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靜於課堂中的喧鬧

才智咖 人氣:2.23W
冷靜於課堂中的喧鬧
        在一次公開課上,一位語文老師用漂亮的課件打出了“研讀賞析”問題後,說:“同學們,下面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解決這三個題,然後找小組代表起來回答。”學生非常配合地哇啦哇啦討論開了。於是課堂上一片喧鬧。 在公開課上老師想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體現這一新課改理念,動機是好的,用心是良苦的,可是三個有一定難度的“研讀賞析”題,學生喧鬧幾分鐘,學生的收穫能有多少呢?這樣的討論只流於一種形式,有盲目追求合作探究之風的嫌疑。 怎樣才能在教學中使小組討論落到實處、達到如期效果呢?
        (一)抓住小組合作學習的時機。 
  小組合作學習要達到預期的目標,就要有充裕的時間予以保證,而且必須在充分的獨立思考之後再交流,因為合作交流是要有基礎的,它一定要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形成自己的觀點,有了自己的意見基礎上。學生有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即使是不成熟的意見,再去自己所在的小組中交流,改變了傳統教學中獨立打拼 、個人競爭、個人奮鬥的學習現象,使學習過程建立在相互合作、群體競爭的基礎上,有效地形成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個體責任。所以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時一定要把握時機和時間,避免小組討論的形式化、表面化。
        (二)小組合作學習特別關注的物件。
   小組合作學習不利於集體中學困生的發展。這一小部分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往往遊離於學習過程之外。有一次,出課老師在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進行合作學習時,就遇到過這種現象,教室內學生們熱火朝天地討論,表面看起來很激烈,但當老師對小組學習情況進行摸底時發現,一個學生正專心擺弄自己桌洞裡的書,討論、學習似乎與他無關。老師問他:“你為什麼不參加討論?”他說:“小組成員都學習好,參加不參加根本沒關係,因為我的意見不會被採納。”老師又問組長及組內其他成員:“為什麼不鼓勵他參與討論?”組長和成員異口同聲:“反正他也不會”。小組合作真是侷限不小啊,老師有意觀察了其他幾組,也有這樣的學生。於是,老師馬上組織小組長開了一個緊急會議,說:“有的同學學習不好,我們是不是更應該關心幫助他們呢?如果在討論時,他們自卑不參與,我們也不管他,他們的學習是不是更跟不上了呢?老師建議你們組長,回去給你們組不參加討論的同學,根據他們的特點給他們特意安排一項討論任務。”組長紛紛響應。所有的同學都熱情高漲地參與到討論中去了。 因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習困難生是教師必須關注的一個問題。在合作學習中,特別讓他們擔任一些角色,比如讓他們做彙報人或記錄者,讓他們有事可做,參與到學習中,這樣給予他們鼓勵,讓他們發現自己能行,體驗成功的快樂,不再做“多餘人”,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學生的性別、個性、學習能力、興趣特長等,都應形成積極的互相依賴的狀態,這樣才能在合作中達成互相學習的目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會出現為了小事而爭吵,比如誰擔當代言人,誰先發言等,課堂上用於討論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們志趣的相投,同齡人之間無休止的共同話題,使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時間,又不能達到學習目標。分組合作學習是學生在小組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它是一種以學習小組組織形式為基礎,系統利用各因素之間的互動,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其目標是提高學習效率,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 平日教學中使用小組討論時應該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四個人一小組,每人分別充當不同的角色,從各自的愛好和特長等角度設計,根據不同的討論內容而定。比如,一人負責記錄,一人代表小組發言等,大家合作,共同完成,每人都有事可做,這樣就把“因學生爭角色而浪費時間”和“部分學生感覺無事可做”的問題都解決了,小組合作學習井然有序。因此,“恰當分組,明確責任 ”是小組合作學習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有利於養成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
  (四)小組合作學習論題的確立。 
        1、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要有正確的認識是精選討論內容的`前提。合作學習不是萬能的,不同的學習方式適合不同的學習任務,因而它們各有優勢也各有侷限性。教師在組織教學中要考慮學習任務是否有必要通過合作來完成,需要選好合作學習的材料,提出富有挑戰性、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一遇到問題就讓學生討論,結果導致課堂教學表面是全員參與,實際上是一盤散沙。
  2、教師要精選討論內容。
        教師選擇好討論的問題,關係著討論的質量。討論的問題應是反映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還要考慮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和知識水平。主要不能過於抽象,使學生感到高深莫測,但是也不能過於簡單,引不起學生的思考和爭論。主題應當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能夠促進學生的獨立思考。 比如:教學《鄧稼先》一文時 ,為了加深學生對鄧稼先品格的理解,突出對“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句話的理解,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學生討論非常激烈,在討論中有的同學被奧本海默是“美國原子彈之父”的稱號所迷惑,說鄧稼先這個“中國原子彈之父”能與奧本海默比美,有的聯絡以前學過的反襯手法,說是用奧本海默的鋒芒畢露來反襯鄧稼先的忠厚平實,不引人注目,這樣一爭論,老師加以引導,應結合文章中心來思考,答案就集中到了後一種說法,這樣,學生加深理解了對比手法的運用,對鄧稼先的品格有了更深的理解,又理解了文中的那句話:“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希望老師們在課堂喧鬧中冷靜思考,對課堂中的教訓,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本著認真貫徹新課改理念的原則,下定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決心,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整理、總結。力爭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更好地使用小組討論的學習形式,克服它的侷限性,避免小組討論的盲目性、形式化、表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