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農民養老保障面臨困境的原因

才智咖 人氣:1.26W

   論文關鍵詞:農民養老保津;面臨困境;原因

探究農民養老保障面臨困境的原因

論文摘要:改革開放以來,家庭形態和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的養老方式難以滿足需要,農民養老保障面臨困境,探究原因有四個:一是老齡化趨勢加快;二是土地保陣功能弱化;三是農村區城發展不平衡;四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

    在過去傳統的農村生活中,由中國推演出的“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所維繫的家庭觀念一一兒女有義務贍養老年父母,因而,農民養老問題並不突出。然而在現今社會,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再加上化和城市化的程序不斷加快,家庭形態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就使農民養老保障需求日益增加,發展和完善農民養老保障制度建設已成為一種迫切需要。分析原因如下:

    1、農村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使農民養老保障需求日益增加

    人口老齡化被國際社會視為衡量各國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它對各國社會保障制度產生著日益重大的影響。所謂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人口年齡構成老化的社會發展過程。國際社會通常把年滿60歲以上人n稱為老齡人口,把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的比重超過to%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超過7%以上的國家或地區稱為“老齡型國家”或“老年型地區”。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發展,面臨日趨加劇的人口老齡化問題。2001,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時,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為8811萬,佔總人口的6.96%,其中農村為5938萬,佔老齡總人口數的67.4%,這標誌著我國已步人“老年型”國家行列。我國目前大約有一億左右的農村老人,在過去養老主要靠家庭,依靠所謂養兒防老一種模式來度過晚年。現在我國每個家庭人口數從1990年的3.%人下降為2000年的3. 44人。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導致4- 2- 1或4- 2- 2家庭出現,負擔係數加大。以前金字塔型家庭年齡結構逐漸演變為倒金字塔型。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行,以及由此帶來的子女數減少、家庭規模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流動人口的增多、人們價值觀念的變化,使傳統的以家庭養老為主的農村養老模式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國人口老齡化與已開發國家不同。我國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不同步,即未富先老。而已開發國家的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出現的,伴隨著經濟高度發達和人口轉變發生的;中國人口老齡化則是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所迅速形成的結果。目前在經濟尚不發達的條件下迎來了人口老齡化。當已開發國家跨人老年型國家行列時,人均GDP一般在一萬美元以上,已開發國家屬於先富後老。我國2000年末成為老年型國家時的人均GDP大約僅為850多美元屬於未富先老,老齡化程序己超前於經濟發展,因而對人口老齡化的承受力較弱。同時另一個問題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國是一個大國,67%左右的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占農村人口的7.36%,超過城鎮的6.29%的水平。據預測,到2030年,我國農村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例將達17.39%,城鎮為13.1%。由此我們不難推斷出我國人口老齡化研究的重點也應當關注由農村人口老齡化所產生的養老保障問題。我國現在農民養老仍以家庭養老為主,農村社會保障基礎相當薄弱,建設步伐遠遠落後於城鎮,無法保證未來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我們要重視農村養老向題,借鑑已開發國家農民養老的成功經驗,儘快構建適合國情的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消除農村人口老齡化可能存在的社會風險。

    2、土地保障功能弱化,使傳統的養老模式面臨嚴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