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

才智咖 人氣:7.02K

關鍵詞:

淺談數學教學中的“反饋與矯正”

布魯姆的“掌握學習策略”的實施有三條基本原則:第一,“掌握學習”的教學要確保學生學習前具有必要條件。第二,“掌握學習”的教學必須與評價相結合。第三,“掌握學習”的教學必須在集體教學中實施適合個別需要的矯正性幫助。那麼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判斷學生學習前具不具備必要的知識前提,怎樣評價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如何確定給個別學生提供矯正性的幫助?這些都必須通過診斷反饋才能得到,這說明反饋是“掌握學習”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是“掌握學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反饋就成了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在教學實踐中,我總結歸納了以下三種反饋形式:提前反饋,及時反饋,綜合反饋,並將它們的作用概括為:提前反饋看基礎,抓補救,及時反饋看理解,抓概念,綜合反饋看運用,抓思維過程。

反饋的目的在於矯正。通過反饋可以針對學生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的知識缺陷或學習誤差,有的放矢地給予矯正補救,由此可以看出反饋與矯正兩者關係的密切性和之在課堂教學中所起的作用。

那麼矯正的形式有哪些呢?大體可以分為集體矯正和個別矯正兩種,具體表現為教師給學生矯正,同學給同學矯正,學生自行矯正等等。怎樣選擇恰當的矯正方法應根據反饋的具體情況來確定。在教學中,我主要根據反饋所出現錯誤的三種情況—性質的輕重,人數多少,難度大小來確定矯正方法。①錯誤性質比較嚴重的,如概念錯誤,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嚴重障礙等等,有教師給?集體矯正,粗心馬虎所致的非知識性錯誤,由學生自行矯正。②所出錯誤人數較多的給予集體矯正。所出錯誤人數較少時給予個別矯正。③所出錯誤展示難度較大的由教師矯正,難度較小的由學生矯正。總之,矯正時還可根據當時的'氣氛、情景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以便出錯的學生能夠完全糾正錯誤,其他同學都有收穫或啟示為標準。

課堂教學程式不是一成不變的,但無論安排什麼樣的教學程式,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反饋與矯正”這一環節的運用也要適時、適度、適用。下面談談本人在教學中實施上述三種反饋並進行相應矯正的具體做法。

前提反饋,學習新課題之前對新課題所必需的預備性和相關性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檢測。這種檢測常採用提問、填表、解題等多種方式教學。教師通過檢測的反饋情況來診斷學情,對學習欠缺者及時進行差異補救,從而鞏固學生的認識前提,使全體學生都進入學習新內容的最佳準備狀態。矯正的方法多采用講評法,課後進行評析,點拔,糾正。例如:在學習八年級數學“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三)—公式法”時,我先對“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這一知識測驗,看學生是否人人過關,因為在學習新課時,求根公式的推導要用“配方法”來解決,所以應對“配方法”這一與新課直接相關的知識前提進行檢測反饋,必要時進行知識補救,為實現新課的內容鋪平道路。

及時反饋,我們知道課堂教學的主體一般由“定向教學”和“達標練習”兩項基本教學活動組成。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來完成,都應對學生感知理解新概念的情況進行反饋,這種反饋從時間上來論是及時的,形式採取提問、選擇、判斷、填空、解題等。例如,我在教八年級數學“最簡二次根式”時,在教完定義之後,出示這樣一道題:判斷下列根式那些是最簡二次根式:、、、,有幾個同學判斷錯了,究其原因是對定義中的“被開方數的每一個因式的指數都小於指數這一條理解不清。我便及時進行集體矯正,並進行強化訓練,使全體學生牢固掌握這一概念。

綜合反饋是繼及時反饋以後圍繞課題重點加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所進行的綜合練習反饋。這種反饋對應於“應用”和“綜合”兩個層次的教學,設計練習題不在於多,而在於精,要有一定的概念性和綜合性,因其難度較大,通過反饋進行矯正時,我注意採用類比、議論、分析、綜合等方法對典型問題講解其規律?則,對綜合性的問題講解思維過程,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解題的方法規律,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反饋與矯正”在幾何教學中特別重要且運用廣泛。在講幾何證題時,尤其要高層建築,注重講解思維過程證題方法。

總的來說,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什麼時候安排什麼形式的反饋?採用什麼相應的矯正方法,所用時間大約多長?這些問題教師在備課時都要作?考慮和安排,做到心中有數。我認為並非每一堂課都要全部用到上述三種形式的反饋,而且要善於根據每堂課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程式,選擇反饋方式,確定矯正方法,適當控制“反饋與矯正”時間,既要保證“反饋與矯正”的實際效果,又要顧整課堂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使課堂教學獲得成功。由此看來,只要我們正確認識“反饋與矯正”的作用,恰當的運用,建立起良好的反饋機制,使教學程式得到有效控制,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程式,提高課堂教學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