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學生採擷數學之美?

才智咖 人氣:3.1W
引領學生採擷數學之美?
        數學世界,五彩繽紛,數學園地裡處處開放著美麗花朵,蘊藏著豐富的美育因素。但是,中學生由於受生活閱歷、知識水平、年齡特徵等多方面的限制,很難體驗到數學美。有的人對數學沒有興趣,認為數學枯燥乏味,是大傷腦筋的玩意兒;有的人認為數學抽象難懂,成天與數字打交道,沒多大意思;有的人甚至對數學產生懼怕心理,把聽數學課、解數學題,看成是最頭痛的事。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況,這與數學教學忽視貫徹數學中的審美原則有關。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進行數學審美教育。注意挖掘數學中美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審美心理和數學美感,當學生髮現數學確是一個美的世界時,便會改變對它的成見,極大地提高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因此,加強對中學生數學審美能力的培養,便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一、讓學生學會識圖,在識圖中感受數學的“形狀美”。
        英國數理學家羅素曾說過:“數學如果正確對待它,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無上的美。在新課程標準下,教師應引導學生感受數學的神奇之美。學生一旦感受到教學與生活息息相關,便會強化學習動機,從而更喜歡數學。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看一看我們周圍的世界,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讓學生去發現數學的影子,找到許許多多的圖形。如:在學習《圓的基本知識》時,我把圓同描寫太陽和月亮的優美詩句、聲音與色彩以及數學史上對圓的美學認知的發展歷程,有機的結合起來;還利用網路蒐集將生活中的圓展示出來,如當小雨滴落在湖面上蕩起的漣漪,那種震撼的美,學生屏息凝神,看呆了,深深地感受到了數學的美,此時的內心體驗要比老師的說教好上千百倍,這樣的課堂學生怎能不感興趣?新課程提出的情感目標也就落實在此時無聲勝有聲中。細節無處不可美,一句動聽的表揚,一個感人的眼神,一份漂亮的板書,一次有趣的數學活動……就在這不經意中,數學之美便走進了學生的心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我還可適當地延伸知識,介紹奧運五環,帶給人們美感享受的同時,又昭示出人類體育運動之美。學習“集合”時,可把它與羅素的“理髮師悖論”,特別是集合論的創立者康托爾的'故事,有機的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積極性。
        通過以上的體驗與學習,學生能感覺到數學是美麗而神奇的,數學美不勝收。在識圖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審美的能力。
        二、讓學生學會鑑賞,在鑑賞中感嘆數學的“和諧美”。
        美是藝術的一種追求,美也是數學中一種公認的評價標準。教師在教給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要讓學生在鑑賞中發現數學是美的。為了提高學生的科學鑑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達芬奇說:“黃金分割是美的原則,一切符合黃金分割值的圖形都是最美的圖形”。 所以我在講授“黃金分割”的知識點時,先跟同學們講:“同學們,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體形是否標準?那麼,你們回家用尺量一下自己上下身的值,並計算出它們的比值,到明天我們學習黃金分割了之後,你們便可以得到答案的。”同學們立刻被這一“黃金分割”所吸引,興趣十足主動積極地去預習這一節課,真正達到了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目的。       三、讓學生學會表達,在表達中體會數學的“抽象美”。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教學如果不經過學生的嘗試,不經過理智的挑戰與思維的碰撞,不經過多次質疑、自主選擇,不經過比較反思、獨立判斷,沒有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發自內心的真切體驗,很難說學生真正掌握了知識,獲得了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可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讓學生學會實踐,在實踐中感受數學的“抽象美”。我經常告訴學生:“課堂是你們的,數學課本是你們的,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這些學具也是你們的,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也是你們的。老師和同學都是你們的助手,想學到更好的知識就要靠你們自己。”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始終處於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節課下來不但學到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還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發揮。
        四、讓學生學會創新,在創新中感悟數學的“變幻美”。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在數學教學中,通過對中國小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去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規律,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數學素質基礎。例如學習了點關於直線對稱點求法後,就要引導學生從聯絡實際的角度去分析,對原題進行加工、改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題目可以是這樣的:一條小河l的同旁有兩個村莊A、B,在河邊修一個抽水站,問該站應修在什麼地方,才能使它到兩個村莊A、B的距離之和最短? 
        學生繼續討論,將得到另外不同的幾個題目:
        延伸:(1)小河兩岸(設兩岸是平行的)有兩個村莊A、B,要在河上修一座與河岸垂直的小橋,使兩村莊間的距離為最短,小橋應修在什麼地方?
        延伸(2),在圓柱形鐵皮桶的外側A 處有一隻小蟲,請為它設計一條最短的路線,使它沿桶外側爬到桶內壁B處。 
        在數學教學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並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過渡,創造適宜於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於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鬆的教學環境。學生能在不斷的自主創新中,享受數學之樂趣,感悟數學的“變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