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

才智咖 人氣:2.96W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解決我國外語教學面臨的困境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本文首先介紹了當前外語教學中面臨的方方面面的困境,及對此困境教育部高教司所提出的相應要求,然後探討了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的網路多媒體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

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

關健詞:教學要求 建構主義 學習觀 網路多媒體

  近年來,隨著高校繼續擴招,各個高校幾乎都存在同樣一個問題,即:學生越來越多,教師人數相對越來越少。而外語教學要達到較好效果,最好是小班授課,且學生對傳統的授課方式也越來越不滿,學生希望能夠參與到英語課堂中而不是被動的聽。因此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路技術迅猛發展,各個高校相繼採用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來對應目前的外語教學困境。這種新的外語教學模式,由於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傳統教學環境,優化了外語教學資源、教學過程與教學目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果而被廣大師生所接受。與此同時,傳統教學模式已越來越不能滿足時代的需要。學生英語水平普遍的提高,班級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社會對英語需求的增加都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授課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戰。為了順應目前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的新形勢和要求,教育部高教司經過對外語界多年機輔教學實踐的考察以及專家論證,於2004年1月頒發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的通知。通知明確指出,“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採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改革應使英語教學朝著“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尤其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應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要求》為大學英語教師們的教學指明瞭方向,找到了發展的出路。多媒體網路教學的優勢究竟何在?支撐這種教學的模式的理論基礎又是什麼?大學英語教師又將如何構建這種個性化英語教學模式?這些將再次成為我們今天討論的重點。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constructivist learning theory )網路多媒體教學的理論基礎
一直以來,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生看作是對外部刺激做出被動反應,即作為知識灌輸的物件。這些傳統教學模式因違背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而大大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現代學習理論的新發展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因其強調認知主體的內部心理過程,並把學生看作是資訊加工主體的特徵正愈來愈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並在世界範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
建構主義是認知學習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興起的一種新的學習觀,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後的進一步發展。該理論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亞(J’ Piaget )。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關於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同化”與“頃應”兩個基本過程,“‘同化’就是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資訊納人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以加強和豐富主體的行為。‘順應’就是改變主體的行為以適應客觀變化”,即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有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資訊時引起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正是通過“同化”與“順應”兩個基本過程使兒童逐步建構起了自己的認知結構,並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中得到不斷地豐富、提高和發展。皮亞傑關於建構主義的主要觀點體現了認知能力在兒童語言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皮亞傑的理論基礎上,一些語言學者作了進一步的研究,使建構主義理論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概括起來說,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情境”,“合作學習”和“學習環境”對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即:
  (1)學習是一種意義的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接受資訊刺激,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內部心理結構的過程,即學習者根據自 己的需要、興趣、愛好、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對外部資訊進行主動的選擇、加工和處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