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當今巨集觀經濟條件下的效率與公平問題

才智咖 人氣:1.74W
淺談當今巨集觀經濟條件下的效率與公平問題
    論文關鍵詞:政治經濟學;效率與公平

  論文提要: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我國經濟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無論是體制的轉軌還是經濟的發展都取得了重大成功。但同時也面臨著經濟大多依靠粗放型增長、貧富差距加大等諸多問題。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更好地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是今後發展的重點。 
   
     
  “政治經濟學”一詞出現於17世紀的西方,作為一門學科則形成於18世紀七十年代,其標誌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問世。“政治經濟學”一詞從其起源就一直含有管理、控制甚至自然規則的涵義。後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在他寫作的主旨為研究生產和分配規律的《經濟學原理》中認為,政治經濟學是一門探尋社會現象規律的科學。而後,馬克思在批判地吸取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第一次明確的為這門學科打上了階級的烙印;為世界無產階級的戰鬥指明瞭方向,併為社會主義最終取代資本主義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因為馬克思所處時代的侷限性,以至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某些原理在當前情況下無法運用,這就需要我們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實事求是,開拓創新,不斷探索適合中國的道路,適合中國的政治經濟學。 
   
  一、當前中國經濟巨集觀局勢 
   
  從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至今,中國人民堅持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動搖,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無論在經濟體制還是經濟發展上都取得了重大成功。就體制轉軌而言,在資源配置方式上,無論是商品市場化,還是要素市場化,都取得了制度性的進展,市場機制已經替代計劃機制成為我國資源配置的基礎性力量;在巨集觀調控方式上,無論是財政體制和財政政策的作用機制,還是金融體制和貨幣政策的作用機制,都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併發生著深刻的變化,貨幣政策的相對獨立性以及財政政策的公共選擇性都在逐漸提高。就經濟發展而言,在體現經濟規模的數量指標上,1978年以來,以GDP反映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9.62%,2007年我國真實GDP總量已達249,529.90億元,比2002年增長65.5%,年均增長10.6%,從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國財政收入達到5.13萬億元,增長1.71倍;外匯儲備超過1.52萬億美元。 
  可以說,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同時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特別是由於從改革初期以來一直採用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先汙染後治理的思想,改革過程中的問題以及國際環境的動盪和不安所導致的一系列隱患在發展過程中不斷被暴露,巨集觀經濟經過九十年代的通貨膨脹,經濟“軟著陸”後再次面臨調控,當前巨集觀經濟失衡有著如下特點: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但同時消費需求增長乏力。2、物價總水平低,但人們對未來通貨膨脹的預期值高。3、經濟增長勢頭強勁,但同時面臨嚴重的“通縮”威脅。4、經濟增長速度顯著加快,但失業率繼續攀升。5、人均收入不斷增加,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加大。如何實現巨集觀上的經濟調控,保證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如何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分配問題就變得十分重要。因為只有提高處於中下收入水平的那部分人的收入水平才能增加整體的消費邊際傾向,增加消費需求,從而帶動經濟發展,調節通貨預期,維持社會的穩定安寧。 
   
  二、政治經濟學的新解釋 
   
  筆者認為,政治經濟學可以分別進行解釋,可以就“政治”和“經濟”進行具體分析。“政治”是指一個社會運用國家權力做出“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和“如何得到”的決策,該過程是一個集體選擇的過程。簡而言之,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制衡”。如何就各個利益團體之間進行協調,作出使所有成員(至少是大部分成員)滿意的利益分配,在各個團體之間尋找制衡點,是政治的主要目標和努力方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公平”。“經濟”則是研究稀缺資源如何在不同的用途中進行配置,收入或社會產品如何通過分散化的過程在社會成員中進行分配,也可以用兩個字概括——“最優”。如何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尋求最優方案,實現最優的產出是經濟的主要目標。也可以概括為“效率”。“公平”和“效率”兩者之間互相對立又互相聯絡,具有矛盾統一性。而政治經濟學則可以認為是在保證“政治制衡點”的前提下尋求經濟增長的最優解。因此,運用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在當前巨集觀條件下如何處理分配問題,無論是對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結合還是為巨集觀政策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和依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