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字構形的形象美與抽象美問題藝術論文

才智咖 人氣:1.99W

書法是以漢字為素材的造型藝術。金開誠先生把漢字看作是書法藝術的第一“硬體”,漢字在書法中除了可以給書家提供語句組成的內容外,更為重要的是它自身的構形就是一個美的形體,是書法美得以存在的關鍵。

論漢字構形的形象美與抽象美問題藝術論文

關於漢字構形的象形性之美

漢字構形的象形性之美與漢字構形的抽象美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指在造字之初直接描摹客觀世界物象而形成的與文字的表意一致的形象,它具有美感,但只是基本層次上的美感;而後者則是漢字構形美的本質。

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自源文字,在文字發生之初,都是一些肖生象形的“構字形素”(還可能有一些作為指事用的點、線)。在歷史的沿革和文字的發展中,這些“形素”成為“造字理據”,作為部件、字元不斷組成新的文字。這些“形素”和“造字理據”也在不斷地向字元發展,成為“基本上不象形”的部件,但它們最初是來自形象的,是漢字具有形象美的基因。文字起源的“象形”說、“文字畫”說和“圖畫文字”說,正是對漢字具有象形性美的充分肯定。

越原始的文字應該越象形,書畫是同源的,在漢字發生的初期,圖畫似的文字是存在的。唐蘭認為,原始文字只有圖形,由各實物的圖形,用種種技巧表現更繁複的意義。①周有光說:“文字起源於圖畫。原始圖畫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方面成為圖畫藝術,另一方面成為文字技術。原始的文字資料可分為刻符、巖畫、文字畫和圖畫字。”②

因此,象形性是漢字構形的重要特徵,正如劉綱紀先生所說:“書法家在書寫漢字元號的時候已賦予了這些符號以能夠引起人們美感的形象性。世界上一切的美都是有形象可感知的,無形象可感知的美從來沒有。”③然而,這種模擬物象的.形象是漢字構形美的基礎,是漢字構形的象形性之美,但並不是漢字構形的最高之美。有的書家在自己的書作中致力於反映這種形象,把書作中的漢字寫得儘量接近其所表達的客觀物象。事實證明,這樣的書作給人的整體美感是不高的。漢字構形的美是抽象的形象美,這種美體現的是事物形象的情勢、形式或形勢,是形象的昇華。

漢字構形的抽象美

描摹客觀物象是先民造字之初的主要手段,文字發生時呈現的是一些事物形象,這一點和繪畫是無多大區別的。然而,我們在進行考古研究時並沒有看到那麼多生動如畫的形象,而更多的則是一些抽象的、特徵突出的表意文字。這主要是由文字的功能所決定的,它以表意、表音為主,大家共識就夠了,其形體當然越簡練醒目越好,這是漢字構形之所以表現為抽象的形象美的根據。對此多數學者認為,中國文字從其起源之時就具有抽象的性質,即使有些是象形的,但後來又很快抽象化了。錢穆先生認為,中國文字的最先,“雖是一種‘象形’的,而很快走上‘象意’與‘象事’的範圍裡去”。④

然而,漢字這種形象的抽象形式已經比上面所談到的象形的具象形式更加生動,更具美感。正如宗白華所指出的:“中國字,是象形的。有象形的基礎,這一點就有藝術性。原來是象形的,後來中國文字漸漸地越來越抽象……但是,骨子裡頭,還保留這種精神。”⑤這只是漢字抽象的形象美的一個方面。其更深刻的意義在於,漢字構形的抽象的形象美是一種生命意象,是力象之美,是漢字構形的本質美。而從力象角度認識形態是人類知覺的本質。

形態構形學理論認為,人對形態認知的思維程式是:自然形態——寫實形態——歸納變形——抽象形態。“我們這裡所說的抽象變形,指的是對事物本質的抽象表現,即要把形狀變成形式或形勢,成為內力運動變化的時空表現。……觀賞者有意無意中都把形象的內力運動變化感受為生命活力,這是藝術通感的必然結果。因此,形象的抽象變形就成為:將形象所具備的生命活力,用點、線的運動組合來表現。不管它多麼抽象,只要它保留了那種與科學公式不同的藝術感染力,它就是有效的表現形式。”⑥這種抽象是對物象的氣勢、動態以及節奏構造的抽象。這是一種似真、幻真的形象,它具有一定的迷惑力,作用於人類的模仿本能,激發欣賞者再認識的快感。這形象美的本質就是力象美,力象具有單純性和真實性,能反映人類本質力量的情態。

漢字構形美的本質正是這種抽象的形象美,它是走過了從具象形態抽象為點線的歷史過程,漢字構形美的本質正是這種能反映人的本質力量的力象美。“從象形到符號是從具體到抽象,從符號到形象是從抽象到具體——實際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抽象;前一個‘具體’來自自然物,後一個‘具體’來自人生理想。兩種‘具體’都具有‘生命’,都可以稱為有機體,但前者是指自然生命,後者是人對自然生命的一種抽象化、理想化的創造。”⑦

在中國古代書論中,先賢們用“勢”“力”審美範疇述說書美,正是對漢字構形之本質美——抽象的形象美、力象美的準確把握。為了說明漢字構形的抽象的力象美,古人常取比類取象的方法,用生動的自然物象所具有的力象美對書美進行比喻說明。最近,張捷等學者對“古典書論中自然意象描述的型別”作過一次初步統計,統計將古人曾使用的自然物象分為“山嶽、懸崖、泉水、河溪、湖海、樹林、花草、藤蔓、鳥禽、猛獸、食草動物、食肉動物、龍鳳、神獸、龜蛇、風雨、日月、星辰、雲霧霞霓、雷電、季節、天空”22類,從漢至清分為8個朝代,對各個朝代的書論家使用自然物象的次數作了很詳細的統計。根據統計,其中被描述最多的前4名是鳥禽、山嶽、龍鳳、神獸和雲霧霞霓,有的形象被用來比況書美,在一個朝代的典籍中便達八九十次之多。⑧古人曾描述道:“鍾繇書如雲鵠遊天,群鴻戲海”“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蕭衍:《古今書人優劣評》)、“龍跳天門”“虎臥鳳闕”“群鴻戲海”,讓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一種生命的力象的態勢,或者說是一種情態,而不是“龍”“虎”“雲鵠”“群鴻”之類的具體形象。這也就是漢字構形的象形性之美與抽象美(力象美)的不同所指。

註釋:

① 唐蘭著《古文字學導論》(增訂本),齊魯書社,1981年版,第14頁。

② 周有光著《世界文字發展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 頁。

③《書法研究》,1982年第3期,第56頁。

④ 錢穆著《中國文化史導論》,商務印書館,1994年版,第87頁。

⑤ 宗白華著《中國書法藝術性質》,原載於《書法研究》,1986年第1期。

⑥辛華泉編著《形態構成學》,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頁、第43頁。

⑦《漢字何以成為藝術》,原載於《中國書法》,1997年第4期,第68頁。

⑧《中國書法》,2004年第2 期,第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