的活動時,人總是手腦並用的,既需要心智技能,也需要操作技能。人們只能從相對意義上根據某種活動的主導成分來確定它是屬於操作技能還是心智技能。

人是技能的能動載體,自然擁有技能的人也就是技能人才。故所謂技能人才,就是通過學習、訓練和習得掌握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或二者合體),對技術成果進行消化、吸收和物化,使其轉化為現實的產品或服務,並對產品或服務能夠進行適時提升的高素質勞動者。從崗位特點看,他們主要分佈在生產、建設、經營、管理和服務第一線。

(二)高技能人才“高”在何處

在現實生活中,人的技能客觀存在著高低層級之分。“技能有初級和高階之分,熟練即高階技能,無論是初級技能還是高階技能都是對知識的應用”。在心理學視角下,高技能人才的行為特徵是一種在對陳述性知識“應知”基礎上,能有意識地調節、修正熟練動作的智慧性行為,即高技能人才不是簡單地具有經驗性技能的熟練操作工,而是同時具備一定技術和工藝方面的創新能力。因此,從本質上看,高技能人才之“高”,絕不僅體現在技能熟練程度之“高”,更多地體現在質上構成要素是高素質、高層級的。由於高技能總是在人的職業活動中通過職業能力體現出來的,因此,這裡藉助職業能力等級劃分對高技能人才“高”在何處作一具體探討。

在國際上,通常把職業能力區分為不同的等級,如初級、中級、高階等。這裡以英國五級職業標準等級為例作一分析。

一級標準:具有在一定範圍內從事常規的、可預測的工作活動的能力;相應職務為半熟練工。

二級標準:具有在較大範圍和變化條件下從事一些複雜的、非常規的工作活動的能力。負有一定的職責和自主權,並能與工作群體中其他成員進行合作;相應職務為熟練工。

三級標準:具有在廣泛領域從事各種複雜多變的、非常規的工作活動的能力。負有相當的責任和自主權,經常需要對他人的工作進行監督和指導;相應職務為技術員、技工、初級管理員。

四級標準:具有在廣泛領域從事技術複雜、專業性強、條件多變的工作活動的能力。負有很大的個人責任和自主權,通常需要對他人的工作和資源的分配負責;相應職務為工程師、高階技術員、高階技工、中級管理人員。

五級標準:具有在廣泛的、通常是不可預見的條件下獨立運用基本原理和複雜技術的能力。負有極大的個人自主權,經常對他人的工作和重要資源分配負有重大責任,並有個人獨立分析、決斷、設計、規劃實施和評估工作結果的能力;相應職務為高階工程師和工程師,中、高階管理人員。

從以上職業能力層級差異變化中可以看出如下規律:層級高低與技能的熟練程度、工作範圍、適應崗位、技術複雜性、心智技能的比重以及協調組織能力成正比;與工作的基礎性、基層性、操作技能的比重成反比。換句話說,隨著職業能力層級的提高,不僅技能的熟練程度越來越高,更重要的是工作的預見性和感知範圍越來越大,適應不同崗位的遷移能力越來越強,技能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對心智技能的依賴性越來越重。如果按照當下學術型、工程型和技能型人才金字塔式來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座標定位應是:在類別上屬於技能型人才,但位居其序列層級的上端,上限接近工程型人才,與其他人才在智慧結構上具有相當的重疊性。

據此,我們可以把高技能人才界定為: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備的精湛技藝以及解決複雜性、關鍵性和超常規實際操作難題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只是動作反覆訓練使然,更重要的是心智技能創造活動的結果。其動手能力不再只是傳統的“手藝”、“絕活”,而更多的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創造性活動,是現代技術和經驗技術的整合、動腦和動手能力的整合。根據西方勞動力結構的演變歷程,有學者引用“灰領”這一概念,描述和界定這一新的、發展中的高技能群體,認為他們是介於“白領”(決策層)和“藍領”(操作層)之間的中間層“灰領”。有人稱這些既能動腦又能動手,還具有較高的知識層次、較強的創新能力、掌握熟練的心智技能的新型技能人才為“銀領”人才。“這類人才,既不是白領,也不是藍領,而是應用型白領,應該叫‘銀領’。”其人才特徵具有應用性、手腦並用、技能強和素養高等特點。

高職教育課程建設理論透視

(一)理論教學應具有一定的厚度

相對於中職教育而言,高職教育應突出人才的理論素養,這是由高技能人才的素質特徵決定的。在現實職業活動中,高技能人才履行崗位職責的活動方式更多地倚重心智技能的發揮。現代生產裝備的高度機械化、自動化和智慧化,需要操作人員具備更加高超的動手能力,這種動手能力不再是傳統意義的“手藝”、“絕活”,而更多地是利用心智技能的創造性活動。其“行為特徵不再是簡單的只需經驗性技能的熟練操作,而是在‘應知’基礎上‘應會’的智慧性行為;高技能人才不僅要具備深厚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理論知識,而且具有高超的生產技藝和技巧,擔負著技術含量較高的操作任務;不僅要具備運用交叉技術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技能,而且具備一定的技術和工藝研發創新能力。”高技能人才屬於知識技能複合型人才,具備較寬厚的理論基礎不僅重要,而且必要。

因此,高職課程建設應該對“知識夠用為度”原則有正確的、全面的和辯證的理解,切忌狹隘而偏頗。因為“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畢竟與職業培訓、中等職業技術教育有本質的不同,畢業生除能立即上崗工作之外,還應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創造性,應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也就是說,“要處理好基礎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關係,既要突出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又要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實訓教學應具有一定的技術高度

在實訓課程設計上,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要及時吸收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最新成果,要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減少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工藝性、設計性、綜合性實驗,逐步形成基本實踐能力與操作技能、專業技術應用能力與專業技能、綜合實踐能力與綜合技能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制定實踐教學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對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進行管理和評估,以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幫助他們直接掌握從事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職業能力是一種綜合實戰效能力,包含在工作範圍和職業環境內,勞動者將自身的技術、知識和技能轉換運用到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活動中的能力,包括組織、計劃和創新的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還包括個人在工作環境中與上級、同事、客戶之間相處的能力,因而更具有實戰性和高技能人才培養上的實際意義。為此,在實踐教學中,要注意綜合實踐課程的設計,使高職的實踐教學有正確的方向,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超越中職教育“再造性技能”培養層面,重在發展高職生的“創造性技能”和“智力性技能”“對於高層次的應用型和技術型人才來說,智力技能的價值顯然要高於動作技能。對於技能的選擇,高職應提高創造性智力技能的比重,而削減再造性智力技能的訓練時間,以突出應用型、技術型人才培養的特點”,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三)專業口徑應具有一定的幅度

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發展要求具有二律背反性。一方面,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日益朝著縱深方向發展,要求從業者更加專業化、專門化;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又使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成為一種必然趨勢,同時,大量新技術、新工藝、新裝置的產生和運用,對一線管理者、生產者的知識結構、技術水平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技能人才應該具有寬厚的基礎以適應未來崗位變化和提升,具有遷移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高職教育的專業設定口徑既不能像中職教育那樣窄,也不能像普通本科教育那樣寬,要從高職教育的特點和一定專業的產業技術背景出發,設定口徑寬窄適度,兼具現實性、針對性、方向性和前瞻性,為學生構建起寬厚紮實且結構合理的專業結構平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具有足夠的理論基礎以應對技術變化,為進入一個需要繼續學習的工作環境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徐浩。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創新及課程結構設定與職業指導實務全書[M]。長春:銀聲音像出版社,2004:1079。

[3]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內涵解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6,(22)。

[4]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9,455,451。

[5]耿獻文。構建高職教育課程體系的思考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1,(22)。

[6]鄧澤民,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比較與創新研究[J]。職教論壇,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