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才智咖 人氣:4.28K

摘 要:農村國小的寄宿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問題。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諧成就社會的和諧,寄宿制學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備受重視,這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要對寄宿制中國小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及時的把我和引導,才能使他們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

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關鍵詞:農村 寄宿制 心理 健康

近年來,隨著農村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使嬰兒出生率持續降低,導致各農村國小規模越來越小,有的農村國小即使實行隔年招生也很難湊足一個教學班的人數。在此情況下,為更好地整合教育教學資源,根據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高臺縣教體局加大了農村中國小的佈局調整,越來越多的寄宿制國小的出現成了必然趨勢。

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大多來自合併以前的學校,大多數學生年齡比較小,由於過早地離開父母,對學校集體生活的不適應。

一、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

1.低齡寄宿造成孩子心靈情感貧乏

對孩子的成長來說,父母的關懷與情感的交流與撫慰是他們最需要的,對父母長輩的依賴是必然的,正是這種父母與孩子的天然聯絡,才促使孩子健康成長。可如果過早地隔斷孩子與父母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情感方面的空間成為空白,易使孩子成為性格孤僻,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觀,沒有同情心,以自我為中心的情感貧乏兒童。

2.缺乏家長的監督,易使孩子行為出現偏差

由於遠離家長的監督,寄宿生自我約束和控制力差,攀比和模仿的心理較重,易使孩子養成亂花錢、說髒話、衛生習慣較差、偷竊等行為。沒有家長的約束與管理,孩子的'行為容易出現偏差。

3.對寄宿制學校的不適應造成的負面影響

由於寄宿制學校嚴格的管理,遠離父母的關愛,同時極為緊張的學習生活,較為激烈的學習、考試競爭壓力等易導致孩子出現煩躁不安、喜怒無常或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自信心缺失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應。

二、消除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不良心理問題的方法

1.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有愛心的教師隊伍

愛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愛是關係教育成敗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愛,才能消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隔閡,才能最大地發揮教育的育人作用。寄宿制學校的學生由於遠離自己的父母,缺乏情感的交流,心理上比較孤獨,更需要老師的關愛,平常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鼓勵的動作,都能讓學生感受到無限的溫暖,從而愛上自己的老師,愛上自己的學校,進而減少孤獨感,產生自信心,一些心理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2.瞭解、尊重每一位學生,是進行健康教育的前提

由於農村學生比較害羞,很難向老師自由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就要求每一位科任教師特別是班主任要經常深入班級,利用適當的機會和場所,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從中瞭解學生的心理現狀。

3. 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1)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校園環境。校園環境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隱形課程,對學生的心理髮展起著薰陶作用。所以,校園的一草一木,每一幢樓房,每一面牆壁,每個角落都應給人以美的享受,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與心靈的淨化。

(2)創造寬鬆的班級環境,形成良好的心理氛圍。除了常規教育之外,還要注意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營造班級心理環境,班主任是關鍵人物;在教學實踐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保持積極向上,平和開朗的心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班主任要愛心治班,真正關心每一位同學,真誠與他們交往;要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趣味活動,讓學生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有得到認可的機會。

(3)在日常生活與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各科老師與學生接觸頻繁,因此,學科教學應成為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主陣地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立足於教材,結合學科特點,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幫助學生提高學科學習中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習慣,主要有:①通過學習心理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②通過人際關係指導,使學生學會處理人際交往中的衝突、合作與競爭,學會相互尊重、相互支援等交往原則。③通過耐挫能力的培養,幫助學生克服成長中的困難,解除煩惱。④通過自我心理修養指導,幫助學生科學認識自我,在自身發展變化中能較好地悅納自己,增強自信心。

(4)開設專題知識講座,加強心理引導。由學校派人或到校外聘請專家為學生進行心理方面的專題講座,開展心理諮詢,交給他們緩解和消除不良心理的具體方法。

農村國小的寄宿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很重要的現實問題,教育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人的和諧成就社會的和諧。寄宿制學生作為特殊的學生群體,其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備受重視,這需要家長、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只要對寄宿制中國小學生的行為和心理進行及時的把握和引導,才能使他們在健康的道路上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