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視閾下的綠色之維

才智咖 人氣:7.62K
  

——試從層面思考郭因先生綠色思想

哲學視閾下的綠色之維

;[摘; 要] 郭因先生的綠色美學思想,內容涉及哲學領域的傳統的“主客對立”、當代的“人類中心主義”,以及生態美學的實踐性和跨學科關涉性等諸多問題。因而他的美學思想體系就呈現出一種既立足中國傳統美學,又直面當代現實問題的綜合實踐傾向。故本文將從哲學層面對此加以分析和論述。

; [關鍵詞] 哲學;綠色美學思想;實踐美學
;

; 哲學作為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任務就是要以批判的精神和反思的態度去審視既往、當下和未來的發展演變狀況與其內在意義,這其中就包括了人自身以及與之相關涉的、自然聯絡。而美學理論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和衍生形態,自然應該懷有一種體認世界與反思世界的探尋熱情,去追問思維著的人與其周圍諸種存在的原初基點和終極意義,從而在持續不懈的具有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實踐活動中幫助人獲得更全面的發展和更和諧的自由。

; 那麼當代美學所面對的最主要的現實問題是什麼呢?用郭因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現在直接威脅著人類幸福生存的“三大危機”:“由於人類一味征服自然帶來自然無情報復而致人與自然失衡因而出現了生態危機;由於人類紛爭不已戰火不斷而致人與人失衡因而出現了世態危機;由於人類一個勁地追求物質享受的豐厚、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忽視了精神享受的富足、精神境界的提高而致身心失衡因而出現了人態危機”。[1] 其中,生態危機是現今所面臨的最現實、最迫切的全球性危機,實際上,它也指涉著哲學發展史上的許多重要概念、範疇和命題。

; 在人類漫長的上,自然界一直是個高度危險、暴戾的異己存在。特別是當人類的生產力發展仍處於比較低下的歷史階段時,人類對它是既敬畏又痛恨。這反映到史,便是古典哲學(主要是西方古典哲學)長期徘徊在主客對立的二元論之中。在這種思維方式的侵染下,人類歷史上的生產實踐往往直接指向異己自然,力圖征服、主宰自然。當然,這種思想就其意向基質來說是合理的,因為人類要想真正實現自己在現世的主體性,由“必然王國”飛昇入“自由王國”,就不但要認識和解釋自然,而且要改造自然,使自然符合人的本質性需要,實現“自然的人化”。現代人類文明的高度、迅猛的發展,就是建立在人以主體身份去認識和把握規律,從而使自己實現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雙重解放的基礎之上的。

; 正是由於這種思想的影響,才使得康德要在其《純粹理性批判》(德文版)中驕傲而自信地宣稱:“自然的最高立法必須存在於我們心中,即存在於我們的理智之中,我們不必藉助經驗從自然中去尋求自然的普遍法則,而是相反,我們必須根據自然的普遍規律從存在於我們的感性和理智中的經驗可能性條件裡去尋求自然”,“理智不是從自然中汲取規律,而是給自然規定規律。”[2]P23 然而由於這種“自然向人生成論”並未擺脫主客對立的二元論的思維模式的束縛,相反,“為自然立法”卻強化了主客之間的對立,併為近代的“工具理性”提供了思想資源。加上近現代以來,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的發展,與人類批判反思自己和自己的創造物以及作出相應變革的速度並不總是保持同步的。這種發展的非同步性,又使得滲透著利己主義和工具理性的極端“人類中心主義”思潮開始抬頭並很快蔓延開來。在絕對人類中心主義看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人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中心’,是世界的絕對的‘主人’,人有權任意支配、統治、處置一切非人類的自然物。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為了人而存在的,人類的需要和利益是決定其他自然物是否具有存在價值的尺度。”於是人們“只關注人類而不關注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生態系統,只知索取而不知回報,完全將自然界視作自己任意宰割的物件。”,或“所關注的只是當代人的利益,或者是人的眼前的、可以看得到並能很快實現的利益--而且主要是人的物質方面的利益,從而忽視了人的長遠的或子孫後代的利益及其他方面的需求”。 [3]P15-18

; 結果,超速增長,森林被無節制地砍伐,水體和空氣被汙染,艾滋病和“非典”等非傳統疾病接連冒出,全球暖化及臭氧層出現空洞,大量珍稀動物在人類影響下滅絕,而各種高殺傷性武器乃至足以消滅人類幾百次的核彈被髮明生產出來……

; 這樣一來,隨著人類對大自然瘋狂掠奪的持續進行,以及自我中心主義思想的不斷惡性膨脹,使得人類不但成為了壓迫自然界眾生的野蠻統治者,而且也對自身構成了巨大的威脅。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類在這種錯誤思想指引下取得的“輝煌戰果”只是暫時和表面的,當人們每一次陶醉於“對自然界的勝利”時,自然界都對人類進行報復,“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4]P383其實人類與自然的同一性應該是和諧、互動而非獨斷、單維的,人在現實中的存在,首先是一種物質存在,在這一存在領域裡,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自然處於異質同構狀態。所以馬克思要說,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形影不離的身體。說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離,這就等於說,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離,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5]P95

; 畢竟,大自然既是我們自身繁衍生息的原初起點,同時也是我們日常存在的基本立足點,人類可以改造自然,讓自然向人生成,但這種改造不僅應該是合目的性的,並且更應該以合規律性為前提。因為實存互動性不但存在於主體與主體之間,而且也蘊涵在主體跟客體之間。由此說來,我們對於自然而言其實首先是一種“被包含”的客體化的主體,任何人都不可能拋開自己的自然屬性,去追求無終極、無限制的主觀享樂。客體自然不是主體人類可以斷然撇開的孤立“他者”,而是彼此“共在”的協同夥伴。那種“世界是我意志的表象” 、“人為自然界立法”思想所聲稱的純粹個人主體性,只不過是一種形而上的哲學虛設,而且這種說法對於與大自然“共在”的人類而言,也是極其不負責任的非辯證、非唯物的妄言。

; 《國語·鄭語》曰,“和實生物,同則不濟”,如果人類一定要自私偏執地奴役自然,強迫自然的發展走向與自己武斷的意志和慾望完成同一化,那麼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就只能最終走向徹底的消亡。所以郭因先生在《我的綠色觀》中指出:“不要一味強調自由。人類的自由如果妨礙了自然的自由,自然的不自由最終將使人類無法自由。自己的自由如果妨礙了別人的自由,別人的不自由最終將使人類無法自由。放縱物慾的自由如果妨礙了身心健康的自由,身心健康的不自由最終將使放縱物慾無法自由”,“自由應該是追求和諧的自由”。[6]P3

TAGS:之維 視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