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珠小珠落玉盤

才智咖 人氣:1.63W

朗讀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有聲的口頭語言,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我們所熟悉的對朗讀重要性的闡釋,而白居易讀書致“口舌成瘡”方有大成,韓愈是“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始成大家,朱熹也有“書讀千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的論述。可見,朗讀自古以來就是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其重要性是無可替代的。但現今,朗讀教學並沒有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受到應有的重視。加強朗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培養中學生良好的語言感悟及表達能力,已經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在新課改中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淺談大珠小珠落玉盤

一、中學生朗讀的現狀

1.語調的平淡。

目前絕大部分學生能夠正確地朗讀一篇課文,但不是一詞一頓地拖調子,就是詞語連成一片地無停頓。無重點詞,無語音的變化,無情感的起伏,反映不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文章中誠懇的請求、憤怒的呵斥、凶惡的威嚇,讀出的卻都是平平淡淡的語調。集體齊讀在語調上更顯得劃一刻板,學生彷彿不在誦讀精彩文字,而是在機械地進行發聲動作。在齊讀中,朗讀好者被同化,差者卻可濫竽充數。而在朗讀課外文章時,更明顯地表現出朗讀能力的不足,“添字漏詞難為句,疙疙瘩瘩不成調”。

2.表情的漠然。

平時觀察學生朗讀時的表情,不管是生趣的童話還是傷感的故事,無論喜怒,不管哀樂,一味漠然。誦讀精妙絕倫的文字而無動於衷,對語言文字沒有絲毫親切之感、熱愛之情,怎麼能把情積於心而訴諸口呢?

二、造成中學朗讀教學現狀的原因

1.時間

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

2.目的性

甲讀完,乙來讀,男同學讀完,女同學讀,看似熱熱鬧鬧,其實讀前沒有要求,讀中沒有指導,讀後也沒有及時評估反饋,學生只是被教師驅趕著為讀而讀,沒有用心、用情去讀,而是有口無心地“念著經”。這樣的朗讀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導致學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參與者

讀來讀去,就是那四五個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規規矩矩坐著當聽眾,這種多數學生得不到朗讀練習的現狀,怎能提高朗讀教學的質量?

4.指導

教師朗讀教學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缺乏有效的指導策略,不能對學生的朗讀真正起到推動作用。

5.教師

教師對朗讀的不重視,是導致朗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缺失的主要原因。教師往往只在意學生對課文的掌握理解上,在意學生是否可以考出個好成績,至於他們讀得怎麼樣,既然考試沒有,那就不重要了。

三、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改變朗讀教學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尷尬局面,首先教師要認清朗讀的作用在哪裡。漢語言文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沉澱下來的優秀文化的結晶,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篇目,大多文質兼美,適合朗讀。所以,在教學中狠抓朗讀,的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1.出聲的讀,方能讀準字音,大聲朗讀,方能有抑揚頓挫。

讀出語感,體會詞語的妙用,悟出篇章結構的章法與機巧,鍛鍊當眾發言的膽量,都會在朗讀中得以解決,而且還會在“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薰陶,在不經意中提高了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無論是口頭表達還是寫文章都會受益匪淺。這方面的益處,突出地表現在對“詩詞曲賦”的朗讀,這些體裁本身具有迴環美、節奏美、韻律美、音樂美,能夠培養朗讀者的音樂智慧;其次,成功的配樂朗讀,肯定能夠培養學生感悟音樂的能力。

2.朗讀是一門藝術,可以提高人的審美情趣。

同是一篇詩或文,乾巴巴的讀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給聽者的感受、感染、影響也是不同的。對於好的朗讀,人們會由衷地發出讚歎:“真美!”這“美”指的是音樂的美、藝術的美。朗讀時,語氣的輕重,語調的`高低,語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迴,形成了或鏗鏘有力、或婉轉纏綿、或迴旋往復、或一瀉千里的音樂之美。它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觸覺,扣擊著他們的靈魂,撥動著他們的心絃,使其產生了強烈的共鳴,獲得了極美的藝術享受,並由此而逐漸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綜上所述,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依據教材,抓住重點有感情地範讀,有目的地指導朗讀,不但能使學生從正確的朗讀(含聲調、節奏等方面)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因此,我深深地體會到,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加強有感情地朗讀訓練,是上好語文課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