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對口腔醫學生臨床實習效果的影響

才智咖 人氣:6.84K
非智力因素對口腔醫學生臨床實習效果的影響

摘要:通過對口腔臨床實習中常見的與非智力因素相關的不良表現總結,及其對實習效果的影響分析,闡述了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性,並提出了幾點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口腔醫學生;實習效果;建議對策
  
  口腔醫學專業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進入臨床實踐前學校安排了非常充分的`時間針對常用的操作專案進行強化訓練,務求使學生能儘快熟悉臨床業務,順利與實踐操作接軌,學生在實驗室的操作熟練程度和完成的實驗作品質量差別不大,在相同的學習環境下,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掌握能力大致相等,智力因素無明顯差別,因此實習效果的好壞,非智力因素起著很關鍵的作用。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即通俗所說的個人能力而言的。它指認知事物、掌握知識過程中與認識沒有直接關係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信念等心理因素[1],在學習和成才的過程中,智力因素不可或缺,但非智力因素對智力活動起制約作用,可積極促進能力的提高,突出表現;可消極影響能力的正常發揮。作者通過對近幾年口腔醫學專業實習生的臨床實習情況觀察,對影響實習效果的非智力因素進行剖析,並提出建議和對策。
  1非智力因素對實習效果影響的表現
  1.1未能適應環境角色的轉換。
  從國小到大學,學生都是在學校設計好的框架裡上課、吃飯、睡覺,每天課室-宿舍-飯堂三點一線的生活,學生形成了一種固定的生活模式、思維方法,大學校園環境安靜整潔,作息時間也相對固定,進入臨床實習後,實習生通常被安排在臨時住處或出租屋,住宿條件環境差,治安差,有些還遠離實習單位,要解決交通問題,對從學生到實習生的轉變不知所措,從而產生厭惡情緒,不良情緒會使實習生不能獨立完成實習方案[2],工作不安心,經常出錯。
  1.2心理定位不準確。
  學生從實驗室進入臨床科室,從模型練習到真正面對病人,心裡既緊張又興奮,認為自己就是醫生了,自作主張,膽大妄為,表現得過於活躍,不按程式辦事,會出現因對機器裝置未熟悉而錯誤使用;擅自給患者開處方藥而忘記讓帶教老師簽名認可;無菌操作不規範、不尊重護理人員等;而部分學生則顯得不知所措,謹小慎微,欠缺主動性,只知在老師身邊當助手,到轉科時才發現自己還沒單獨完成過幾例操作,影響了實踐技能的提高。
  1.3與帶教老師欠缺溝通。
  口腔醫學生在醫院實習時間大概在十個月左右,期間要在口腔內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復科等主要幾個科室輪轉,有些醫院還要求實習生到正畸科、X光室、技工室、消毒房等見習,因此在每個科室的時間不算太長,與帶教老師相處的時間不長,稍熟悉又要轉科了,所以在相互瞭解熟悉的過程中如沒能及時主動與老師溝通,虛心請教,關係不協調,幾個月下來只是看到一些皮毛而未能獨立工作。特別是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口腔科規模大,病人多,口腔病人的特點是複診次數多,有些患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