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垃圾填埋場的土地整理和利用論文

才智咖 人氣:2.87W

1某地垃圾填埋場現狀

淺談垃圾填埋場的土地整理和利用論文

該垃圾填埋場地處沿海某地城郊,原為荒灘林地,現因當地經濟快速發展,已經開發成工業開發區,填埋場距離市區30km左右,離最近的城鎮8km左右,目前填埋場周圍均有工廠分佈。填埋場總面積約16.585hm2,其中填埋區為15.838hm2,管理區及滲瀝液處理區約0.747hm2。整個庫區由生活垃圾填埋區和拆解垃圾填埋區組成。生活垃圾填埋區佔地面積14.078hm2,分為一期庫區和二期庫區。一期庫區佔地6.328hm2,自1998年啟用,已於2006年封場,填埋量約33萬t;二期庫區佔地7.75hm2,自2006年啟用,於2012年底封場,填埋量52萬t,生活垃圾填埋區已填埋的垃圾總量約為85萬t。拆解垃圾填埋區位於填埋庫區西面,佔地面積約1.76hm2,填埋厚度5.8m,庫容10.23萬m3,已填埋的垃圾總量約為15萬t。至2012年底,填埋場庫區均已達到設計庫容,實行封場,目前已進入封場後管理維護階段。

2當地工業發展和用地現狀

按照工業新城區的定位,當地編制了工業集聚區各項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投入資金建設園區的主幹道路網及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著力培育規模企業,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形成了以機電、汽摩配、塑料製品、五金、水產冷凍等五大特色行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全鎮億元企業8家,千萬元以上企業達20多家。根據當地國土資源局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拍掛出讓成交公示(2012年6月顯示,當地近期的工業用地拍賣屢創新高,反映了其工業用地緊張的現實。城鎮生活垃圾均採用焚燒方式處理,已封場的填埋場位於工業開發區核心區域,成為工業園區中的'“棕色地塊”,制約了工業園區的發展。根據國家規範,若要對該塊土地重新利用,則需要填埋場達到穩定安全期後方可進行土地使用,且不能建造永久性建築物,為了使已封場填埋場的場地發揮更積極的土地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減少填埋場維護費用,降低填埋場對周邊區域環境汙染的風險,可以利用填埋場距當地焚燒發電廠較近的優勢,對填埋物採取“外運焚燒”的方式對土地進行整理,並對搬遷後的場地進行土壤修復、回填,使之達到GB15618—2008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修訂中第二級工業用地標準,讓該地塊恢復成工業用地,並從土地轉讓收益中抵扣掉土地整理的費用。

3方案實施的條件

3.1交通運輸條件。填埋場所屬區塊路網建設已經成熟,運輸條件良好。填埋場距當地焚燒發電廠6km,運距合適,交通方便,具備了專案實施必須的交通條件。

3.2處理場地條件。當地焚燒發電廠總佔地面積61124m2,總投資近3億元,裝機容量25MW,上網電量1億kW·h/a,處理規模一期1000t/d,年處理生活垃圾28萬t。其二期工程預計在近2a內實施,屆時會增加處理量800t/d,處理量將達到1800t/d。目前該焚燒發電廠日處理量為800t/d,有200t/d的餘量垃圾可以提供給垃圾填埋場做二次處理;2a後,該公司二期工程實施,可提供給垃圾填埋場二次處理垃圾最大處理量約600t/d,能滿足垃圾填埋場垃圾的二次處理要求。

4已填埋垃圾分析

4.1生活垃圾。一期庫區垃圾。生活垃圾填埋區一期庫區自1998年啟用,至2006年封場完畢,使用年限8a,已填埋垃圾約33萬t。一期庫區封場至今已有6a,部分垃圾在填埋場中填埋多年,垃圾中易降解物質降解已經完成,垃圾成分基本達到穩定化,礦化率較高。二期庫區垃圾。生活垃圾填埋區二期庫區自2006年啟用,至2012年封場,使用年限6a,已填埋垃圾52萬t。根據城區生活垃圾產生量的相關資料顯示,從2009年開始,每天垃圾填埋量平均約500t,經計算,二期庫區上層4m左右厚的垃圾基本是近1~2a填入的,其降解、礦化率較低甚至還未進入礦化階段。2008—2009年垃圾產生量較初始填埋時有所增長,垃圾填埋齡3~4a,其有機物已部分或大部分降解,垃圾礦化率相對較高,降解後垃圾層有一定的沉降性,估計這部分垃圾層厚度在2.5m左右。最下層垃圾是2005—2007年填埋的垃圾,當時垃圾產生量較少,並經過5~6a的降解,絕大部分有機物已降解,礦化程度較高,並且礦化後垃圾沉降量較大,這部分垃圾層厚約1.5m。

4.2拆解垃圾。拆解垃圾庫區自2006年啟用,至2012年封場,已使用6a,填埋垃圾約15萬t。根據當地拆解垃圾的相關資料可知,垃圾主要成分為橡膠、沙子、磚塊、塑料、線路板、鐵、銅以及極少量的紙張等,經分選後的垃圾焚燒熱值較高。

5外運焚燒工藝

5.1工藝設計

5.1.1工藝流程簡介。根據焚燒廠接納能力和篩分機處理能力制定垃圾挖掘計劃,垃圾挖掘後,經過篩分機篩分,篩上物運至焚燒廠焚燒;篩下物作為礦化垃圾利用。

5.1.2裝置及人員配置。垃圾焚燒廠一期設計處理規模為1000t/d,近2a可接納填埋場二次處理垃圾量約200t/d。人員及裝置配備。根據焚燒發電廠的規劃,其二期將在2014年建設運營,總設計處理規模將達到1800t/d,預估可接納填埋場二次處理垃圾量最大約600t/d。人員及裝置配備。

5.2處理週期分析

5.2.1已填垃圾成分分析。根據國內對已填埋垃圾篩分測定的相關研究,填埋場內垃圾篩分物隨填埋年限各有不同。

5.2.2垃圾總量分析。結合垃圾填埋場填埋種類和年限,垃圾填埋場中垃圾經篩分後,篩上物、篩下物分析結果。

5.2.3垃圾處理週期分析。垃圾填埋場垃圾處理週期。

5.3礦化垃圾的性質和用途。垃圾填埋數年後,垃圾中易降解物質完全或接近完全降解,垃圾填埋場表面沉降非常小,垃圾本身已很少或不產生滲瀝液和填埋氣,垃圾中可生物降解含量較小,滲瀝液中COD濃度較低,垃圾填埋場達到穩定化狀態即無害化狀態,這部分垃圾稱為礦化垃圾。根據礦化垃圾性質可知,礦化垃圾中有一定的有機質和營養元素,主要用途:①種植、綠化用的營養土;②建築材料;③生物反應床的填料。

6場地修復及土地重新利用

6.1場地土壤檢測和修復目的。填埋場庫區按區塊搬空後,即可對搬空區塊進行土壤檢測,根據GB15618—2008(修訂工業用地土壤汙染物濃度控制要求取樣、分析、給出調查報告,並制定修復方案進行場地修復,使之達到該標準中工業用地的要求,實現地塊的重新利用。

6.2常用修復技術根據。《汙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徵求意見稿,常用的汙染場地修復技術包括挖掘、穩定/固化、化學淋洗、氣提、電動、熱處理、生物修復等。

6.3土地重新利用。場址土方填築完成並驗收合格後,即可進行地塊規劃設計,然後進行場地平整、路網建設、通水、通電等基礎建設,建設完成後即可進行土地的重新利用。

7投資收益分析

根據工藝各流程和裝置配備,專案總投資約為9714.3萬元(含土壤修復費用,其中垃圾焚燒按80元/t計,場地調查和修復按1300萬元計,未計礦化垃圾的收益或處理成本。根據的統計,目前工業土地的均價近930萬元/hm2,本專案完成後可整理出工業用地16.58hm2,考慮專案實施完成需4.3a,屆時土地價格漲價按15%計,預計可以回收土地資金17728.5萬元,故按本方案,該垃圾填埋場地塊整理利用後,可以產生8014.2萬元的淨收益。

8結論

(1)垃圾填埋場封場后土地開發利用,要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環境保護意識及現狀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確定最合理的方案。

(2)根據某地垃圾填埋場的實際情況,經過整理技術和經濟成本、收益的分析,外運焚燒+場地土壤修復方案是切實可行的。

(3)本方案給土地價值較高地區已封場的垃圾填埋場土地整理和利用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也為垃圾堆場存量治理提供了一個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