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讀者反應論”在公示語翻譯中的應用

才智咖 人氣:7.19K
探析“讀者反應論”在公示語翻譯中的應用
摘 要:奈達的“讀者反應論”主旨是評價譯本的優劣要看讀者的反應是否與源語讀者的反應大致相同,因而翻譯應以譯文讀者為中心。目前中國的公示語翻譯研究對讀者缺乏足夠的關注,存在著亦步亦趨,不顧及讀者文化習慣;以為當然,不瞭解讀者的文化差異;以我為主,不理會讀者感受等問題。文章認為只有把接受者的感受作為決定公示語翻譯的傳播效果標準,只有認真探討英語公示語的功能意義和語言文化內涵,才能準確而充分地發揮英語公示語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 讀者反應論 功能對等 公示語翻譯
  Abstract: Eugene Nida’s theory of receptor’s response highlights target receptor’s response, which is supposed to be substantially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receptor of the original language. Target readers’ needs accordingly shall be the focus inin the process of ently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mistranslations of the public signs occur because the translators are either unaware of the receptor’s cultur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or ignorant of the reader’s expectation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enhancement of translation quality much depends on the sufficient attention due to the reader’s role in the process. Likewise, translators could work more effectively if they lay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public signs.
  Key words: receptor’s response ; dynamic equivalenc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一、 關於“讀者反應論”
  
  在西方當代翻譯史上,第一個明確把讀者因素納入到翻譯研究範疇的應屬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Eugene Nida)。他是美國當代著名翻譯理論家,也是西方語言學派翻譯理論的主要代表,被譽為西方的“現代翻譯理論之父”。他的翻譯理論在全球翻譯界產生了深遠影響。其讀者反應論(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80年代初傳人我國,很快便在我國翻譯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並得到了高度重視。但是讀者反應論的源頭要追溯到其功能對等論理論,也可以說,讀者反應論是功能對等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奈達在1969年出版的《翻譯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正式提到動態對等:“動態對等也就是譯文讀者對譯人語的反應程度大體上與原語讀者一樣。”[1]這一定義就是“動態對等”,後來為了強調“功能”的概念並避免有些人對“動態”的誤解,他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提到:不再採用“動態對等”一說,以“功能對等”取而代之,從而使其含義更清楚。[2]這就是功能對等論的起源。
  奈達翻譯觀的核心是功能對等,他對讀者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他的“讀者反應論”上。他認為評價譯本的優劣要看讀者的反應是否與源語讀者的反應大致相同,翻譯就是交際,翻譯歸根結底是為讀者服務的,因而翻譯應以譯文讀者為中心。也就是說評判一篇譯文的好壞,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如何,判斷譯文的效用不宜拘泥於相應的詞彙意義、語法類別和修辭手段的對比,重要的是要考察接受者正確理解和欣賞譯語文字的程度。歷史上人們在論述翻譯的時候,往往侷限於談論個人經驗體會,很少會顧及讀者,他們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謀求譯文對原文的忠實上。與以往僅僅進行譯本和原文對照來評估翻譯質量的做法相比,這一理論顯然有它的高明之處。它給譯界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是對翻譯理論的豐富和發展,同時,我們認為它對實用翻譯中的公示語翻譯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
  
  二、 公示語翻譯與“讀者反應”
  
  公示語——公開和麵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態、生業休慼相關的.文字及圖形資訊。[3]在交際功能上,公示語主要具有介紹、提示、指令和限制等特點;在表現形式上,公示語具有簡潔、規約和互文的特點。[4]在中國,一個城市的漢英兩種語言的公示語應用是否廣泛是這個城市開放程度的直接體現,應用是否規範是對這個城市國際化程度的檢驗,翻譯是否得法是這個城市整體素質的直接展現。公示語是現代化社會中在對人們聚集地進行管理、規範成員社會行為,調整人際關係,防止意外,疏通人群生存環境,威懾違法行為,構建和諧社會方面有著重大作用。[5]黃友義先生曾撰文提出要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外國受眾對中國資訊的需求,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他還認為,“貼近外國受眾的思維習慣”這一原則,是外宣翻譯具體操作中最需要注意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