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培養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良好習慣

才智咖 人氣:2.57W

摘 要:高中階段地理課程的學習應該具備各種良好的習慣,要形成課前預習、課中學習、課後複習的學習習慣。當前學生普遍感到學習地理難度大,內容多,綜合能力要求高。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至關重要。

淺談培養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良好習慣

關鍵詞:學習習慣;高中地理;學習效率

我國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不僅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成績、優秀的品德和健康的身心,而且強調教育要滿足每個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學生要具備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要達到這一目的,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它關係著學生一生的發展和進步,決定著他們今後的成就。因此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終身受益。

一、高中生應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學生學好地理的重要保證,學生必須從內心深處重視良好學習行為的重要性。在幾年的地理教學工作中我非常重視以下幾種學習行為習慣的培養。

1.良好的預習與複習的習慣

高中地理不僅要學習地理的基本知識、基本規律,而且要理解內容和規律之間的內在聯絡,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因為高中地理知識龐雜且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所以要想在有效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達到學習目的,就要堅持課前預習和課後及時複習。預習的好處在於能使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瞭解重、難點在哪裡,並對課本有關問題加以思考,把不懂的問題做好標記,以便課上有重點地去聽、去學、去練。通過課前預習既可以提高課上學習效率,而且有助於培養自學能力。另外,有效的學習還在於課後及時複習,因為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的、理解了的東西,課後可能會忘記和混淆,這是大腦遺忘規律的'表現。所以,只有及時複習和總結,才能降低遺忘率,鞏固所學知識,幫助學生把平日所學的零散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2.良好的讀圖習慣

地圖是表示地理事物或現象空間關係的抽象化圖形,是地理教學中重要的直觀工具,是地理課堂教學的"第二語言".在地理學習中培養、訓練學生讀圖、用圖、繪圖的能力,進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活地圖,有利於構建學生的地理空間概念,提高學生的地理空間想象和形象思維能力。因此平時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利用課本中的各種地圖講解認識地圖的有關知識及讀圖方法,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從各種地圖中獲取有用的地理資訊。要不斷地向學生強調地圖的重要性,讓學生反覆進行讀圖練習,在反覆中總結讀圖的方法和規律。最後使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地理事物或現象的空間結構和空間聯絡,能夠自己獨立分析地理各要素之間的影響,逐漸形成地理學習的良好思維習慣。

3.良好的課堂學習行為習慣

(1)認真聽課,及時筆記的習慣

上課要情緒飽滿,精力集中,盯著老師聽,跟著老師想,調動所有感覺器官參與學習,並抓住重點,弄清地理事物與現象之間的因果關係;主動參與,積極思考地理規律的形成過程;同時要養成記筆記的好習慣,學會記結構、記典題、記疑難、記方法、記體會,使之成為學習的好素材。

(2)合作交流學習的習慣

新課程改革提倡小組之間合作交流學習,在相互交流中,思維進行碰撞,對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激烈討論。很多學校利用學案導學,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完成課本基礎知識學習,這種學習方式,需要學生及時交流,解決對知識的理解,這就需要學生形成良好的合作學習習慣,()要積極參與小組討論,發表自己的意見,大膽質疑,對知識進行深入探究,這樣才能完成學案導學賦予自主學習的重要作用。

(3)總結歸納的習慣

高中地理知識,尤其是區域地理,部分內容比較龐雜,與系統地理各要素之間聯絡非常密切,要想利用系統地理分析區域地理的差異性,是綜合性很強的問題,需要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整體的把握,這就要求學生平時學習要形成知識體系。課後必須有小結,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抓住應掌握的重點和關鍵;對理解易混淆的概念,採用對比方式進行歸納。尤其是複習階段,應把分散在各章中的知識點連成線、輔以面、結成網,使學到的知識系統化、規律化、結構化,這樣運用起來才能聯想暢通,思維活躍,才能有效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

4.善於反思,建立改錯本的習慣

讀書和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複習備考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進行強度較大的練習,但做完題目並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於將知識引申、擴充套件、深化。因此,反思是解題之後的重要環節。一般說來,習題做完之後,要思考怎樣做出來的;有效資訊是如何提取的;運用了哪些地理規律和原理。通過想方法,想解題依據的原理,想解題的思路,達到拓展自己思維,靈活運用知識的目的。為了避免同一題型再次犯錯,在反思的同時,建立好的錯題收集本(改錯集)是非常必要的。

二、科學的方法指導是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關鍵

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必須有正確的引導和及時的督促,給學生以方向和目標。這就要求老師必須細心地觀察,耐心地教育,要有正確的方法指導,比如,我在要求學生建立改錯本時,首先,要花費時間統一思想,給他們講建立改錯本的目的和重要性,要求學生把平時的錯題進行累積並批註錯誤原因,定期檢查完成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的檢驗,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學會了錯題糾錯的基本學習能力。其次,在學生中選擇好的進行示範,幫助他們完善、改進。最後,還要注意良好習慣形成後的鞏固,這是一項重要環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學生對技能的形成會產生遺忘,因此反覆抓,抓反覆,成為老師的一項重要工作。

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離不開教師的示範和榜樣。在課堂中,教師被作為榜樣模仿,並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發生引導作用。在觀察和模仿過程中,學生可以抽象出榜樣的行為特徵,形成規則,並通過對這些規則的重新組織,形成全新的行為。教師分析問題的思維過程是系統化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習慣形成的首要途徑,在學生學習習慣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位教師如果在教學中或與學生髮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能有效地建立促使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環境,那麼他就很難充分發揮教師的職能。

總之,"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學生終身受益。但好的學習習慣決非一朝一夕能夠形成的,而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培養高中生良好的地理學習習慣,是我們地理老師長期研討的課題,每位老師都應對學生以高度負責的精神,主動、努力地耐心培養,把握好施教的方法、手段、側重和場合,注重細節,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