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影像學相干性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2.31W

1資料與方法

醫學影像學相干性分析論文

1.1一般臨床資料

在我院取09年8月份至次年12月份的急性腦梗死患者共90例,其中男74例,女16例,年齡55~81歲,平均72.8±10.2歲,病程18.1±7.3小時;對這些患者相干資料總結、合併,其中高血壓者患者有36例,伴冠心病患者有26例,伴糖尿病患者有16例。所有患者(腦栓塞,頭部或全身嚴重出血,肝腎功能弱者除外)嚴格按照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標準進行診斷,且頭部必須經過MRI或CT檢查確診。血小板計數>80×l09/L,血壓<200/110mmHg(1mmHg=0.133kPa)。取90例同期在本院體檢的健康人群(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齡48~73歲,均齡59.8且都沒有腦缺血等症狀)為對照組。

1.2儀器鑑定

用GELOGIQ-500彩色多普勒超聲儀(探頭頻率7.5MHz)及螺旋CT對患者分別進行頸總動脈全長及頸內外動脈的檢查。其中對於患者自身姿勢的要求為:行仰臥位,頭後仰且偏向檢查對側。測量要求為:內—中膜厚度(IMT),同時密切觀察斑塊的所處位置,大小,形狀,是否回聲以及管腔是否狹窄等病況。觀察指標:頸動脈不同部位斑塊的分佈情況,腦梗死患者的斑塊檢出概率,以及不同時期斑塊的變化情況。

1.3資料評價標準

內膜評價標準:厚度大於0.9小於1.2為增厚,大於1.2為斑塊。顱外段血管管腔狹窄程度的劃分標準:輕型(0~15分)30例,中型(16~30分)37例,重型(3l~45分)23例。(嚴格以《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為劃分標準,以SSS為評分標準)

1.4統計依據

用MicrosoftExcel建立資料庫,採用SPSS13.0統計軟體進行統計學分析,同時設定P<0.05為顯著差異性。計量資料檢驗方法:兩樣本的t值,指標表示方法:均數±標準差(x±s),分類資料檢驗方法:X2。

2結果

2.1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經超聲檢測後的資料資料

腦梗死組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有64例,其檢出率為71.11%,對照組含30例,檢出率為33.33%,比較得二組有顯著性差異且(P<0.01)。另就斑塊發生的`部位來說,發於頸總動脈分叉處(CCA)的粥樣硬化組中,其中腦梗死組49例,佔54.44%,對照組30例,佔比56.66%,比較,無顯著差異且P大於0.05。

2.2不同患者軟、硬斑塊的檢出情況

檢出結果:腦梗死患者軟硬斑的檢出情況分別佔比24.44%和21.11%,明顯高於對照組人群且(P<0.05)有顯著差異性。歸納總結其特點為:扁平斑:內膜回聲不光滑,回聲增強且扁平斑還有區域性隆起或偏心增厚的特點,厚度小於2mm,中強回聲。軟斑:凸起的厚度大於2mm,回聲均勻且有時強度不等。硬斑:有聲衰減,常為混合斑:軟斑、硬斑、扁平斑二種或幾種斑的混合。

3討論

對患者進行CT檢查,觀察其腦血管病變程度和血流速度,提前預測以及估計患者病情變化等方面由於具有非創傷性故而具有重要的價值。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CCA分叉處常常容易生成斑塊,該資料顯示患者頸總動脈分叉處斑塊形成49例,概率為54.44%,很明顯的額高於其他部位的發病率,究其原因可能歸結到患者血液中的剪下應力,由於在頸內動脈起始段和頸總動脈的分叉處,血液流速緩慢,脂類物質容易積澱,直接導致斑塊不定時性發生。

由於患者的動脈粥樣硬化發展過程比較緩慢,所以一般情況下斑塊的性質、數量等都會隨著隨患者的年齡以及患者病程的變化而一步步演變。一般來說,軟斑發展速度快而且容易破裂進而出血,患者腦梗死的概率進一步增大,但是硬斑由於表面光滑,不易破裂,因此腦梗死發生的概率反而比較小。分析該研究資料得出,中、重型腦梗死軟斑檢出率高於輕型腦梗死患者,(P小於0.05)有統計學意義,而硬斑檢出率(P大於0.05),無統計學意義,分析這兩組結果,得出腦梗死患者是否有硬化斑塊與該患者的病情有密切的關係。但是是否頸脈粥樣硬化並不是腦梗死的唯一因素,還與患者血液動力學的改變、血流的剪下應力有很大的聯絡。在劉文武等學者的研究中也發現頸動脈的狹窄程度與腦梗死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性,同時在這個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了由於超生對極低回聲軟板檢出的侷限性,當頸動脈狹窄程度高於50%(特別是伴有出血性斑塊者)的時候,腦梗死的發生時常高於對照組人群,因為超聲檢查有時會低估動脈狹窄的程度。

頸動脈粥樣硬化的進行性發展時常會致使部分性腦梗死,且發病率快,死亡率高,是急性腦梗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在該資料中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發病率(71.11%)遠高於對照組人群(33.33%),充分說明腦梗死頸動脈粥樣硬化二者具有密切的相干性。通過對患者的頸動進行CT檢查,可以檢測患者的斑塊組織學特徵、頸動脈粥樣硬化狹窄程度,且由於該方法快速無傷,可以預防腦梗死的發生,故而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