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戲曲聲腔的發展階段

才智咖 人氣:3.04W

摘要:本文從中國戲曲聲腔的發展分為的五個不同階段,南曲、北曲的形成階段;崑山腔與弋陽腔爭勝的階段;梆子、皮黃興起發展的階段;地方小戲興起發展的階段;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時期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談中國戲曲聲腔的發展階段


關鍵詞:戲曲聲腔 亂彈 聲腔系
  
  中國戲曲聲腔的發展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1)南曲、北曲形成的階段。(2)崑山腔、弋陽腔爭勝的階段。(3)梆子、皮黃興起的階段。(4)地方小戲興起發展的階段。(5)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時期。
  
  1 南曲、北曲形成的階段
  
  南曲與北曲,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出現的兩種戲曲聲腔。
  南曲,指南宋時浙江溫州出現的一種戲曲,叫“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又叫“戲文”,“南戲”。南戲的音樂是在當地民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後又大量吸收了宋詞的音樂。後人把南戲的音樂稱為“南曲”。
  北曲,是宋元兩代在北方出現的一種戲曲,叫做“雜劇”。雜劇的音樂是從北方流行的一種叫做“諸宮調”的說唱音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音樂表現在形式上或風格上都不同於南曲,後人把其稱為“北曲”。
  南戲各種聲腔的出現,在明初至明中時。據祝允明《猥談》記載:“愚人蠢工,旬意更變,安名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崑山腔之類。”祝允明之說雖有偏見之貶意,但卻說明了南戲經各地變革,興起了四種聲腔。
  另據明·魏良輔《南詞引正》所記南戲聲腔,則認為“腔有數種,紛紜數類。各方風氣所限,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比祝允明之說還多了一個杭州腔。在陳渭的《南詞敘錄》中,也記敘了弋陽、海鹽、餘姚、崑山四種聲腔的情況。比較而言,這四種應是最具代表性的南戲聲腔了。
  北雜劇是院本與諸宮調相結合,又吸收其他藝術因素而產生的一種戲曲形式。從一開始,北雜劇在藝術上就要成熟的多;曲牌聯套結構體制嚴謹,演唱方法、技巧、音調考究。北曲系統的音韻規範,是依據北方語言而成的,並不影響因地域語音上的差別而產生聲腔派別。
  據明魏良輔《南詞引正》說,北曲因“五方言語不一”,有中州調、冀州調之分。而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載:“有金陵(南京)、有汴梁(開封)、有云中(大同)”之別,又說“吳中(蘇州)以此曲擅場者,僅見張野塘一人,故壽州(壽縣)亦也,亦與金陵小有異同處。”可見北曲在南北各地衍變產生的聲腔派別,均具有當地語音和地方特色。
  
  2 崑山腔、弋陽腔爭勝的階段
  
  進入明代以後,北曲逐漸衰落,南曲則向前發展。其流傳到各地以後,很快就同當地語音和民間音樂相結合,繁衍出多種戲曲聲腔。海鹽、餘姚、弋陽、崑山,便是明代南曲的四大聲腔。
  在這四大聲腔中,海鹽、餘姚兩腔已衰亡,除有很少的文字記載外,幾乎沒有留下藝術資料。但崑山與弋陽二腔則在戲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影響。
  在南曲四大聲腔中,崑山腔興起最晚,但發展最快。它開始的影響最小,只流行於蘇州一帶,但後來卻把早先盛行之海鹽、餘姚全壓倒了,原因就是崑山腔進行了一次有重大歷史意義的變革。在這次變革中出現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人物—魏良輔。
  嘉靖時,魏良輔與張野塘、張梅谷、謝林泉,過雲適等人切磋、革新崑山腔。他們從清唱入手,吸取海鹽等南曲諸腔,創“水磨調”,成為崑山南曲新聲;同時又改革絃索北曲,使“與南音相近”,“漸近《水磨》,輕無北氣”,演化為崑山北曲新聲。
  改革的崑山腔,實際上變成一種以唱南曲為主、兼唱北曲,有統一風格的新聲腔。他們還採用了弦管伴奏,發展了伴奏形式。稍後,梁辰魚用崑山新聲譜寫《浣沙記》傳奇,把清唱搬上舞臺,自此便以弦管伴奏的崑山腔風行於世。被奉為“正音”、“雅部”。
  崑山腔隨著各地不同的習慣及方言而不斷地向地方化方向衍變。明末,江浙一帶的'崑山腔就出現了“聲各小變,腔調略同”的聲腔派別。進入清代,在有當地崑腔藝人與戲班的地方,變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有的在當地獨成班,如現在江湘昆、北方崑曲、永嘉崑曲;有的被吸收成為當地多聲腔劇種的一個組成部分,如:京劇、湘劇、川劇等。這些地方化了的崑腔,構成了崑山聲腔系統,簡稱“崑山腔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