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的國際交流工作

才智咖 人氣:8.59K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 國際化 國際交流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高校的國際交流工作

論文摘 要: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然而我國高校的國際化水平在課程、人員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問題。要主動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應積極開展以學校為主體的國際交流工作,對內強化整合,對外主動出擊,全方位地開展國際交流工作,逐步提升學校的國際化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更好地為學校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工作服務。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高等教育的國際化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也逐漸成為我國教育研究界的重要課題。高等教育國際化,既可以成為高校乃至整個國家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國際化人才、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對國家的巨集觀教育政策和教育發展戰略,以及以大學為主體的國際交流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與壓力。本文將結合筆者對本職工作的思考,從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角度,對廣大高校如何進一步開展國際交流工作進行初步的探討。
  
  1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背景及其內涵
  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社會進入了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而這一時代最顯著的特徵就是經濟全球化。以資訊技術進步為核心的高新技術迅猛發展,衝破了國界,使得世界經濟越來越融為一個整體。這股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對世界各國的政治、科技、軍事、文化和教育等各方面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學者認為,經濟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主要動因。“經濟全球化必然導致高等教育國際化,經濟全球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直接原因,高等教育國際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1]。
  國內外研究者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構成要素有不同的界定,華南師範大學的吳堅教授分析眾多觀點後將其概括為五大要素:國際化的教育理念、國際化的課程、國際化的培養目標、國際化的人員交流以及國際化的學術與科研合作[2]。從這五大要素著眼,既可用於分析國家巨集觀教育政策和發展規劃,更能從高等院校出發衡量自身國際化水平,開展國際交流工作。
  
  2 當前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圍繞以上五大要素,不難看出,目前我國高校國際化發展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和國際先進水平也仍存在不可忽視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在課程建設方面,專業結構、課程設定缺乏國際通用性,教材建設水平落後
  我國高校目前的專業設定仍大量以行政為主導,以學科邏輯發展為基礎,專業劃分過細,口徑不寬,綜合性和跨學科性的靈活度不夠。雖然近年來高校設定專業越來越多地考慮到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卻又容易走到急功近利的極端,用過去的專業課程改頭換面套上時髦的名稱來迎合市場,但對學科的發展建設並沒有實質意義。而各地如火如荼的課程建設工程中,也同時存在著互相照搬照抄、換湯不換藥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教材建設的實際成效。
  在國際化的發展背景下,我們需要的是既積極與國際接軌、又充分考慮本國本校實際情況和市場需求的專業與課程設定,而教材的更新換代更是需要深入學習學科發展動態和學生的需求,廣泛借鑑國外優秀教材,建設具有國際視野和時代精神的教材。
  2.2 在人員方面,教師、學生和科研人員的國際化水平都難以適應擴大對外交往的需要
  隨著近年來留學歸國人員的迅速增加,我國高校中具有國際學術背景的教師人數已有所增加,但其佔教師總人數的比重仍然很低,師資隊伍很難適應國際化的要求。而外籍教師也絕大多數是低層次的語言教師,且多為一年一聘,並不能滿足高校對國際化教師的需求。
  較改革開放初期而言,我國大學生的外語水平已有顯著提高,但普遍仍存在聽說能力弱,外語類學生語言好,但缺乏專業知識與研究能力,非外語類學生無法用外語直接學習專業課程等問題。尤其在經濟相對落後地區,大學的外語教學主要還是強調應試和考級,應用能力差,與學生的專業課學習脫節。
  科研人員外語能力差,專業知識更新不及時。科研環境開放程度不夠,閉門造車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許多高校缺乏培養科研人員對外學術溝通能力的機制,即使科研人員自身的研究能力提高了,倘若缺乏相應的外語水平和對外溝通推介能力,最終也會阻礙對國外最新研究動態的跟蹤和學術影響力的提升。另外,一些教師和科研人員仍對國際交流不夠重視,認為對外交流只與那些外語水平高的人員有關,而不是自己主動參與、積極創造機會。
  2.3 在教育管理方面,管理水平滯後於學科發展
  校內各職能部門與教學單位之間的聯絡不夠緊密,工作效率不高、缺乏靈活度。許多高校的國際交流多停留在事務性工作和被動接待層面,疲於應付日常瑣事。國際交流工作仍以行政命令為導向,缺乏整體戰略和自主研究能力。
  
  3 國際交流工作的新思路與新對策
  積極開展以學校為主體的國際交流工作,無疑是主動適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的直接推動力,具體而言,應從以下兩大方面做好工作。
  3.1 對內強化整合
  (1)更新觀念,有針對性地制定國際化發展戰略:在當前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發展的趨勢下,各文科院校,無論是國家重點大學還是地方高校,都應積極推進國際化發展,而不應認為國際化僅與少數學校或學科有關。同時,在制定長遠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注意充分分析本校的現狀和潛力,進行戰略選擇和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重點學科、重點教學點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發展比較優勢,不能盲目追求大而全。
  (2)實現外事部門自身職能的轉型:外事部門的工作應逐漸擺脫過去以行政命令為主導,以外事接待和聘請外籍語言教師為主要內容的舊模式,轉型成為學校國際化發展的戰略前沿和教學科研工作的助推器。具體來說,要有針對性地積極主動地開展國際合作專案,深入研究學校內部學科發展、師生訴求和各部門相關需要,以長遠發展目標為出發點,適時調整改革交流機制和手續流程,針對實際問題制定有效措施,提高交流質量和工作效率。東南大學國際合作處的陶雲老師恰如其分地將這樣的轉型概括為“從服務型部門向服務加研究型部門轉變,從接待型外事向專案型外事轉變”[3]。
 (3)加強制度建設:應積極完善師生出國手續辦理制度,建立健全學生交換專案的選拔考核制度、課程學分轉換制度、交流期間的安全應急機制,進一步完善留學生管理制度。通過規範化的管理保障各項交流專案的完成質量,提高師生參與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