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小說中關羽的形象研究

才智咖 人氣:1.59W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知道關羽是個讀書識禮,武藝超群,有膽有識的人,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關羽人物形象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檢視

《三國演義》小說中關羽的形象研究

摘要: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其性格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勇武、忠義。是我國古典小說中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一個藝術典型。其濃厚的悲劇色彩才給後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後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時無不為其悲劇結局而深深嘆息。藝術形象:勇武超群、人品出眾;剛毅果敢、深通謀略;忠貞冠絕、義薄雲天;卻又驕傲自滿,剛愎自用。悲劇命運:關羽的悲劇形象,有明顯的社會和時代烙印,高傲自負,缺乏戰略眼光,導致孫曹聯合使自己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是蜀漢政權的巨大損失。關羽這一有著明顯性格缺點的失敗英雄,作者在悲劇的結局中使他的人格進一步昇華。

 關鍵詞:關羽藝術形象悲劇命運

《三國演義》是一本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古典名著。該書將天下奇才諸葛亮,一代梟雄曹操,勇者張飛、許褚,庸主獻帝、劉禪等人物,描寫得淋漓盡致,無不各極其態。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美髯公”關羽,他的忠、義、勇、氣,很令我欽佩。關羽,字雲長,河北解良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人稱“美髯公”。書中描寫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脣若塗脂,手提青龍偃月刀,胯下千里追風赤兔馬。可謂氣宇軒昂,威風凜凜。關羽文武雙全:他讀過很多書,知春秋,明大義;他武功蓋世,斬大將顏良、文丑,三戰呂布等等。

關羽,演繹了千年不變的精魂,演繹了蕩氣迴腸的凝重。關羽武藝超群,智勇雙全,上報國家,下報黎庶,其性格中最重要的兩個方面就是勇武、忠義。在古今歷史英雄畫廊中,關羽是極為後人稱道的藝術形象,人們用“武聖人”與孔子的“文聖人”並稱於世。應該說,關羽是我國古典小說中塑造得相當成功的一個藝術典型。羅貫中筆下塑造的關羽是一位悲劇英雄形象,他所處的諸侯紛爭,三國爭霸的亂世社會環境,以及自身驕傲自矜、目中無人、缺乏戰略眼光等性格弱點共同釀就了其敗走麥城的悲慘結局。但正因為其濃厚的悲劇色彩才給後人留下深深的敬重和惋惜,令後人在深深崇敬的同時無不為其悲劇結局而深深嘆息。

人物形象

(一)勇武超群、人品出眾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知道關羽是個讀書識禮,武藝超群,有膽有識的人。關羽的勇和呂布、張飛之流的勇不同,關羽的勇在於勇中有智,智中有義。孔子云:“君子有勇無義為亂”。(《論語?陽貨》)就是說君子有勇不可無義,只一味的匹夫之勇難稱得上真正的君子。關羽是真正的君子,是羅貫中筆下的兼高超武藝和義重如山與一體的義勇形象,其一生戎馬生涯,為我們留下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如:“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刮骨療毒”“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筆者將這些故事歸納為三點來分析關羽的勇武。

拳家認為:膽乃技擊之主帥。在技擊中強調要有“必勝之心”。在《三國演義》第五回關羽“溫酒斬華雄”這’段,可以看出關羽過人的膽量。華雄是董卓帳下的一員大將,他身材高大,體格健壯,而且武藝超群,勇不可當。你看他連斬鮑忠、祖茂、俞涉、潘風四將,令十八路諸候“眾皆失色”。而當時的關羽只是劉備手下的一個“馬弓手”,很多人不瞭解他、看不起他。但他不懼外強內疑,毅然提刀出帳,飛身上馬迎戰華雄。面對如此強敵,關羽卻有“必勝之心”。曹操在他臨行前“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羽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於是便有了“酒尚溫時斬華雄”的千古美談。試看“某去便來”說得多麼輕鬆!試想,沒有必勝的信心,沒有視敵如草芥的膽量,怎麼能如此灑脫?在白馬,曹操指著河北大將顏良在山下排的“旗幟鮮明,槍刀森布,嚴整有威”的陣勢對關公說:“河北人馬,如此雄壯!”關公卻說:“以吾觀之,如土雞瓦犬耳!”真是豪氣沖天。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英雄孤膽,無所畏懼。單刀赴東吳,更是他無畏膽略的極致表現。當然,關羽的無所畏懼並不是蠻勇、肓勇。絕倫超群的武功是他藐視一切敵手的實力,“一身忠義”的浩然正氣更是他超人膽量的源泉。

(二)剛毅果敢、深通謀略

關羽的剛毅,常為世人稱道。就連蜀漢的對立面孫權、曹操,以及他們手下的部將也是公認的。周瑜說他是“熊虎之將”,陸遜說他是“當世雄傑”,張昭說他是“為人強梁”。正是如此,劉備才放心讓關羽留守荊州,獨當一面。成大事者必定具有超於常人的膽量,關羽就可以稱得上是一位膽識過人、不畏艱難痛苦的英雄。

歷史上的“刮骨療毒”足能顯示其堅強的毅力和超強的膽量。《三國志.蜀書.關羽傳》:“羽嘗為流矢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關公這一壯舉的描述更是繪聲繪色,藝術上,作者善於層層蓄勢,使本來並不複雜的情節顯得起伏跌宕,並且運用襯托和對比的藝術手法來刻畫人物,用眾將士的“皆掩面失色”來襯托關羽的“全無痛苦之色,舉棋自若”。使得關羽堅忍性格更加生色。華佗本是一代奇才,他那刮骨療毒的方法也很奇特,而遇上關羽這樣的奇人,三奇相結合,相映成趣,共同演義了一場小說史上的佳話(在此我們姑且不討論此故事的真實性,單就本書而言)。

關羽的智勇雙全足智多謀在他鎮守荊州時發動的襄樊戰役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首先,關羽選擇了十分有利的戰機:(一)劉備剛得到漢中,又攻佔了上庸等地,蜀漢士氣正盛;(二)前不久孫權在東方進攻合肥,關羽可與孫權遙相呼應;(三)七八月間正是雨季,便於發揮關羽水軍的優勢。其次,關羽在進攻襄樊時,對孫權可能從後方偷襲,是有準備的,在後方留有相當多的軍隊,以備不測。第三,他指揮得當,機智勇猛。襄陽、襄樊兩地隔漢江水相對,互為犄角,是曹軍抗拒南方軍的戰略要地。曹操派他的族弟鎮南將軍曹仁重兵駐守,並派平寇將軍徐晃屯兵宛城,隨時支援。後曹操又派于禁領兵助守,曹仁命令于禁和龐德在襄樊城北屯駐。可見曹軍的部署已經相當完備。但關羽並不畏懼敵人的嚴密防守,利用自己水軍的優勢,趁著暴雨,漳河水漲溢,樊城被洪水包圍的形勢發動進攻。當時,城北的曹軍已被淹沒,于禁只得率領眾將士逃避到高阜之處。關羽早就抓到于禁平地紮營的弱點,趁大水安排好一批大小船隻,率領水軍向魏軍猛攻。于禁支撐不住,只能投降。龐德率領一部分魏軍繼續頑抗,關羽集中力量圍殲這部分魏軍。從早晨一直戰到中午,龐德率領的魏軍箭盡失竭,於是雙方短兵相接,魏軍大敗,龐德突圍企圖乘小船向樊城逃去,關羽緊追不放,最終擒獲了他。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關雲長水淹七軍。在這場戰役裡,關羽的勇猛、機智、銳利的眼光、卓絕的軍事領導才能一併發揮的淋漓盡致,讓人拍案叫絕。

(三)忠貞冠絕、義薄雲天

“忠”與“義”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的兩個方面,在歷代文人作品中,表現這兩方面主題的內容比比皆是。如宋江的忠義,岳飛的忠義等。“忠”原指為人誠懇厚道、盡心盡力,本義指忠誠,盡心竭力,後有忠於他人、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有時特指臣民對君主和國家應盡的道德義務。以後引申特指忠於君主,主要指君臣關係、主僕關係,是下屬對上司的義務。“義”本作“宜”、“誼”,“誼”從宜,故《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宜即適宜,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一切做法,正合其“度”,即有一定的尺寸,故做得恰如其分,就是義,否則,即是不義。因此,就有君臣之義,老幼之義,賢愚之義,尊卑之義。所以“義”主要指比較平等的朋友關係,兄弟關係,從真摯的情感出發,絲毫不帶有利誘和強制的性質

關羽的忠,驚天地,泣鬼神。“身在曹營心在漢”流芳千古。曹操為了收買其心,三日一大宴五日一小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雖如此,仍未能收得關羽之心。後有人以詩嘆曰:“奸相枉將虛禮待,豈知關羽不降曹。”關羽的義,驚天動地。“華容道,捉放曹”眾所周知。關羽為了報答曹操禮待之恩和放行之情,不惜違背軍令狀,以身家性命當代價,在華容道捉又放曹操。當初若不是這樣,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了。

(四)驕傲自滿,剛愎自用

羅貫中筆下的關羽另一個性格特點是驕傲自負,目中無人,這是造成其敗走麥城,慘遭殺害的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關羽是劉備政權中一名重要成員,五虎上將之首,他歷盡坎坷,身經百戰,為蜀漢王朝立下汗馬功勞。他對劉備盡忠盡義,可謂一代忠臣良將。然而關羽自身“剛而自矜,目中無人”的性格弱點卻斷送了蜀國大好河山。如同在蜀漢這局棋中,關羽這一子走錯,兵敗麥城,便落得個滿盤皆輸的結局。分析關羽驕傲自滿,剛愎自用性格的成因我們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自身原因:創業時身經百戰未嘗做過別人的手下敗將,唯一的一次失敗還不是由於自己的武藝不如別人,還博得曹操的折節招降曲意相待,這何嘗不是自己驕傲的資本?

赤壁之戰後,天下三分之勢已定,劉備等人也有了荊州這塊安身立命的地方,後來蜀漢版圖節節擴張,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國,將荊州的防守大任交給關羽。關羽如此的受重用,於是他的驕傲,自負,目中無人,驕傲輕敵的性格弱點便慢慢滋生開來。

第二,外在因素:劉備定益州時,馬超從漢中來降,關羽寫信給諸葛亮,欲與馬超比武,諸葛亮知關羽好勝,故回信說:“夢起(馬超字)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瓊,彭之徒,當於翼德並駕爭先,猶未及髯公之絕倫逸群。”關羽得書後很高興,像個孩子得家長誇獎般將信遍傳給賓客們觀看。諸葛亮的這個舉措固然平息了事端,但無形中也進一步滋長了關羽的驕傲情緒。

關羽高傲自負,還表現在唯我是大,目中無人。無論對友,還是對敵都是如此。劉備攻取益州,漢中稱王后,封關羽為前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馬超為左將軍黃忠為後將軍。當劉備派費詩將封關羽的敕令送至樊城前線時,關羽竟看不起黃忠,大怒說:“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烈!”不肯接受印綏。最後經費詩百般勸說後方肯接受。這樣的目中無人怎不讓黃老將軍乃至手下的諸將心寒和氣憤呢?我們且看費詩的說辭:“今漢中王雖有五虎將之封,而與將軍又兄弟之義,視同一體。將軍即漢中王,漢中王即將軍也。豈與諸人等哉?”有這樣美妙的譽詞,試想有誰還不飄起來呢?

高傲自負自然容易麻痺輕敵,孫權大將呂蒙正是利用關羽的這一性格弱點設下圈套。先是讓孫權將他調回,另換一個在當時名不見經傳的小將陸遜接替他的位置。陸遜此人非同小可,後來的八百里火燒蜀軍連營就是出於其手,可以說是據蜀漢第一功臣,當然這都是後話了。他剛到任時,便修書一封恭維關羽,關羽得到書信後,覺得陸遜還是個年輕的後生,不足為道,收到陸遜的“名馬、異錦、酒禮等物”,聽到來使謙卑的說辭,“關公覽畢,仰面大笑”。將後方的軍隊調出一半增援襄樊,如此,荊州的防守便不足,給了呂蒙可趁之機,於是便有了後來的白衣渡江、勸降士仁、糜芳、瓦解蜀軍士氣,並最終奪取了荊州。關羽見此勢,只得帶領殘兵敗卒向西退守麥城,後在麥城突圍後,依然一意孤行,不聽謀士的勸諫,走小路最終被生擒,慘遭殺害,落得個淒涼的下場。

悲劇命運

關羽是一個悲劇人物,他是本書中難得的有性格形成過程的人物,我們可以分析他的性格形成過程來看她最終悲劇的原因。任何悲劇人物的產生離不開社會環境以及自身性格特徵,漢末諸侯紛爭、三分天下的社會環境,是形成關羽悲劇命運的外部原因,而關羽缺乏戰略眼光、驕傲自矜的性格缺點,又是導致其命運悲劇,乃致孫劉聯合破裂、葬送蜀國大好河山的內因。

羅貫中筆下的關羽性格的悲劇性,首先在於他帶有明顯的社會和時代烙印。關羽自幼熟讀兵書,識書知理,且武藝超群。忠心的希望能夠作一個上報國家、下報黎庶的人,然而社會動盪,卻使他被迫殺了仗勢欺人的權貴,“逃亡江湖五六載”鬱郁不得志。後遇上劉備張飛二人,桃園結義後,雖然情同手足,同食共寢,但是在諸侯割據、群雄角逐中由於劉備沒有地盤,只好寄人籬下,看著別人的眼色過日。關羽出身卑微,不得朝廷重用,盡受豪門士族的白眼,受盡侮辱。“溫酒斬華雄”是常為後人稱讚不已的情節,透過“小將願往斬華雄首級,獻於帳下”的疾呼,透過袁術“量一笑弓夫,安敢亂言,與我打出”的無理呵斥,透過“如不勝,請斬某頭”的斬釘截鐵、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和“鑾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頭,擲於地下,其酒尚溫”這一系列的情節描述,與其說是表現了關羽過人的武藝和勇敢,不如說是表現了其不願甘於人下的性格和久寄人籬下的悲劇處境。可以說,關羽前期一直隨劉備過著沉於下僚,奔波勞碌的生活。

後來頻繁的戰爭,又造成三兄弟幾度失散,關羽在劉備投奔袁紹後,死守下邳,保護劉備妻小,但不幸中敵人調虎離山計,被夏侯惇、徐晃圍困在土山,不得已,投降曹操,對於一個叱詫風雲的英雄來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劇性行為。這種悲劇色彩在入曹營之後,仍然明顯地表現著。雖然曹操待他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又是封爵,又是送馬,贈袍。但這一切優厚的物質待遇都無法掩飾其內心的痛苦,關羽醉後自綽其髯說道:“生不能報國家而背其兄,徒為人也。”酒後吐真言,這也徹底表明了他心在曹營心在漢,不願久居於曹下的心境。

關羽殺死顏良文丑後,劉備寫信指責他“中途相違,割恩斷義,欲取功名,圖富貴”。關羽忍辱負重,無奈遭此譴責,難怪他會看完書信後放聲大哭。在《三國演義》中,劉備是以哭聞名,以哭得天下的,而提到關羽哭的地方,全書只有兩次,這是第一次(另一次是敗守麥城時)。“男兒有淚不輕彈”,關羽的此次放聲痛哭,其中包含了多少辛酸淚,多少悲涼之氣。而後關羽在遇到失散多日的弟弟張飛時,卻被張飛不容分說地拒之門外,要和他拼個你死我活。關羽有口難辨只得殺死蔡陽來替自己伸冤。蔡陽迅速成為刀下鬼,這與其說是關羽高超的武藝使然,不如說是他受盡委屈,急於辯解的心情所致。關羽這種被二位兄弟誤解,內在性格壓抑性,使得他的許多英雄行為呈現出一種悲劇色彩。

另一方面,關羽武藝超群,膽識過人,然只能稱其為勇將、儒將,相比軍事家、政治家而言,關羽缺乏的乃是戰略眼光,不能從長遠上看問題。孔明入川前,將鎮守荊州的重任委託給關羽時,給他留下“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戰略方針。但是由於他的驕傲自大,沒有意識到聯合孫權對蜀漢政權的重要性,竟然以“吾虎女安肯嫁犬子”的驕橫態度,侮辱性地拒絕了孫權的求和之意,即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後來關羽又以極端驕傲自信的態度,拒絕了司馬王甫的建議,用糜芳、傅士仁、潘睿鎮守隘口,主管糧草的供應,也為後來留下隱患。正是糜芳、傅士仁這兩個平時就嫌棄關羽輕視他們的人,在糧草供應前線不力後,關羽指責他倆辦事不盡力,戰後算賬,使得他們在陸遜的招降下動搖軍心,棄蜀投吳。這下關羽不但沒有了糧草供應,還丟失南郡,江陵二郡。

由此可見,由於關羽高傲自負,缺乏戰略眼光,不能良好執行諸葛亮囑咐的聯吳抗曹的政策,導致孫曹聯合使自己陷入兩面受敵的困境。同時,由於他高傲自大,不能很好地團結部將共同抗敵,致使呂蒙的離間之計得逞,自己也妄送了性命。荊州失守,是蜀漢政權的巨大損失,因為它失去的不僅是一個戰略要地,而且使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一旦時機成熟,分兵兩路北伐曹操並最後實現一統天下的戰略部署化作烏有。可以說,蜀漢失荊州便失去了天下,作為荊州守將,關羽自然罪不可赦。綜上所述,對於關羽這一有著明顯性格缺點的失敗英雄,作者毫不掩飾地描述了他對蜀漢集團滅亡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並沒有因此而否定了他武藝超群,勇武忠義,忠肝義膽的正面形象,反而在悲劇的結局中使英雄人物的人格進一步昇華,從而讓億萬讀者為之潸然淚下,產生無比同情和崇敬之情。關羽是當時時代下的悲劇英雄,是歷史的必然產物,他的死之所以震撼我們的心靈,是因為在他的悲劇結局中,被否定的只是他性格的片面性,而他的義貫古今,英雄豪傑之氣,永遠會在歷史英雄人物畫廊之中熠熠發光。

參考文獻:

1、貫中《三國演義》巴蜀書社1998年版.

2、<三國演義>與中國文化》1991巴蜀書社.

3、《三國演義學刊》1986年第二期.

4、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59版.

5、毛宗崗《三國志讀法》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年.

6、思源《周思源品賞三國人物》中華書局2006年版.

7、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

8、陳壽《三國志?關羽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