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的有效閱讀方法探微論文

才智咖 人氣:4.24K

內容摘要:

文學作品的有效閱讀方法探微論文

本文針對中學生在文學作品閱讀因思維的混濁,可操作性解題步驟和方法缺失而造成閱讀成效低微的現象,通過質疑思辯理思路,融會貫通求真解兩方面,對文學作品現代文有效閱讀方法作點探索和實踐嘗試,以期達成新課標“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目標。

關鍵詞:質疑思辯 融會貫通 有形呈現

無論是會考改卷,還是平時階段性測試閱卷,語文教師都會慨嘆:教學時間和精力投入最多的現代文閱讀成效低微!學生總希望自己辛苦構築的答案能最大程度上趨近完善,但具體操作時,感覺又似“水中月,霧中花”,或劍走險鋒,失卻準星,偏離中心;或“天女散花”,處處留意,卻切不中要害。筆者認為學生閱讀中所出現的這些狀況,除卻其它諸多因素外,與其思維的混濁、規範的解題步驟和方法的缺失有莫大關聯。那麼什麼是有效閱讀呢?課程大綱關於閱讀的表述是;“應鼓勵學生做充滿熱情的,獨立的,反思的閱讀者”,“應指導學生具體深入地思考讀物質量和深度,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作品的情節,人物,思想,詞彙和結構作出反應”。根據這一表述,我認為高效閱讀至少由兩個方面決定。(1)能否具體深入思考讀物的質量和深度,能否對讀物的諸多要素作出反應。(2)能否成為一個獨立的、反思的閱讀者。基於這兩種理解,筆者認為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思路,培養學生獨立的反思能力; 教給學生可操作性的解題步驟和方法,引領學生達到理解閱物的質量和深度,是提高閱讀效率、提升語文素養的當務之急。要實現現代文閱讀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去實踐。

一、質疑思辯理思路:

學問的含義是學習和發問,它是主動學習的關鍵,是思考和進步的交接點,只有善於質疑的才能達到透徹理解的目的,才能培養學習的能力。

質疑即疑問,是對未知世界的探求,是對尚未知曉的知識的嚮往與渴求,思辯即在佔有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對材料的分析、綜合和判斷,按照抽象到具體,具體到抽象的順序對材料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疑難問題一般分為兩類:①別人提出的,主要來源於老師、課本、資料;②自己發現的,主要來源於課外讀物、課本或生活。在文字閱讀的過程中只要學生認真思考,就會發現問題,如果在文字閱讀的過程中沒有發現問題,閱讀的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如學習《范進中舉》一文,就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處質疑:

1、本文作者是誰?是在怎樣背景下寫成的`(自己發現);

2、小說哪些情節或描寫最精彩(自己發現);

3、范進中舉是悲劇還是喜劇?(課文研討練);

4、小說還寫了哪些人?這與小說主題有什麼關係?

5、小說在刻畫人物方面有哪些特色?

學生通過這樣的質疑,閱讀的過程不再是教師“訴之於耳”“絕之於目”的不明之舉,閱讀才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行為,學生才真正成了閱讀過程的主體,實踐證明,學生取得的成績關鍵是善於質疑,把不會的知識真正弄懂,通過對材料的佔有、分析、歸納,來提高探究和思維的能力,同時把已學知識內化為技能。

那麼如何設疑思辯呢?筆者以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1、從標題入手,抓住標題隱含的內容設疑。

生活本身存在著含與露、隱於現、曲與直的現象,作家為了創造一種“含而不露”的妙境,往往為人們的閱讀提供想象和創造的天地,具有咀而味不盡的含蓄美。如《變色龍》一文從標題設疑:①變色龍具有什麼特點?②文中的變色龍指誰?他們之間有什麼共同點?③變色龍變化了幾次?以變色龍為題有什麼作用?通過對標題的逐層質疑,分析即可抓住文章主旨:把奧楚蔑洛夫比擬成四腳蛇,為迎合權勢人物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從中可以看出是個看風使舵、指鹿為馬、媚上欺下、狡猾善變的人。而他只是個小爬蟲,卻儼然是個威風凜凜的主宰者,是條“龍”,這就使題目醒目,含有深刻的諷刺意義。

2、從分析題注入手設疑。

因為註腳中一般包含作品的出處、時代介紹或典故出處,雖然文字較為簡略,但對我們設疑幫助挺大。

如《變色龍》一文註腳中就包含了以下幾個內容:①作者及作品簡介;②人物命名含義及作用揭示;③疑難詞語的註釋。學生通過閱讀這些資訊,對學生有效設疑、解疑起到很好的引領作用,有助於更好地解讀文字。從而既提升了閱讀的質量,又避免了零敲碎打的低效率或無效閱讀。

3、從關鍵性片斷入手質疑。

關鍵性片斷往往以部分暗示全體,以片斷情境喚起整個情景的意象和情趣。如朱自清《春》中描繪“春花圖”這個片斷,作者為增添畫面立體美,再三設擘花色,為使畫面呈現生氣以眼睛眨與野花神態構成對比,為構建主體效果的圖畫,作者從空間、修辭入手描寫:遠處可見五彩花色,近處可聞蜜蜂低吟;上有蝴蝶翻飛,下有野花俏皮的眨眼。這樣春天濃烈的詩意,盎然的春意,以及作者的喜悅之情,便從這一幅畫中淌溢位來。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抓住富有表現力的動詞、修辭手法、描繪角度等方面去質疑,相信我們的學生一定能會帶著一種對美的憧憬和急於領略美景的審美期待進入美的情感世界,引起情感共鳴,而這種情感共鳴又可轉化為學生自覺審美“催化劑”,從而主動去尋美訪勝,深潛到文章所構築的內部世界,領悟文章所營造的美學意境。當然在質疑時應先告訴學生質疑應有序,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答問者就會陷入不知所從,質疑者也不能獲得有條理的答案。如果是連串發問,就更需要由淺入深,有點到面程式,這樣就有助於思路的梳理進而對文章的思路和結構櫃架形式明確的認識,同時也訓練了分析、概括、綜合的邏輯思維能力。

二、融會貫通求真解

所謂融會貫通就是把各方面的知識和道理融化匯合,得到全面透徹的理解。

融會貫通既是一種讀書方法,也是一種特別有效的閱讀能力。它包含兩方面內容:①通過分析綜合,把握文章精神實質,並在此基礎上分析觀點和材料之間的聯絡;②能夠舉一反三,從文章闡述的知識和道理中看出普遍的含義,並從中推出未知,到達新的境界。

1、閱讀中應針對給出的問題,在認真反覆閱讀的基礎上作綜合性的思考、探究。而我們的學生往往求答心切,或蜻蜓點水不求甚解;或斷章取義、穿鑿附會,牽強片面作答。學生答題後自我感覺良好。結果卻令人沮喪,怎樣才能避免這種狀況呢?

1)抓關鍵、重驗證。

A.所謂關鍵特指關鍵語句,它突出體現了文章旨趣,表示文章思路,顯示文章結構特點。從閱讀角度看,不掌握它,就無從正確理解文章,當然談不上有效閱讀。

哪些是關鍵句呢?從內容看,中心句即關鍵句,從結構看:總起句、總結句,重要的過渡句是關鍵句,從出現的頻率看,反覆出現的句子可以看成關鍵句。

B. 重驗證:所謂重驗證,就是要根據材料,結合自己的知識、生活經驗加以對比印證,去偽存真。

其做法是:詞句不受詞典義理解的框定,把它放到所在句乃至前後段的關聯上去理解,在比較印證的過程中去粗取精,達到融會貫通。

2)聯絡寫作背景及作者身世命運去理解印證。如《智取生辰綱》中學生遇到了這樣一個問題:楊志一身武藝,為保生辰綱可謂用心用智良苦,但為何仍失落生辰綱,以致貽誤終身?這一問看似簡單,學生是乎基本能把握它,但要達到生成完善的答案的目的,恐怕非為易事,倘能結合小說背景,楊志身世及其周邊環境去綜合考察,正確答案的呈現就會顯得簡單多了。

3)如果閱讀的要求中涉及到文學鑑賞的問題,還可以聯絡作者寫作風格去理解印證。如:蘇軾的豪放曠達,李清照的婉約悽清,李白的浪漫奔放,杜甫的沉鬱頓挫等。因為作者命運不同,所呈現的作品風格也不盡相同。在求解過程中注意既不脫離材料,也不拋開作者應具有寫作風格。力爭把作品與作者風格綜合起來考慮,以免無中生有,以偏概全。

2、閱讀教學中有形呈現法的靈活運用。

有形呈現法指閱讀教學過程中,把試題的參考答案詳細地呈現於學生面前,訴之於學生聽覺和視覺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訓練實質上是對學生“答案生成”訓練的方法,有助於學生規範答案,特別在文學作品的閱讀上更顯成效。

文學作品因其美的特質、美的物件決定其鑑賞的價值,如果學生美的閱讀體驗不能用美的規範的語言來呈現的話,有可能陷入褻瀆美的泥沼,這就需要教師把一些欣賞性文學專門術語呈現給學生,作一個例子或樣板展示,以供學生模仿供鑑:如①評價風格方面:豪放雄奇,典雅恬淡,沉鬱悽美,清新明快,;②表達技巧方面:供 抒情,託物意志,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渲染 烘托,映襯鋪排,想象聯想;③結構方面:層層深入,環環緊扣,以小見大;④表達效果方面: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意境高遠,出神入化,入木三分,生動形象;⑤揭示情感方面:讚美鞭撻,纏綿悱惻,崇敬依戀,依戀懷念;⑥評價構思方面:跌宕起伏,對比鮮明,畫龍點睛,錯落有致,疏密相間,言盡意無限等。

如鑑賞鄭愁予的《雨說》,這是一曲動人心絃的愛之歌。讀者通過反覆吟詠,讓學生感到“雨”這位愛的使者的親切文榮的形象,體味到“雨”對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喃喃細語,傾訴真情。

“我來了,我走的很輕,而且翁聲細語地,我的愛心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我呼喚每一個孩子的乳名又甜又準。”這裡的“織”字表現詩人的錘鍊的功夫,也表現了他的想象力,雨絲條條,天地變成了茫茫的一片,這不正是“像絲縷那樣地織在一起”嗎?

還有“柳樹在雨中笑了,笑晚了腰,石獅子在雨中笑了,笑出了眼淚,小燕子在雨中笑了,笑斜了翅膀”,詩人調動豐富的想象力,運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雨滋潤大地,給萬物帶來歡笑,達到了情景交融。

通過這樣專用術語的呈現,審美方法的指導,讓學生掌握基本鑑賞方法,從中撥動學生心靈琴絃,融入美的意境,使審美情感趨於深層,獲得美的薰陶,提升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當然教師如若在閱讀訓練中追求簡單形式的答案有形呈現方法,不求變通靈活方法的話,閱讀賞析就會出現格式化傾向,那麼訓練結果將會導致學生思維僵化;評價的死搬硬套,方法單一,會導致功利性閱讀,使學生本應潛心閱讀的作品被肢解地一鱗半爪,面目全非。所以在閱讀訓練中,一定要從材料、作者背景出發,靈活運用教師所呈現的文學欣賞術語,這樣才能舉一反三,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實現“課標”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目標,使學生以經濟的文字、精到的用語、靈活地思維得出較為滿意的答案,還能讓學生在閱讀中體悟到人生經驗與智慧,從而達到人文情懷、精神理想和社會責任感的薰陶,也不會再有褻瀆文學作品美的嫌疑了。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實踐性很強”不是隻要求大量的機械性操練來強化對知識的記憶,而是“為了愉悅,為了自我發現,自我充實的閱讀機會。”只要我們樹立大語文觀,從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出發,孜孜以求地探索語文有效教育的方法,授學生以“漁”,那麼對文學作品的有效閱讀的期待將會變成現實。

參考文獻:

1、《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 嚴育洪 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2、《語文教學與研究》 2005—11期教師版

3、《新概念閱讀會考版》 孔令芳 延邊大學出版社

4、《全日制義務教學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