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德育管理策略分析論文

才智咖 人氣:3.23W

1中學德育管理的詬病

中學德育管理策略分析論文

1.1重形式、走過場、輕實效

德育,就是育人的工作。傳統的德育方法主要是進行說理灌輸,強調道德理論的學習,在指導學生的道德實踐上不夠重視,很多時候並不要求學生對所學的東西付諸行動,使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產生矛盾,單調的德育理論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客觀上也降低了德育效果。傳統的德育往往是見事不見人,或者是沒有充分考慮到人的獨立個性和內在需求等因素,站在居高臨下的位置,進行呆板的說教,過於凝重,過於規範,又過於封閉,缺少應有的人文關懷、平等交流和自我教育。例如,上級部門要求學校感恩教育,學校大多數採取的都是搞個大型的感恩講座,組織一批學生聽講座,講座結束了感恩教育就結束了,純粹是個走過場,擺架勢,沒有開展後期追蹤教育。學生們也只是在講座上受到點教育和激勵,走出教室都拋在腦後了。沒有把感恩活動延續下去,學生只是一時的感動,活動結束三天後就忘記了。

1.2制度虛設,方法單一

傳統德育是防範型的德育。學校考慮較多的是如何管教好學生,一味要求應該怎樣不該怎樣,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規章制度一大堆,條例一大框,都可以出書了,但是實用性很少。造成了制度很多,每個制度學生都不遵守的局面。制度掛牆上,落實在口頭上,沒有真正付諸於行動。例如:在評選優秀班幹部時,好多學校把權力下放,由班主任推薦,班主任為了公平在班級弄選舉,往往選舉的學生並不是很優秀的班幹部,而是那些在班級中人緣比較好的班幹部,不敢管理同學的,不敢得罪同學的,做老好人的班幹部。這樣就會打擊那些真正優秀的班幹部,也失去了選拔優秀班幹部的導向和引領作用了。

2創新德育內容,優化管理方法

有些學校德育往往侷限於課堂教學,滿足於講解道德知識,缺乏必要的道德實踐,從而造成相當一部分學生道德認識不足,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的體驗不多。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幾乎是沒有或者是指望班主任,學生行為上犯錯了就叫到德育處或政教處,就像看電影一樣,需要教育了就帶到德育處(政教處),固定的思維認為進了德育處(政教處)出來後就會糾正行為上的偏差了。甚至有的學校在學校年度計劃中就安排沒有德育內容,總是認為德育工作就是政治老師在課堂上的正能量灌輸,就是班主任平時的.口頭說教,整個學校就沒有德育體系,一切為了應試教育服務,根本沒有把學校立德樹人放在第一位,其他都是虛設,上級部門有檢查就臨時造假,這樣的學校比比皆是。

2.1用環境作薰陶,去感染人

學校的德育工作應該是形式多樣的,其中不乏有立體的,平面的等等,例如:多媒體的宣傳就有很多種,廣播、電視、報紙、板報、網路等形式。當今社會數網際網路的發展最迅猛,使社會所有領域的面貌都發生了深刻變化,網際網路也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種媒介,網際網路利用得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利用得不好反而對學校德育工作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對於網路這個重要陣地,我們不能迴避,要主動去佔領。我們可以利用網際網路辦學校德育網站,做到網上網下對接;德育教師可以利用網上聊天對“德困生”進行幫扶,既簡單又有成效,要把網際網路揚長避短,使網路這一利器為我所用。利用網路資訊的豐富性,彌補德育資訊量的不足;利用網路資訊傳播的便捷性,增強德育活動的實效性;利用電腦虛擬化技術模擬生活中的德育情境,使學生在一種模擬的、獨特的德育環境中,開展道德實踐,感悟道德力量,既有強烈的娛樂性,又有相對的真實性。長期以來,我們學校德育工作總是走進一個誤區,偏重於校內教育,總是一味地精心營造校內教育的“小環境”,認為社會這個大環境對涉世未深、自控能力不強的青少年學生來說良莠難分,社會上許多不良的東西會侵蝕青少年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學校德育的效果。然而我們殊不知,現在的孩子接受知識的方式是多方位的,他們在社會上接受的知識比在學校接受的知識還要廣,還要快。學校是整個社會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學生最終也要離開學校,踏上社會去工作,去生存。我們的德育工作沒有理由迴避社會現實,學生也不可能生活在真空裡,我們應當讓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並教會學生去正確認識和分析社會上的種種現象。以社群教育、志願者服務活動及社會實踐活動為主要途徑的校外教育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深入瞭解社會的舞臺。只有不脫離社會的教育才是活的教育,只有不脫離社會的學生才是一個健康的學生。

2.2用活動做載體,去教育人

面對日益開放的社會,中學德育必須具有整體性和開放性,構建一個多層次,多重參與及角色預演的社會實踐活動體系,即必須面向世界,與家庭和社會教育緊密結合起來。首先學校應與家庭雙管齊下。學校與家庭要加強聯絡和溝通,互相配合,提高德育的實效。其次,學校與社會要共同參與。要建立包括黨團隊組織、社會德育基地、企事業單位、社群組織,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在內的一個德育大網路,形成德育合力,共同完成德育任務。學生是最喜歡參加活動的,例如,在年級籃球賽中,平時不打籃球的同學也跑過來吶喊助威,看見有受傷的同學,總有些學生主動上前幫忙,我們常說體育比賽是最容易培養班級凝聚力的活動。同學們在活動中會收穫很多,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潛移默化地學會做人,學會互幫互助,學會與同學之間的友好相處。2.3用制度做保障,去激發人制度是引領,制度是保障,德育評價應強調自評、互評,強調及時、準確,強調客觀、公正,強調動態、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堅持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全面評價與特色評價相結合的同時,要更注重過程性評價、激勵性評價和跟蹤式活動評價,大力倡導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自己評價自己的思想表現、行為方式。這樣既讓他們明辨是非,又引導他們在活動中規範自己的言行;既讓他們反思自己的過去,又促進他們嚮往自己的未來;既讓先進學生受到激勵,又啟發後進學生改進自己。當然,制度也要評價我們的德育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健康”了,受教育者才有可能“健康”,要制定適合學生的制度,也要制定適合德育工作者的制度,兩者都要有,而且都要具體。

3尊重為前提,寬容為基礎

3.1培養尊重的意識和能力,用尊重去擊破“防線”

中學生大部分都成年了,他們的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都比較強。我們要抓住這點做文章。記得有一次,高二年級的班主任楊老師跑到我辦公室,氣沖沖地說:“蔣主任,你一定要管管了,我們班宿舍有個學生拿別人的手機晚上十一點多打我電話,在電話裡就是傻笑,什麼話都不說,我電話撥過去他們就掛掉電話。”這位班主任是一位軍嫂,小孩才一歲多,老公長期不在家,平時忙於工作只有晚上能陪陪孩子,這大晚上的又接這一通電話肯定上火。我知道這是學生在搞惡作劇了,我說:“楊老師您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寫給我,我現在讓德育幹事把他們叫到我辦公室,你先消消氣,這件事我一定會圓滿地給您處理好。”等楊老師走後,我在思考,這些學生來到我辦公室我該給他們說些什麼,大發雷霆,查明真相,給他們處分,記過……思考了幾分鐘後,我決定好了對策。同學們到了我的辦公室我首先讓他們坐下,告知他們我今天喊你們來不是來批評你們的,你們也沒有犯什麼錯誤,叫你們來只是找你們聊聊天,於是我問他們:“我們怎麼樣才能博得別人的尊重?”同學們七嘴八舌地回答著,我說,“我們要想博得別人的尊重首先得尊重別人”,“今天老師是作為朋友的身份和你們聊天,大家可以暢所欲言,不要拘束”,在談話的間隙我給他們每人遞上了一瓶水……幾十分鐘愉快的談話就這樣結束。第二天,班主任看到我很驚訝地問:“蔣主任,你是用什麼方法教育的,今天我上課的時候,有個同學在課堂上站起來,當著全班的同學的面給我道歉了。”看到班主任臉上盪漾著笑容,我知道班主任原諒了這個同學,我的這個處理結果她也十分滿意。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的是,現在的中學生成熟都比較早,接觸的東西比較多,尤其是媒體知識,你們渴望像成人一樣受到尊重,同時他們也懂得一種擔當,認為在同伴面前擔當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在老師面前有一種擔當是一種了不起的勇氣,所以他們選擇了知錯勇敢認錯。通過這個例子也時刻提醒著我,在處理學生的事情上千萬不能意氣用事,我們一定要學會尊重學生,多給學生點空間和寬容,學生的成長需要我們老師不斷地呵護和幫扶,任何一棵參天大樹都不是一夜長成的。

3.2寬容作基礎,用寬容去“化敵為友”

記得有這麼一個典故:“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你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講得是安徽桐城有個大學生,禮部尚書張英在京城做官,家裡人因為鄰居的院牆互不相讓而發生矛盾,家人寫信想讓張英用官員身份幫忙出頭,張英卻回了這封家書,家人看信後把之前的牆推倒並後退了三尺,鄰居被感動也把牆推倒後退了三尺,便留下了千古佳話“六尺巷”。這則典故其實很簡單,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謙讓。記得有一次高二年級的一個女生哭著到德育處來“報案”,聲稱自己的錢包丟了,裡面有八百元現金和一張一千二百元的超市購物卡。哭著的同時還“威脅”我,“學校如果不把我的錢包找回來,我就報案了,我要叫記者來報道,曝光這個小偷。”作為任何一個老師聽到學生這麼囂張地叫囂著,都會氣憤。甚至有可能拍案而起。我當時就用聖經上的一句話提醒自己:“人有見識,就不輕易發怒,寬恕別人的過失,便是自己的榮耀”。我冷靜之後耐心地詢問了“案發”情況,如果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被這位女同學的情緒感染,最後肯定是鬧得不愉快,也不利於問題的解決。作為老師,作為班主任或德育工作者也好,我們千萬不能受學生的情緒干擾,要學會冷靜,只有冷靜的頭腦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

4結語

尊重是人際交往的最起碼的道德共識,是傳統美德的一部分。學校德育教育要把尊重作為前提,把寬容作為基礎,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有“血”有“肉”,才能是有靈魂的教育。尊重個人的發展應該是教育的基礎,也是一個文明社會的道德基礎。中學的德育管理,需要我們德育工作者不斷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1]周輝兵.名校長高績效領導力[M].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2]胡明根,丁明標.班主任工作案例分析[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2007.

[3]樑廣,周積昀.現代中國小班主任培訓教程[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4]關文信.問題學生教育指南[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