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才智咖 人氣:2.35W

一、生活教育理論的涵義

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個部分:其一,生活即教育。陶行知認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和意義,是教育的決定性因素,而教育要最終迴歸生活,為改造生活服務,也就是說生活與教育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其二,社會即學校。學校要與社會緊密聯絡起來,通過開展社會生活實踐活動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該教育思想主張學校將教育範圍擴大到社會生活中,將社會生活展現給學生,力求實現學校生活社會化,並引導學生運用知識改造社會生活;其三,教學做合一。是指教學本身就是教、學、做的統一,要加強三者的緊密聯絡,強調教法要適應學法、學法要適應做法,教學要以“做”為中心,即以實際生活為中心。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蘊含著終身教育思想、大眾教育思想,是符合中國實際教育情況的教育理論,對明確教育發展方向有著重要指導意義。

二、生活教育理論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

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核心思想符合高中物理新課標提出的“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育理念,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生活教育理論主張生活與教育要緊密聯絡。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創設生活化的物理教學情境,將抽象的學科知識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藉助實際生活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充分發揮生活教育理論在指導物理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應具備問題性、真實性、生活性的特徵,要使教學情境貼近現實生活,但不是照搬生活情境,而是要對生活情境進行加工和淨化,使其符合物理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在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中產生認知衝突,建立起物理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幫助學生建構當前學習的重要意義。例如,在學完力的合成與分解之後,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生活化情境:取一根繩子,在繩子中間繫上一個重物,讓兩名學生分別拽著繩子的兩端,要求學生將繩子拉直,並保持重物處於平衡狀態。但是,無論這兩名學生怎麼努力都無法拉直繩子,這時教師再提出問題:為什麼無法拉直繩子呢?誰能運用剛學習的知識解釋這種現象?在引導學生回答完畢後,教師最後應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應用範圍進行歸納和總結。

(二)激發學生探究實際生活問題的興趣

物理學的發展離不開科學家對物理規律的探究,如伽利略在斜面實驗研究中證明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奧斯特在大量實驗中發現了電流磁效應的存在,法拉第經過十年研究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等。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將探究作為激發學生學習慾望,活躍學生思維的最佳途徑,通過引入生活教育理論,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經歷中探究生活物理問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將物理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而不能只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尤其要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感變化和探究體驗,使學生在物理課堂上自主探究知識、獲取知識,並能夠將物理知識運用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去。例如,在教學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時,教師可在課堂匯入環節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手電筒,一個手電筒是生活中常見的裝有電池的手電筒,另一個手電筒是手搖式、裡面沒有電池的手電筒。教師讓學生思考:為什麼手搖式手電筒沒有電池也可以發光?學生的探究慾望被喚醒起來,這時教師開啟手搖式手電筒的外殼讓學生觀察內部裝置,發現手電筒裡有磁鐵和線圈,學生必然會想到手電筒發光與這樣的裝置有著某種聯絡。而後,教師再因勢利導引入這堂課的內容,引導學生探究電磁感應規律。通過將生活問題與物理規律相結合,能夠讓學生在主動探究中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物理學習的.成效。

(三)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生活教育理論強調教育要為生活服務。對於物理教學而言,就是要運用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進而改變生活。但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考試成績,造成學生普遍存在高分低能的現象,只會運用知識解決書面上的習題,而不會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為此,物理教師必須轉變這一教學現狀,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物理教學,將實際生活與物理教學緊密聯絡起來,放手讓學生探索物理現象的本質,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物理,再用物理改變現有生活。例如,在講授完牛頓第三定律之後,讓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釋以下生活問題:在拔河比賽中,甲隊戰勝乙隊的原因;人為什麼能跳起;馬為什麼能夠拉動車。如此一來,學生可以獨立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常見現象,不僅能夠引導學生髮現並揭示物理現象的本質,增強學以致用的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獲取成功的體驗。

結論:

總而言之,將生活教育理論運用到高中物理教學中,其實質是利用實際生活與科學研究之間關係,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物理知識,提高物理學習效率。所以,物理教師要在教學中深入挖掘教材,積極找尋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生活問題素材,通過加強生活與物理之間的聯絡不斷提高物理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