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地方自然資源的高師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改革初探論文

才智咖 人氣:7.87K

摘要: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要求加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自然地理學野外實習作為地理科學專業重要的實踐環節之一也需要進行相應變革,以克服當前野外實習時間短、效果差及創新性不強的現狀。

基於地方自然資源的高師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改革初探論文

關鍵詞:地方自然資源;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改革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環境的組成特徵、結構功能和空間分佈規律的一門學科,其研究物件包括地質、地貌、水文、植物、土壤等各個地球表層的環境系統。課堂教學過程中傳授的自然地理理論知識都是前人通過大量研究和實踐的原理,只有通過實踐才能真正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學理論與實際的自然地理現象相結合,並內化為自身的智慧[1]。作為自然地理學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野外實習具有極強的區域性和地方性,應充分結合區域實際,在自然環境中分析客觀世界中的各種自然地理現象,學以致用。

一、本校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現狀

廣西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專業通過近5年的教學實踐,目前已經形成野外實習教學體系,建立地質地貌、植物土壤、氣象水文等多個穩定的自然地理學課程野外實習基地,初步形成與理論教學內容密切聯絡的、系統的野外實習教學內容。

經過歷屆學生實踐,實習線路選擇已基本成熟,既有部門自然地理學獨立線路,也有綜合自然地理學實習線路。例如:

①灌陽縣野外踏勘地質實習:實測地層剖面,構造現象的觀測和分析,岩石、礦物及化石的觀察辨別。

②資源縣八角寨丹霞地貌實習:實認丹霞地貌(峰林、孤峰、峰丘),不同作用下形成的丹霞地貌(流水侵蝕、崩塌、風化)。

③灕江―毛洲島―古東瀑布河流地貌實習:觀察河流侵蝕地貌(下蝕、側蝕),堆積地貌(河漫灘、階地、心灘)。

④銀子巖―冠巖喀斯特地貌實習:辨認喀斯特地貌發育型別(石芽、石柱、石筍、落水洞、溶洞等)。

⑤岩溶地質館―桂林理工礦物標本館地質實習:室內實習,學會辨認岩石、礦物。

⑥青獅潭水庫―兩江四湖―水文站水文實習:研究河流、湖泊自然地理特徵,河流、湖泊水情、水量變化及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

⑦會仙溼地水文、植物地理及生態學綜合實習:調查溼地水質、植被和土壤型別及其整體的生態系統。

⑧貓兒山綜合自然地理實習:基於地質地貌學包括植被、土壤垂直地帶性觀察,溼地水文植被土壤調查,峽谷河流水文學,山頂氣象站觀測等綜合自然地理實習。

⑨黑山植物園―雁山植物園植物地理實習:簡單介紹植物分類,生物多樣性方面的知識。

⑩桂林氣象局氣象學實習:儀器參觀學習,氣象工作介紹,簡單實測氣象資料。

二、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

我校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中除已經滿足常規教學所應具備的實踐專案外,還充分體現出以地方自然資源為教材的野外實習。我校野外實踐教學模式經過多年實踐,已有獨立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手冊,師生都較為滿意,學生熱情度較高。同時,自然地理野外實習與校內實驗緊密結合,成為擴充套件校內實驗教學範圍、提高實驗教學效果的有利補充。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有部門也有綜合,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特色,培養學生從微觀到巨集觀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借鑑與對比已有野外實習模式優缺點的基礎上,開展以發揮學生主動性、自主創新性,並與科研課題相結合的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部分學生將野外實習的研究與畢業論文相結合,提高了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其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主要問題可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學方法有待創新,對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動手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等培養不足,實習效果欠佳。實習過程中教師基本仍採取集體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忽略學生自身發現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缺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得不到鍛鍊,且解決過程往往獨立進行,缺乏小組討論、合作學習[2]。

二是經費、交通、教師資源、安全、住宿等實習條件有限,實習組織難度大。受限於學校提供的經費及實習時間安排,我校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時間較短,實習地點均為桂林市內,很多實習內容無法得到展開,如火山、海洋地貌、冰川地貌等。實習地點雖都在桂林市內,但大多在偏僻野外,部分地區交通不便,需要長時間步行,實習學生眾多,帶隊教師人數有限,安全問題無法得到充分保證。

三、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建議

1.完善實習線路和實習內容

最新高校教學工作水平評估辦法強調應以學生為本,因此實習內容、實習線路的選擇更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做法如下:

①由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自擬實習路線,確定實習內容,提出需解決問題;

②教師評議並對實習內容、路線、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必要修正;

③學生實地觀測尋找證據,發現新問題,探究新知識;

④現場討論,教師輔助;

⑤教師補充典型自然地理現象的剖析與闡釋;

⑥歸納總結,撰寫報告,學生全程參與,教師分步指導。

2.構建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

野外實習教學不應該只是簡單的觀察、記憶,應轉變實習教學主體,立足於培養學生分析、研究並得出結論的過程,該過程即是一般科學研究的過程,將自然地理野外實習與學生的課題研究、畢業論文充分結合[3]。最終在實習彙報時能有一定的研究主題,考核方式也採取論文答辯式,使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為今後的實際工作做好準備。同時,該新模式應充分結合當地自然資源,分析其特點,挖掘野外實習素材,利用地方自然資源開展實習教學,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分析該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能力。

3.加強實習教師隊伍建設

開展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新模式的前提是努力提高專業指導教師的'業務水平、能力、素質。當前高校擴招,學生人數眾多,教師人數已滿足不了野外實習的需求,這就要求當前從事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教學的教師不僅有較為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一定的創新思維,也要有豐富的野外實習經驗。同時,還應適當增加指導教師數量,以保障學生野外實習安全。

4.充分運用新技術手段

當前傳統的自然地理實習手段仍以野外觀察、調查、測量與取樣分析等為主,觀測範圍有限。如果想要巨集觀分析調查大面積地區,需要結合RS、GPS、GIS等技術。通過對主要地表參量的反演(植被指數、植被覆蓋率、葉面積指數、地表反照率、地表溫度等),可以對地理環境各引數的變化作出較為準確的分析[4]。在GIS技術的基礎上建立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平臺系統已經成為自然地理綜合實習未來發展的方向。教師遠端操控,並對學生實習進行準確記錄,學生在網上進行模擬實習,及時與教師進行交流。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作為地理科學專業重要的一門實踐課程,其改革是一項複雜的工作,應完善實習路線、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構建實習教學新模式、充分結合地方自然資源、採用新技術手段、不斷豐富實習內容。同時,在自然地理實習過程中,應注重創新能力的鍛鍊、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實習這項集體活動中學會與人共處,相互合作,磨練意志,養成遵守紀律的習慣。

參考文獻:

[2]衣華鵬,張鵬宴.自然地理實習基地建設與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4]楊勝天,黃大全,羅婭.地理綜合實踐教程[M].北京: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