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東忍WebQuest設計與應用調查分析

才智咖 人氣:1.4W

洪東忍WebQuest設計與應用調查分析
福建教育學院資訊技術研修部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要 作為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一種重要模式,WebQuest近幾年對我國教育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WebQuest 在我國中國小中應用情況如何?探索實踐中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更加有效的開展?本文先對我國近年來有關WebQuest主題的主要文獻進行了基本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對這幾個問題進行了探討,以期對我國教師的教改之路有所幫助。
關鍵字 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WebQuest;應用調查;網路探究
 
 2010年3月12日,針對“錢學森之問”即目前中國教育的瓶頸問題——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教育部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更新人才培養的觀念,改變過去用考試的分數、用學歷的證書等標準化的模式來衡量人才的觀念,要創新人才培養的模式。同樣的,近幾年我國教育界也正在經歷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合作式學習模式的轉變,大力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WebQuest作為探究式教學的一種模式為我們實現這種轉變提供了一種重要渠道。其最大認可之處在於它有效地利用網路的資源,延伸了課堂的維度,並實現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協作交流。
一、調查樣本的選取與統計分析
 WebQuest教學模式最早於1995年提出,可以理解為“基於網路的探究性活動”。為了進一步瞭解WebQuest 在我國中國小中應用發展的情況,我們進行了調查統計,主要抽樣收集WebQuest相關文獻,文獻取自權威網站中國知網所提供的中國學術文獻網路出版總庫。在主題選項以“WebQuest”或“網路探究”進行文獻搜尋後,截至2010年8月1日,共檢索到相關文獻526篇。對這些論文的作者單位進行篩選,發現中國小階段的教師只佔55篇,僅為總數的10.4%比例,其中中學的40篇,國小的僅15篇,其餘文獻的作者絕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或教育培訓機構的工作者,巨大的資料差距說明目前我國中國小教育的一線老師在WebQuest這方面的研究還是相當薄弱的;從對這55篇抽樣論文的內容分析來看,僅35篇屬具體應用類,20篇屬認識討論類(無應用實踐)。我們對這些論文進行了統計分析,內容包括學段分佈、地域分佈、學科分佈等,如圖1、圖2、圖3所示。

洪東忍WebQuest設計與應用調查分析


圖1文獻學段分佈示意圖

圖2文獻地域分佈示意圖

 

圖3文獻中樣本案例學科分佈示意圖
 統計結果顯示,WebQuest在高中階段開展得比較多。分析原因可能是WebQuest的應用對學生的資訊科技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加上當前我國傳統教學模式還處在轉型階段,高中階段的學生才基本具備一定的資訊水平和學習能力,為WebQuest的開展提供可能性。
 開展WebQuest除了師生的資訊素養外,網路軟硬體環境的搭建更是不可或缺,所以WebQuest應用案例的分佈情況難免存在不均衡現象。從抽樣調查結果來看,文獻作者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廣東、湖北、北京、上海、天津、青海、江西、湖南、重慶、山東、陝西、山西、黑龍江、遼寧、四川等17個省市區,其中僅江蘇、浙江、廣東、湖北、北京、上海、天津等6個省市區就已佔總量的60%,原因則可能是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網路設施建設較好,電腦及網路普及率較高,WebQuest的開展就更具可能性。
 從學科分佈來看,文獻中的WebQuest案例涉及資訊科技、綜合實踐、語文、歷史、思想品德、研究性學習、英語、數學、地理、化學、生物、體育等14個學科,但差異也很明顯。其中,設計或應用較多的是資訊科技、綜合實踐、語文、歷史、思想品德、研究性學習等學科。原因可能是這些學科綜合性較強,且網路資源相對豐富,適合採用WebQuest開展探究式學習。而數學、化學等學科理論性較強應用又偏少,教學傾向於追求邏輯條理性,相關的網路資源也不夠豐富,因而影響了WebQuest教學模式的開展。
二、WebQuest本土化實施過程
 WebQuest創始人伯尼·道奇認為WebQuest的實施應包含七個步驟,分別是設計一個合適的課程單元、選擇一個能促進高階認知發展的任務、開始網頁設計、形成評價、制定學習活動過程、以文字形式記下所有活動內容以供別人借鑑、最後的檢查和改進[何克抗 現代教育技術:(webquest和研究性學習的區別)資訊科技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研究之五——“WebQuest”教學模式[J] .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11)5-12.]。但近幾年在我國的實際推廣過程中,我們又形成了其他一些實施步驟略有不同的WebQuest模式,下面筆者以我國許多學者共同的基本觀點來簡單介紹WebQuest的本土化實施過程,主要包括:
 1.設計一個合適的課程單元。判定合適與否,教師應考慮該課程單元能取代原來令人不滿意的課、能否有效地利用網路、能否促進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等因素。
2.選擇一個能促進高階認知發展的任務
 一個好的任務是可操作的、具有吸引力的,並能激發學生的深入思考。伯尼·道奇把任務劃分為:複述、彙編、神祕性任務、編寫新聞、設計、創造性作品、達成一致、勸說、認識自我、分析、判斷和科學任務等12種類型。通過查閱大量文獻發現,我國目前比較集中選擇其中的分析、判斷、達成一致、設計、創造性作品等作為任務來開展。
 3.刨設情境,發現問題
 國內教師往往是通過多媒體或網路展示某個案例,綜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心理,創設情景,喚起他們的求知慾望。一般教師還會提供一些相關的參考網站或RSS讓學生自行閱讀,並羅列具體的案例主題供學生進行調查,例如,綜合實踐之“我家的生活垃圾”,資訊課主題之“怎麼用word排版報刊”等,通常也會採用同一單元多個主題供選擇的方式。
 4.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問題
 學生圍繞主題,採用走訪或調查以及資訊搜尋,結合個人特長及小組分工來獨立思考、探索。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會對學生預先指導,介紹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和分析處理資訊的技巧等。
 5.小組合作,協作學習
 這一階段主要是讓學生面對面的或者通過網路與同學或老師展開交流,經歷不同觀點的碰撞來加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修正他們的知識結構,同時形成了個人和小組的研究成果。
 6.學生成果交流,效果評價
 各小組將自己的研究成果通過網路或多媒體呈現來互相學習和交流,既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又要認真觀摩別人的研究成果,教師和學生共同對其進行評價並記錄。
 7.總結與反思
 學生對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表現、學習方法的運用進行反思和總結,同時老師也要自我總結和提高。
三、WebQuest教學模式的.實踐意義
 目前, WebQuest的有效性已被許多國家所證實。雖然其引入中國才幾年,但有效性也已被不只一門學科教學所證實。例如,劉麗、婁曉黎將WebQuest帶到了地理課堂中,發現WebQuest能使學生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和網路工具進行學習,培養他們對地理資訊的收集、分析和運用能力,有效改進了地理學科的教學效果[劉麗 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WebQuest的運用對培養學生地理資訊能力的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09]。陳冬雲把WebQuest嘗試帶到歷史學科中,提出WebQuest的教學模式拓展了知識空間,瞭解更多的歷史背景,學生非常喜歡,同時也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和代表性觀點得以充分的體現[陳冬雲 中國科技資訊:Webquest應用於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認識[J]. 中國科學院出版社,2005(10)]。
 總之,webQuest作為國外引進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是一類進化後的教學模式,其本質是引導學生在“自行探索”、“再次發現”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也重視教師的輔助作用,是符合教學系統設計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社會學習理論的,值得我們深入借鑑、應用和開展。
四、促進WebQuest有效實施的若干建議
 1.重視網路平臺的搭建
 經調查和走訪,許多教師都有意識嘗試將WebQuest模式付諸教學實施,但由於網路支撐平臺的不到位,真正得以順利、紮實開展的並不多[金紫微 網路科技時代:利用網路環境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J].《網路科技時代》雜誌,2008(12)]。有些老師採用部落格平臺來進行交流,但另一方面評價環節就無法有效實施。也有許多學校採用紙質問卷來實現評價,但這勢必增加許多工作量,目前我們提倡在裝置允許的條件下,建立專用的網路平臺來實現互動交流及相互評價,例如Moodle平臺,師生都比較容易上手。
 2. 重審探究目標的確定
 探究目標的確定至關重要,WebQuest是要讓學生應用知識和充分思考來建設性地解決問題,所以問題設計應具有探究性和開放性;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因為長期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案例中往往將探究目標定位在事實性或原理性標準化的知識領域,任務設定偏重知識性目標要求,且結論單一化,無法體現WebQuest的探究價值。一些設計一般或較差的WebQuest反而把學生帶向簡單的資訊概括或總結而已,未能有效促發學生髮揮高階思維能力。
 3.加強對探究學習過程的有效指導
 通過文獻調查後發現,許多教師並未給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事先培訓。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沒有什麼體驗經驗,他們往往試圖在網路世界中直接尋找問題答案,或採用複製、貼上等方法來拼湊所謂的研究成果,從而導致網路學習喪失了“分析—思考—綜合—創造”的過程及探究意義。因而老師應及時對學生進行事前指導,主要包括:①讓學生了解研究性學習的性質、目標、意義、步驟和評價等,使學生對研究性學習有一個初步的認識;②介紹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和經驗。
 4.評價儘量多維化
 過程評價好過於成果評價,可是目前許多案例的評價仍把重心放在對研究成果的評價,對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的評價僅停在表面,究其原因除了工作量太大之外,另一主要原因是比較缺乏可操作的量化指標[廖婷 黑龍江科技資訊:網路環境下研究性學習之我見[J]. 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2008(16)]。老師要加強過程性記錄,可從以下幾點入手:①對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的評價:例如,學生蒐集、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②對學生在小組協作學習中的協作與貢獻的評價。例如,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的程度,學生在小組協作學習中所起的作用等:③學生是否最終完成了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例如,學生的研究報告的質量如何,是否達到了研究的目的等。
五.結束語
 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中國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在一邊探索一邊總結的道路上,教育機構可以先從WebQuest教學模式的開展和應用入手,促使更多的教師能在自己學科教學中合理地利用高科技和網路的優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社會輸送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