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教學嘗試的“生活化”

才智咖 人氣:2.5W
淺談數學教學嘗試的“生活化”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活動和交流的空間,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內容,同時用獲得的活動經驗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一、蒐集生活中有利於學生探索的素材
        購物發票、電話繳費單、牙膏盒、易拉罐、電話號碼……這些在生活中可以隨時用到、看到,都可以成為學生研究數學的寶貴資料。如,利用購物發票可以研究統計表的有關知識,可以研究商品中“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係;利用電話號碼可以複習質數、合數、偶數和奇數等概念。這樣的材料不但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從數學的角度研究和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逐步形成數學意識,感受數學的價值,還有利於學生從已有的認知水平和客觀事實出發,通過對問題情境的分析、感悟,提出數學問題並進行思考、探討,獲得對數學的真正理解。
        二、創設有利於學生學習的生活情境
        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關係,把數學知識和問題還原到生活原型、活動情境和矛盾衝突中,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數學的學習。一年級的新教材注重把例題改變為一個個生活場景、一幅幅畫面,就是以情境教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生活背景中學習數學。可以利用實物、例項、動手操作、童話故事等創設情境,還可以利用現代媒體再現生活。如教學“簡單的統計”,啟發學生用畫“正”字的方法統計運動著的物體個數,教師先利用媒體展示生活場景:一個熱鬧的交通路口,小汽車、摩托車、卡車、公共汽車等來來往往,川流不息。提出問題:交警叔叔想知道車流量的情況,你能告訴他嗎?面對這樣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生很快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他們忙碌地觀察、記錄,雖然第一次有點雜亂無章,第二次也沒來得及記清,但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的刺激下,學生興致盎然,他們的學習策略由模糊到清晰,思維由淺入深,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了最好的.統計方法,在親歷資料蒐集的過程中體會到了統計思想方法的價值。
        另外,模擬現實場景,化靜為動,也是學習數學的好方法。如相遇問題中“相向、相對、相背而行”這些概念不易理解,教師可以安排學生上講臺走一走、演一演,讓他們在真實生動的情境中領悟這些概念的內涵。又如“人民幣的認識”一課中,大多數同學已認識了人民幣,靜態的“認一認”已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我嘗試設計了動態的“購物活動”,讓學生輪流做售貨員和顧客,在活動中體驗元角分的關係,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這樣的情境式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數學的意識。      三、獲取數學知識相關的生活現象
        生活中有許多學生熟悉的現象,我們可以把它們與某些數學知識、數學方法,甚至數學思想聯絡起來。如計算 - + - ,這是同一級運算,調換數的位置,數與數前的符號要一起移動才可以使計算簡便。但有些學生受加法交換律、結合律的干擾,對運算子號要怎樣變化始終搞不清,單純地依靠講解難以奏效。我引導學生把它與學生調換座位時人和書包要一起移走聯絡起來,他們從生活經驗中一下子就悟到了問題的實質,掌握了其中的規律。學生受到很大啟發,在課上不僅找到了相關知識間的聯絡,並且無形之中接受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我想,如果在教學中能經常挖掘學生現實生活中的學習資源,把學習數學的思維過程與認識生活的感知過程相溝通,我們的數學就一定會成為一種人人能學的生活數學。
        四、增加用數學解決生活問題的內容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它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生活使數學變得更生動、更有活力,數學使實際問題解決起來更得法、更科學。如要計算一塊不規則的石頭的體積,可以把它放在盛有水的容器裡,算出水上升的體積。要回答“十月份,明明的爸爸每隔四天休息一天,媽媽每隔兩天休息一天,明明每週六、週日休息,三人要一起去看奶奶,問選哪些日子比較適合”這個充滿親情的家庭問題,只要採用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就可解決了,多麼簡捷!教師的作用就是當學生面臨生活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數學的方法尋求解決的辦法,進而深刻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逐步培養數學意識和數學能力。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增加問題解決的內容,使知識學習與知識應用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如學習了“平均數應用題”後,我設計了“隱藏的危險”的活動:放暑假了,小紅跟同學去學游泳。游泳池的平均深度為1.2米,小紅的身高是1.5米,請問小紅會有危險嗎?學生憑藉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對平均數的理解,認為小紅可能有危險。因為“平均水深1.2米”並不是指每個地方的水深都是1.2米,有的地方水深可能超過1.2米,甚至超過1.5米,這時對於不會游泳的小紅來說就會有危險。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本質是一種“數學期望值”,而非某一具體資料的特定情況,從而深化了對平均數的認識,感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和學習數學的價值。
        我們在進行生活化數學教學的同時應注意,不能把數學完全降低到經驗型的範疇,譬如說計算教學,它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絡,但絕不是說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因為計算還有自身的規律需要讓學生掌握。另外,在創設生活情境的環節中,教師一方面要在生活情境中及時提煉數學問題,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不能“淺嘗輒止”,把情境的創設作為教學的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