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法

才智咖 人氣:1.91W
探索中學英語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法
        目前,農村中學生源複雜,他們的英語基礎參差不齊,新課程起點對於他們又高了一點,再加上語境、條件、基礎和興趣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給農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上帶來了很大困難。在教學中要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就必須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因地制宜,因人施教,實施分層教學法。以下是筆者嘗試分層教學法的幾點感受。 
        分層教學的原則
        全體性原則
        在英語教學中,著眼點和著力點始終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不同層次的教學活動,促進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這本是黨的教育方針的一貫要求,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但在社會經濟條件的制約和“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長期以來未能真正落實。教育不是以素質教育培養為目的,而是以考試為目的,考試結果是源源不斷分流出差生。分層教學應針對每個學生的差異,為每個學生的發展提供平等機會,把目光從少數人轉向全體。
        保底性原則
        所謂“保底”是通過不同的教學活動,最終必須保證後進生達到《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力爭人人畢業,人人合格,不向社會輸送一個“失敗者”。在分層教學中,對後進生適度降低要求有利於調動積極性,保護自尊心,但絕不是要降低《英語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
        動態性原則
        心理學表明,人的成長過程既有相對的階段性和穩定性,又是不斷髮展變化的。顯然,對學生的分層也是一個相對運動的動態過程,切不可固定化。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區別不同物件、不同時期,及時靈活地調控學生的分層標準,如各層人數的多寡、課堂教學的結構、作業和考查的尺度、輔導與評價方法等,使學生潛在水平轉化成新的水平,使每個學生隨時處於一個充滿活力的積極進取的發展變化過程,達到最優化發展。
        主體性原則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起作用。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過程,而不是被動灌輸的過程。因此,分層教學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分層教學的目標
        分層教學中,要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和成績差異,將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並確定不同的目標。
        發展A層學生的學習品質,培養並提高他們的知識綜合能力、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提高B層學生,使他們牢固掌握課程標準、教材所規定的知識和技能,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努力爭取成為A層學生。
        幫助C層學生,加強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嚴格要求,熱情關懷,轉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努力使他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習成績,穩步發展成為B層學生。分層教學的實施
        教師按照學生的測試分數、智慧及思維靈活程度等因素,動態地把學生分為A、B、C 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學生可根據以後發展情況隨時調整):A層次是學習成績、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各方面都較優秀的學生,C層次為學習成績、學習自覺性、主動性及潛能各方面都相對較差的學生,其餘的為B層次。各層次的人數根據班級情況而定。筆者常常從以下幾個方面實施。
        1. 教學目標分層
        在備課時,要突出層次性,注意因材施教。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認知能力,圍繞“主體參與”這個中心,確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儘可能做到差生“跳起來能摘到果子吃”,中等生吃好,優等生吃飽。為此,備課時,教師要充分學習大綱,鑽研教材,對教材內容重新設計,拓寬、優化教材的內容,為優秀學生創造廣闊的思維空間,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的智力優勢;最大限度地使英語教學與其他學科達到整合;以落實“三基”為根本,分析學生,精選題目,突出小型綜合;注重分層訓練,重點突出A、B兩層的標準,C層注重技能,提高速度,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基礎和需要選擇目標。這樣既可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教學內容的易接受性,又能激發每個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興趣,增強每位學生獲得成功的信心,變“被動式接受”為“主動式探求”,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2. 實施過程分層
        實施過程分層是根據班級的具體學情,以班級學生能接受的目標為基礎,改變應試教育那種“少數尖子撐場面,多數學生作陪客的被動局面”。做到“區別對待,分層施教,全員參與,共同進步”,既能保證每個學生都達到基本要求,又能因人而異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中來,實現學生學習的.個體化,從而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具體做法如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強化目標意識,課前要揭示各層次的學習目標,讓各層次的學生知道自己的目標;另一方面要把握課堂提問策略,設定不同的問題,做到提問分層。要求A類學生回答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B類學生回答一般性問題,C類學生回答一些比較簡單或直接出自課本上的基礎問題,使他們有更多的參與機會。
授課時要著眼於B層中等學生,實施中速推進,課後輔導要兼顧A、C兩頭,努力為差生當堂達標創造條件。具體做法是:上課時合為主,分為輔;課後則分為主,合為輔。對A層學生少講多練,讓他們獨立學習,注重培養其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其解題的技巧;對B層學生,則實行精講精練,注重雙基教學,注重課本上的例題和習題的處理,著重在掌握基礎知識和訓練基本技能上下工夫;對C層學生則要求底,坡度小,放低起點,淺講多練,查漏補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課時進度以A、B兩層學生的要求為公共內容。課堂提問要注重層次性,具有啟發性,及時點撥,充分發揮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讓學生“不跳得不到,跳跳抓得到”,實現“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