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學教學要聯絡生活實際

才智咖 人氣:9.22K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又充滿著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注意聯絡實際,加強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能夠運用這些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踐中引出數學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價值,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也有利於課堂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以致用,這就要求數學與生活相聯絡。

淺談數學教學要聯絡生活實際

一、把生活引入課堂,提高理解水平

在絕大多數學生的眼中,數學是一些符號和文字的結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卻是豐富多彩,充滿情趣的,是學生天天經歷的。他們對生活充滿著具體的感性的認識。因此,教師應該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有關的生活內容引入課堂,並與課堂所教知識相融,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中,許多學生對(a+b)×c=a×c+b×c這個公式感到既抽象又枯燥,很難理解,且不易記牢。這時,我想到生活中的爸爸和媽媽都愛自己的孩子。於是:

老師:爸爸和媽媽都愛你嗎?

學生:(齊答)爸爸和媽媽都愛我。

老師:誰能把“爸爸和媽媽都愛我”換個說法,但意思不變。

學生:爸爸愛我和媽媽愛我。

老師:剛才乘法分配律裡的字母a、b、c、d分別代表誰?(板書)(爸爸+媽媽)×我=爸爸×我+媽媽×我。

學生:哇塞!真容易記!

二、聯絡生活實踐適當改變教材,提高效率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滿著數學問題。善於捕捉生活現象,溝通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絡,把生活中的問題逐步抽象成為數學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使之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辦法。《課標》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出生活現象,自覺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

如,在教學《圓環的.面積》時,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觀察兩個同心圓花園——在外圓和內圓之間有個圓環形狀的草坪。

老師:會計算草坪的面積嗎?

學生:(小聲地)不會。

老師:想學嗎?

學生:(異口同聲)想!

老師:請大家回教師按要求動手操作:先在一張紙上畫半徑5cm大的圓,剪下圓,並算出圓面積,再在這個圓內畫一個3cm的同心圓,剪出小圓,並算出小圓面積。(數學教學論文 )最後舉起剩餘部分。這個圓環的面積會算嗎?

學生:(齊答)會。

老師:怎樣算?

學生:用大圓面積減去小圓面積。

老師:真了不起!那個草坪的面積會計算了嗎?

學生:(高呼)會!

老師:好吧!我們在去量一量、算一算。

三、以生活情境匯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當學生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有,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走進生活,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學生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如:在教學《用比例解決問題》時,通常是引入課題,出示例題,講解例題,鞏固練習,等等。這樣,不少學生會認為老師講這個知識完全多餘,沒必要。因為這兩個例題可以用學過的算術方法來解決,而且很容易。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就會受到影響,更不會主動去探究。於是,我改變了教法。恰好那天是晴天(如果不是晴天,那就創設這樣一個生活情境)。

老師:要測量教師外那顆高大的巨安樹的高,你有何好辦法?

學生:紛紛發言。

老師:這些方法有的測不準,有的測起來不方便,有的爬上樹有很危險,到底有沒有既不爬樹,又能準確測量的方法呢?

學生:(思考)怎麼辦呢?(產生了學習需要。)

老師:今天我們就用比例的知識來解決(樹高的)問題,板書課題。

學生:半信半疑,興趣激起。

老師:分小組用皮尺測量出同一時間樹的影長,再測出一個同學的身高及影長,並做好記錄。

學生:測量完畢,回到教室,自主研究,嘗試用比列解題。

總之,引導學生捕捉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聯絡,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才能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