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親兒童的心理行為解析

才智咖 人氣:4.54K

近幾年來,因父母離異造成的單親兒童連年增多。最近的統計資料表明,目前全國單親兒童已達1000萬。單親兒童的增多,是當前幼兒教育面臨的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調查分析這些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搞好對這部分兒童教育的前提。

單親兒童的心理行為解析

單親兒童生活環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家庭的不完整,而家庭是兒童生活的第一個場所。這個環境的優劣必將對他們身心的成長產生影響。在幼兒期,這種影響對幼兒的心理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從所調查的13名單親兒童的情況看,多數表現出不同於一般兒童的異常心理特徵。

一、缺乏創造性活動的能力

這類孩子對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一般都態度冷淡,漠不關心。遊戲時,總是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因而多數時間只能是安靜地坐著。活動時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更少有主動提問的時候。吃飯時給多少吃多少,如果老師問他還要不要,他會點點頭。平時很少主動同老師和小朋友談話,老師問話,也不知道說什麼好,顯得緊張、口吃。

我園13名父母離異兒童中,有6名是這種情況,佔46%,說明具有典型性。如我園中班有個小朋友,父母離異後他隨爸爸生活,爸爸有時候照顧不過來,就讓奶奶阿姨等人接他回家。後來他爸爸再婚,繼母帶來一個比他大一歲的姐姐。老師問他是否喜歡新媽媽,他說喜歡。問他為什麼喜歡,他說不知道。問他家裡有幾口人,他想了半天說有三口人,爸爸媽媽和姐姐,卻沒說到還有他自己。

由於原來家庭的解體,父母為再婚考慮,常常把孩子當成包袱甩來甩去,他不僅冷暖飢飽得不到關心,生活也沒規律。孩子失去愛撫,每天都在恐慌和茫然的等待中生活,不知道今天什麼人來接他回家,不知道明天會有什麼變化。長時間處於這種緊張的心理狀態,孩子必然是精神麻木,反應遲鈍。

二、行為任性,易怒好哭

這樣的兒童有3人,佔23%。他們平時不願和大家一起遊戲。稍有不順心就又踢又咬。看到誰的.玩具好就不顧一切地搶到手,在同伴中表現得自私、霸道。

如一個小朋友,父母離婚後同母親生活在一起,母親平時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給予滿足,惟恐孩子凍著餓著。孩子交給老師總是不放心,常常悄悄趴在視窗或門口偷聽偷看。孩子在班裡對同伴不講道理,不懂禮貌,每次送來時總是哭哭啼啼,吵吵鬧鬧,家長也經常陪著流淚。一次孩子感冒發燒,家長硬說是午睡時老師沒給蓋被子凍壞的。

當著孩子的面向老師大吵大鬧,還到園長那裡哭著說老師瞧不起她們,要領孩子退園。單親兒童任性、霸道行為的產生,同離異父母的變態心理有關。一些離異的父母由於自己感情受到創傷,就把過去對丈夫或妻子的愛不適當地全部轉移到孩子身上,總擔心孩子受到欺負和委屈,因而過分溺愛和放縱。

三、乖巧、早熟

這樣的兒童有2人,佔15%。小小的年紀學會了看人臉色行事。做遊戲時,他會主動幫助老師整理玩具。上課時,他首先坐好,腰挺得直直的。如果發現老師高興或批評哪個小朋友,又會表現出比誰都聽話。如有個小朋友,父母離異後隨爸爸生活。不久爸爸到外地工作。這個小朋友先跟大伯,而後又隨姑姑。姑姑家裡有兩個姐姐,高興時,他是表姐們的乖寶寶,好弟弟,不高興時,他又成了她們的出氣筒。

正是這種寄人籬下的生活,使他不得不處處小心,時時看大人的眼色行事。這種心理特徵同他們幼小的年齡極不相稱。由於照顧孩子的親人經常變化,今天跟奶奶,明天跟伯伯,後天跟姑姑,為了討大人的喜歡,幼小的年齡就學會了四面討好,八面玲瓏。

對單親兒童心理行為的調查分析說明,特殊的家庭環境造成了這部分兒童異常的心理行為。一些專家認為,兒童單親或雙親死亡,父母不和、離異,父母中有犯罪行為或父母本人有生理缺陷的,都會對幼兒心理髮展產生影響。

國外一些研究也發現,5歲以前父母不和的兒童,長大後犯罪率較高。這些都提醒我們,注重對單親兒童心理行為的研究,有針對性地搞好對這部分兒童的教育,不僅關係到他們的健康成長,也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

當然,在13名單親兒童中,也有2名沒有表現出異常心理行為。其中一個父母離異時年紀尚小,其母親為了不讓幼兒心理受到傷害,一直瞞著他說爸爸出國了。另一個現已上學,其父母離異後,他同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

最近我走訪了這母子倆,男孩子身體健壯,思維敏捷,學習成績也很好。孩子生母告訴我,這孩子常常回生母家玩耍,並定期彙報學習情況。當問到男孩子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什麼想法時,他說很好,家多親人也多,關心自己的人也多,過生日比同學過得多。

他的生母說:“他繼母和他父親每次都邀請我同他們一起給孩子過生日,可我總想單獨給孩子過生日,他們也就尊重我的意願。平時,這個孩子食慾也特別好,每週至少來掃蕩一次,不然的話冰箱就要‘受苦’了。”

這個家庭文化層次較高,因此父母分手後,並沒有影響他們對孩子儘自己的義務。這兩個事例也啟示我們,既然環境對行為有重大影響,那麼幼教工作者也完全可以通過與家長的密切配合,努力創造適合兒童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從而改變這部分兒童的異常心理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