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道德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才智咖 人氣:1.11W

論文關鍵詞:行為  內部狀態  個人建構  預期

個體道德行為的心理學分析

論文摘要:個體的道德行為是一個複雜的內部過程的結果,按其內部狀態可以分為許多型別。個體是否從事某種道德行為,受很多內外因素的影響,個人預期理論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個體的道德行為。以此為出發點,我們應重新審視我們的道德。

    關於如何判定個體具有某種道德品質並沒有明確的、一致的觀點,比較流行的、預設的看法是當個體同時具備關於某種道德品質的知、情、意諸因素,並以行為的方式顯現出來時,即認為該個體具備了某一道德品質。但事情並非總是這樣簡單。第一,道德行為主體的內部狀態別人是看不見的,就是行為者本人也不是每一個人都很清楚,我們如何才能知道他的道德表現是出於什麼樣的動機呢?第二,做出某種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也不一定會被看作是有道德的,做好事被指責為虛偽的事並不鮮見。

    對某一個體是否有道德的判斷過程涉及兩個問題:什麼是道德?判斷一個個體是否有道德的依據是什麼?

    關於道德是什麼的問題,人類已經思考了幾千年,至今也沒有得出一個一致的結論,本文不打算、也無力解決這一問題。對道德的界定就以日常中的用法為準。一般來說,道德的就是合乎規範的,合乎要求的,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可的,維護大多數人利益的。但這也只是一種權宜之計,能夠被大多數人認可的未必就是合理的。

    判斷個體是否有道德的依據也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做好事的人未必是有道德的人,有道德的人也未必一定會時時刻刻做好事。古人說“志功合一”,就是說既要看錶現,又要看動機。這樣當然最好,可是未必實用,對個體的外部表現一看就能做出判斷,可判斷一個人的動機就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古人所謂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禮賢下士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因此,我們在看待某個個體的道德行為表現時,務必要慎重,要根據具體情況做具體的、深人的分析。

 一、道德行為的具體分析

    按照個體在做出道德行為時的意識狀態,可以把道德行為分為兩大類:有意識的道德行為和無意識的道德行為。前者是在個體有意識的情況下出現的;後者是在個體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做出的,是個體在沒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甚至事後也不一定知道的情況下做出的道德行為。其中,有意識的道德行為按照主動性的水平又可以分為主動的和被動的兩類。主動的道德行為是指個體做出道德行為時有明確的目的、計劃,而且是個體積極主動地進行的;被動的道德行為是指個體沒有相關的意願,是在外部的壓力下不得不做出的。而主動的道德行為又可以按照個體的主觀狀態分為兩種,即“志功合一”式的和投機鑽營式的道德行為。

    道德行為是如此的複雜,道德行為背後深層次的根源同樣複雜。個體在做出某種道德行為時,很可能有多種原因或動機在同時起作用。但一般而言,這些原因或動機中只有一種原因或動機起著主要作用,我們稱之為主要原因或主導動機。面對道德行為,我們理應探究的是:究竟是什麼驅使個體做出了道德行為?或者說,個體道德行為的主要原因或主導動機是什麼?

    無意識的道德行為由於行為主體缺乏相應的意識或察覺,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道德意義,一般不具備相應的、明確的道德動機。所以也談不上有什麼深層次的根源。我們重點探討有意識的道德行為的內部原因。

    首先來分析兩種主動的道德行為:“志功合一”式的和投機鑽營式的道德行為。“志功合一”式的道德行為是指個體不僅有外在的道德表現,而且具備了適當的動機。行為者的外在表現和內部主觀世界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是其內部深層次價值觀的體現。行為者有較強的道德責任心和義務感,對某種行為的道德意義有深刻的瞭解,有較強的道德意志,並能以恰當的行為方式履行道德義務。這種道德行為是我們最希望出現的,它代表了最完善的道德品質結構,即同時具備了知、情、意、行4個因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