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材料發展史

才智咖 人氣:2.79W

[摘要]本文簡要的介紹了材料的發展史,然後分別對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以及高分子材料做了簡單的介紹。
  [關鍵詞]材料 發展 金屬材料 無機非金屬材料 高分子材料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是以材料為主要標誌的。歷史上,材料被視為人類社會進化的里程碑。對材料的認識和利用的能力,決定著社會的形態和人類生活的質量。歷史學家也把材料及其器具作為劃分時代的標誌:如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高分子材料時代……
  100萬年以前,原始人以石頭作為工具,稱舊石器時代。1萬年以前,人類對石器進行加工,使之成為器皿和精緻的工具,從而進入新石器時代。現在考古發掘證明我國在八千多年前已經制成實用的陶器,在六千多年前已經冶煉出黃銅,在四千多年前已有簡單的青銅工具,在三千多年前已用隕鐵製造兵器。我們的'祖先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已會冶煉生鐵,比歐洲要早一千八百多年以上。18世紀,鋼鐵工業的發展,成為產業革命的重要內容和物質基礎。19世紀中葉,現代平爐和轉爐鍊鋼技術的出現,使人類真正進入了鋼鐵時代。與此同時,銅、鉛、鋅也大量得到應用,鋁、鎂、鈦等金屬相繼問世並得到應用。直到20世紀中葉,金屬材料在材料工業中一直佔有主導地位。20世紀中葉以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作為發明之母和產業糧食的新材料又出現了劃時代的變化。首先是人工合成高分子材料問世,並得到廣泛應用僅半個世紀時間,高分子材料已與有上千年曆史的金屬材料並駕齊驅,並在年產量的體積上已超過了鋼,成為國民經濟、國防尖端科學和高科技領域不可缺少的材料。其次是陶瓷材料的發展。陶瓷是人類最早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原料製造而成的材料。50年代,合成化工原料和特殊製備工藝的發展,使陶瓷材料產生了一個飛躍,出現了從傳統陶瓷向先進陶瓷的轉變,許多新型功能陶瓷形成了產業,滿足了電力、電子技術和航天技術的發展和需要。
  現在人們也按化學成分的不同將材料劃分為金屬材料,無機非金屬材料和有機高分子材料三大類以及他們的複合材料。
  金屬材料科學主要是研究金屬材料的成分組織、結構、缺陷與效能之間內在聯絡的一門學科。金屬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工作者還要研究各種金屬冶煉和合金化的反應過程和相的關係,金屬材料的製備方法和形成機理,結晶過程以及材料在製造及使用過程中的變化和損毀機理。對其按化學成份進行分類可以分為鋼鐵、有色金屬以及複合金屬材料。按用途分類包括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金屬基複合材料(MMC)因其良好的效能而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它是一類以金屬或合金為基體,以金屬或非金屬線、絲、纖維、晶須或顆粒狀組分為增強相的非均質混合物,其共同點是具有連續的金屬基體。目前,特別是航空航天部門推進系統使用的材料,其效能已經達到了極限。因此,研製工作溫度更高、比剛度和比強度大幅度增加的金屬基複合材料,已經成為發展高效能結構材料的一個重要方向。1990年美國在航天推進系統中形成了3250萬美元的高階複合材料(主要為MMC)市場,年平均增長率16%,遠高於高效能合金的年增長率1.6%。

淺述材料發展史

無機非金屬材料是以某些元素的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鹵素化合物、硼化物以及矽酸鹽、鋁酸鹽、磷酸鹽、硼酸鹽等物質組成的材料。是除有機高分子材料和金屬材料以外的所有材料的統稱。在晶體結構上,無機非金屬的晶體結構遠比金屬複雜,並且沒有自由的電子。具有比金屬鍵和純共價鍵更強的離子鍵和混合鍵。這種化學鍵所特有的高鍵能、高鍵強賦予這一大類材料以高熔點、高硬度、耐腐蝕、耐磨損、高強度和良好的抗氧化性等基本屬性,以及寬廣的導電性、隔熱性、透光性及良好的鐵電性、鐵磁性和壓電性。無機非金屬材料已從傳統的水泥、玻璃、陶瓷發展到了新型的先進陶瓷、非晶態材料、人工晶體、無機塗層、無機纖維、半導體材料以及光學材料。由於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除具有傳統無機非金屬材料的優點外,還有某些特徵如:強度高、具有電學、光學特性和生物功能等,因此它們已成為現代新技術、新產業、傳統工業技術改造、現代國防和生物醫學所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
  高分子材料為有機合成材料,亦稱聚合物。自20世紀20年代德國著名科學家斯托丁格開創這一學科以來,高分子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極為迅猛,如今已形成非常龐大的高分子工業。它具有較高的強度,良好的塑性,較強的耐腐蝕效能,很好的絕緣效能,以及重量輕等優良效能,在是工程上的發展最快的一類新型結構材料。高分子材料按其分子鏈排列有序與否,可分為結晶聚合物和無定型聚合物兩類。結晶聚合物的強度較高,結晶度決定於分子鏈排列的有序程度。工程上通常根據機械效能和使用狀態將其分為三大類:塑料、橡膠以及合成纖維。其中,我國的合成纖維、合成樹脂和合成橡膠已分別居世界產能的第一、二和三位。
  
  參考文獻:
  [1]謝盛輝.《材料科學發展史》課程構想及教學綱要. 2006,26,(5).
  [2]許順生.金屬材料科學概述.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3]王軍,嚴彪,徐政.金屬基複合材料的發展和未來.1999,1005-2046.
  [4]董炎明,張海良.高分子科學簡明教程.科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