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漆器的工藝美學

才智咖 人氣:2.71W

摘要:中國素有“漆器之國”之別稱,中國漆器的造物文化歷史悠久,風格顯著,兩漢時期的漆器更是這個時代美學特徵的集中展現。既體現出了設計的功能之美,同時也體現出了造物的技術之美,甚至在造型上也表現出多樣化特徵。

兩漢漆器的工藝美學

關鍵詞:兩漢漆器;工藝美學

古代中國既是漆器使用最早的國家,同樣也作為漆器使用的大國,兩漢時期一度達到漆器製作和使用的高峰。漆器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和文化的產物,它不僅體現著特殊時代的文化語義,也包含著一個時代的審美趨向。漢代設計思想是建立在兩漢政治、經濟、文化及其相適應的制度體系之上的;而漆器所反映的設計思想及美學特徵也屬範疇之內,它包含著從技術美學到功能美學等不同範疇。

歷史追溯到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的末期,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木胎朱漆碗可謂漆器之始。然而,從先秦時期至今,漆器也從未離開人們的視野,並在歷史上形成了如漢代,宋代,明代幾個高峰時期。每一個時期的造物思想都有著特殊的歷史文化作為背景,漆器也不例外。從功能到裝飾,儘管其設計思想有變,但是人類對於漆器的喜愛卻從未改變過。兩漢時期是漆器使用和製作的高峰時期,這與漆器在特殊時代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相一致,多重特性造就了漆器在兩漢時期的卓越發展。

一、兩漢漆器設計哲學

兩漢時期主要包括稀罕,東漢以及王莽時期,時間大致跨越公元前100年至公元前100年。兩漢時期漆器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極為廣泛的文化背景。

從文化因襲角度看,兩漢時期的漆器的設計中從造型到裝飾紋樣,兼有對秦代制度以及楚文化的繼承,亦有自身的特性。漢代設計思想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秦、楚文化相當一部分已經融入到漢代的設計文化當中。同樣,漢代漆器的設計思想體現出了獨有的時代性,從黃老思想到儒家思想均體現在漆器的造型和裝飾上。讖緯神學對漆器設計的影響非可小覷,加之羽化昇仙的思想,對在兩漢時期漆器的.設計動機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伏羲,女媧的形象,仙山聖境的形象比比皆是。根據這一背景下看,此期的文化思想不僅對文學產生了影響,也對設計產生了深刻影響,並形成了特殊的設計美學品格。

二、工藝美學之體現

設計美學是一種造物的哲學,是設計者在設計產品是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包含了從人的實用功能到象徵意義等多個屬性。考察漆器的設計美學應該將其置於到歷史文化背景下考慮,這也因為每一件“作品”都是受到特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風俗等多個方面的影響才得以產生的。

(1)工藝美學之技術美

任何產品設計都要依賴於技術。如此,作品才能得以實施和完成。漢代手工業技術的發展為漆器設計提供可能多的可能性,技術也是漆器賴以成器的依託根本。

體制方面,兩漢時期的漆器十分發達,皆因此期手工業的發達。兩漢時期手工業有私營和官營兩種型別,漆器的製作同其他手工業發展一樣,如青銅製造,絲織,製陶等,是發達的官營手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書・張湯傳》有云:安世尊為公侯,食邑萬戶,然身衣弋綈,夫人自紡績,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內治產業,累織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於大將軍光。由此考績,兩漢時期的漆器既有官營性質,同時也有私營性質。

在制胎方面漆器主要有木胎和夾胎兩種,也有少數為竹胎。木胎的製法有輪旋、割削和剜鑿、卷制3種,不同器形分別採用不同的方法。夾胎又被稱為“脫胎”,先用木或泥製成內模,再用麻布或繒帛附於內模上,逐層塗漆,幹實以後,去掉內模,便剩下麻布或繒帛的夾胎。從使用功能角度看,脫胎器較為輕便,易於攜帶。

(2)工藝美學之髹飾美

漢代不同時期都存在著不同的顯學思想,如黃老思想和漢儒思想,這些思想被物化為裝飾紋樣並被貫穿到漆器的圖案設計當中。在漆器設計的裝飾美學思想方面主要表現在飛揚流動的雲氣紋樣,大量的曲線,S形的線條。浪漫主義情懷在漆器的裝飾紋樣中也有深刻豐富的表現。漢代漆器的修飾之美無可厚非,在裝飾方法上不僅有彩繪還有鑲嵌,具有圖案美和材質美雙重特性。

具體到裝飾手法上,不僅有漆繪,油彩,針刻,還表現出對材質的豐富運用,有金銀箔貼,堆漆裝飾法。漆繪是兩漢時期漆器的裝飾上常用的方法,生漆加上各種顏料描繪於器物的表面上,經久耐用,不易脫落。線刻又稱為“錐畫”,主要指的是針刻的方法,用針尖在已經塗漆的器物上刺刻花紋,填制異彩。堆漆法是用濃稠的厚顏料堆起,表現出浮雕效果。

三、結語

漢代文化中的的儒學精神,黃老思想,讖緯神學,秦楚之風是漢代漆器設計的思想構成,同時也物化為圖案成為了漢代漆器設計的形式構成要素。特殊文化時期產生的特殊造物的思想,使得兩漢漆器從工藝美學角度表現出了技術美、髹飾美以及造型美等特性。

參考文獻:

[1]諸葛鎧.墨朱流韻:中國古代漆器藝[M].北京.三聯出版社,2000.

[2]杭間.中國工藝美學思想史[M].太原:北嶽文藝出版社,1994.

[3]沈福文.中國漆藝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4]郭德維.從江陵楚墓看秦制 楚制 漢制的關係[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5]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