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

才智咖 人氣:6.06K

摘要:在研究認知發展基礎上產生的建構主義,不僅形成了全新的學習理論,也形成了全新的教學理論。分析了建構主義特徵,指出教學“少慢差費”的原因,提出應恰當地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教學,注重學習積累,加大學生自主性學習,提高教學效率。

淺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活動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改革

  1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簡介
  
  建構主義是一種新的學習理論,是在吸取了多種學習理論如行為主義、認知主義理論,尤其是維果斯基理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則認為個體的知識獲得是客觀與主觀的統一過程。知識的學習和傳授重點在於個體的轉換、加工和處理,而非“輸入”或“灌輸”(Vygotsky,1986)。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與情境聯絡緊密的自主操作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內容、能力等不能被訓練或被吸收,而只能被建構,學習者主動根據先前的認知結構,注意和有選擇地知覺外在資訊,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建構主義教學觀旨在促進學生學習,提倡在學生的學習發展過程中,不斷培養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運用以及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品質。
  
  2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特徵
  
  首先,學習材料的多義性,成為建構性學習的基石。新的教學觀念強調學生、教師、學習材料之間的對話過程,在對話中體會學習材料的多義性;強調學生的學習實踐活動,並在實踐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以獲得有用的知識。這是對傳統的教學注重“灌”、“注”、“填”的一種革命性的顛覆,這一點符合了建構主義對知識的看法。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雖然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絕對的、惟一的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而是需要學習主體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
  其次,個性化的學習行為。“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每個學生有不同的個性特徵、情感體驗、家庭社會背景,甚至不同的學習方法、技巧,其種種因素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這正是建構性學習觀的體現。“個性化”三個字是對不同學生個體的不同知識、經驗基礎的承認和尊重。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知識是主體個人經驗的合理化,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建構主義注重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學生必須主動地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已有經驗來建構新知識的意義。
  再次,探究與創造是建構性學習特徵的精髓。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特徵是提倡診斷性學習與反思性學習,這意味著學習者必須從事自我監控、自我測試、自我檢查等活動,以診斷和判斷他們在學習中所追求的是否是自己設定的標準。可以看出,在教學活動過程中的這種倡導是符合建構主義學習特徵的,它不但遵循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原則,而且還強調了通過探究和創造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另一側面鼓勵了為達到這一目的而使用互動的學習方式,以完成知識的建構。
  
  3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教學
  
  3.1 教學指導策略
  (1)啟用原有知識——利用遷移促進建構。
  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資訊進行編碼,構建自己的理解。因此,學生是否具有恰當的原有知識,能否啟用這些知識,影響著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程度。啟用原有知識對新知識認知過程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①在學習前啟用原有知識,能使學生產生對新知識的期望或圖式。②在學習時啟用原有知識,能使學生運用原有知識來補足新知識裡省略的資訊。③在學習後啟用原有知識,能促進學生對新知識內容的回憶。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原有知識的掌握情況有所瞭解,特別是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已掌握的學習方法,同時還要注意體察學生有限的生活經歷。
 (2)質疑釋疑——學會探究與創造。
  在學習中進行質疑和釋疑是促進理解的有效策略,也是訓練探究性和創造性的捷徑。首先,質疑釋疑在學習中起到導向作用。根據人們在學習時對知識加工的深淺程度不同的特點,把注意力引導到為完成學習任務所需要深入加工的資訊之上,使資訊加工更有效。其次,質疑釋疑可以促進積極的資訊加工活動。學生學習時不斷提出問題,久而久之,他們會在不斷的訓練中成為積極理解和獨立思維的學習者。再次,質疑和釋疑可以提高學生的元認知能力,在學生對自己的認知過程和策略的正確認識中不斷地增強閱讀的技巧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則要挖掘學生內在的潛力,把學生定位為知識的主動探究者,要求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通過觀察,學生會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通過思考,學生會感悟世界的奧妙無窮。這樣學生才會用自己的眼睛發現屬於自己的世界,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體驗,學生的悟性才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