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態下音樂教育模式的轉變論文

才智咖 人氣:1.1W

另一方面也使本國的電影界看到了自己與國際電影在藝術和技術上的差異和差距,開始了對自身的反思和尋找出路。其次是文化的大眾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和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一方面要依靠人民大眾創造鮮活高質的文化產品;一方面反過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不再是稀有資源,特權資源,而是要成為人人可建、可享的公共資源,文化建設和發展終歸是為了“服務人民”。這是有利於我國文化事業發展的,這也是我們能夠看到許多“草根英雄”、“平民明星”的出現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的大眾化給了許多人一個展現自我的平臺,也為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提供了不竭的源動力。

文化生態下音樂教育模式的轉變論文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逐漸放寬了對外來文化、思想的准入標準,一些不益於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產品也湧入國內。思想解放了,眼界開闊了,可是本民族的文化和信仰,由於我們保護意識不強、開發舉措不完善、傳承宣揚不及時的緣故,受到了外國文化的衝擊和同化,許多珍貴的的民間藝術、習俗和文化傳統都被淡忘了,甚至消逝在現代文明的大潮中。第四,文化生態發展愈發功利化、低俗化。多年來我們的發展是偏重經濟利益的,為了發展經濟,改善生活條件,我們的思維方式都功利化了,可以不計代價,不思未來;同時也深受外來不良文化的侵蝕,文化走向越來越低俗,越來越沒有底線。致使一些地區為發展經濟,不惜拆毀數百年的古建築;一些車展模特、網路“紅人”為出名不惜上演低俗“表演”。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音樂文化的發展、音樂教育的開展深受當前文化生態環境的影響,也面臨著民族音樂傳統消逝,發展功利化、低俗化的巨大挑戰和衝擊。當前許多年輕人,一味的求名求利,希望迅速成星成腕兒,而且盲目的崇拜外來音樂藝術和形式,忽視對民族音樂的學習和傳承,認為民族音樂都是陳舊的,落伍的,不合時代和潮流的;同時一些音樂院校的培養教育模式也迎合學生的心理,甚至迎合那些低俗的、世俗的市場需求,犧牲文化教育的課時來進行技能性培訓,更有包裝學生,引導學生走“星路”,可謂功利滿滿。面對當前的音樂教育亂象,我們不得不做出必要改革以促進音樂教育的良性發展。首先音樂教育要理性對待外來音樂文化,更加註重民族傳統音樂的教學和傳承。當前我國的文化建設的基本方針之一是:“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我們發展音樂文化,開展音樂教育也必須堅持貫徹這一基本方針,要以堅持發展富有中國特色、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為中心,還要注意引進世界一切優秀的、有益的、積極的音樂文化成果。這樣一來一方面促進本國音樂文化保持濃郁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豐富了音樂文化市場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人民能夠接觸、瞭解更多異域的新鮮事物和風情,這樣既保持了音樂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也保持了音樂文化的民族特色。其次音樂教育要摒棄功利化的教學模式,不能再單一注重音樂技能的培育,而是走素質教育的道路,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的提高。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既要開展音樂基本技能的.教學,還要嚴格保證文化素質教育的課時,同時加強對孩子社會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的培養。這樣才能保證培育出的孩子不僅音樂技能過關過硬,同時也具備了感知音樂美,傳遞音樂美,創造音樂美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培養出來的孩子是真正的有文化、有素養、有思想、有品位的高素質音樂人才,才有利於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第三音樂教育要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現實,貼近藝術,不能再任由低俗的、低質的、無營養的音樂垃圾充斥音樂界而無所作為。因此音樂教育在開展時不能再一味進行課堂教學,要適當安排增加室外教學課時。室外音樂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多樣的,可以定期開展音樂講座,定期參加音樂會、歌唱會,以提高自身音樂素養,提高音樂品味,有助於日後創造出高質不俗的音樂作品;也可以走出校園,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例如高等院校音樂學生可以參加中國小音樂教學實習,以提高自身教學實踐能力,也有助於增加社會閱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增強作品中的生活氣息和感染力。筆者相信音樂教育如果能夠根據當前的文化生態實際狀況,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一定能夠培育出更多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音樂人才,傳承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和傳統,同時又與時代、與世界接軌,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