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溼地旅遊開發

才智咖 人氣:2.77W

一、引言

洞庭湖溼地旅遊開發

溼地(wetland)通常是指陸地與水域之間的過渡地帶,《國際溼地公約》將溼地定義為“包括沼澤、灘塗、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淺海區、河流、湖泊、水庫、稻田等”。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它被稱為陸地上的天然蓄水庫,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汙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伴隨著人類活動的不斷加劇,溼地在逐漸退化,具體表現為面積縮小、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下降。因此,溼地資源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已經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之一。

洞庭湖溼地作為全球200個重要生態區之一(中國僅7個),具有國際性地位。它不僅在維繫洞庭湖區域生態平衡中有重大作用,對長江中下游其它地區的生態平衡也產生重要影響。洞庭湖溼地生物資源豐富,動植物種類繁多,水資源充足,調蓄能力巨大,湖洲灘地面積遼闊,加之其獨特的自然、人文地理環境,使得洞庭湖溼地生態旅遊資源景觀具備了自己的特徵,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1]。但近百年來,洞庭湖湖泊面積逐漸萎縮,已退居為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泊。目前,人們雖然早已經認識到了洞庭湖溼地的重要性,但仍然以最先進技術、最大強度向洞庭湖索取著使用價值,使得洞庭湖溼地開發朝著破碎化、陸地化的趨勢發展。注重湖區的資源價值,忽視溼地的生態價值,注重當前的利益,忽視長久的發展,洞庭湖的資源日益枯竭,突發性災害時有發生,加強溼地保護迫在眉睫 [2]。

二、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開發的優勢與意義

有“中華母親湖”之稱的洞庭湖是“世界大溼地”,是地球的“氧吧”和“糧倉”,是中國最著名的大湖之一。洞庭湖自然環境優美,是國內為數不多的集人文歷史、自然生態、地質地理於一體的知識寶庫。開發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對該省旅遊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開發的優勢

一是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豐富。以水域風光、生物景觀為特色的自然景觀優美;以名人、名樓為代表的湖湘文化景觀獨具特色[3];二是區域內經濟狀況良好,岳陽市、益陽市和常德市在湖南省經濟總體排名中靠前,洞庭湖區域面積廣闊,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是湖南重要的工業基地和著名的糧油基地,自古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區域內服務、貿易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其中嶽陽是“湘、渝、豫、鄂四省的物質交流中心”,是“武漢經濟協作區”的重要組成部分[4]。目前, 洞庭湖區域規劃逐步趨向合理,公共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綜合接待能力明顯增強,經濟的發展為洞庭湖溼地旅遊開發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三是區域內城市交通便利。水、陸、空立體交通體系完備,常德、岳陽、益陽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與戰略要衝。湖區水運優勢明顯,鐵路貫穿南北,京廣、石長、枝柳三線呈H形圍繞在洞庭湖四周,桃花機場聯通國內各大城市。此外,區域內各縣交通也十分便利,互通性較好,洞庭湖區的立體交通使遊客往來方便,可進入性強。四是客源市場潛力巨大。洞庭湖溼地比鄰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群,國內客源市場前景良好;伴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的加大及國際貿易不斷增長,將有越來越多的美、日、俄、法、韓、新等國外客商來洞庭湖區觀光遊覽。

(二)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開發的意義

洞庭湖溼地旅遊開發有利於充分發揮區域內常德、益陽、岳陽三市的旅遊資源集聚效應和互補效應,它所擁有的豐富人文旅遊資源和溼地旅遊資源將成為湖南旅遊業進一步發展的增長極,帶動整個洞庭湖區域經濟的.發展。洞庭湖溼地旅遊開發應積極整合名湖、名樓、名人、民俗等優勢資源,形成集自然生態、人文生態於一體的旅遊產品[5]。環洞庭湖溼地生態旅遊區的建設有利於區域規模經濟和集聚效應的形成,是區域旅遊經濟發展的最佳選擇。此外,還有利於優化湖南省旅遊空間結構,增強湖南旅遊經濟實力。從華中大旅遊區的視角來看,洞庭湖溼地旅遊區北接長江三峽、神農架風景區,南接長株潭旅遊區、南嶽衡山風景區和湘中旅遊區,西鄰大湘西旅遊區,區位優勢十分明顯。總之,開發、建設洞庭湖溼地旅遊有利於湖南省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整合旅遊資源,有利於推進洞庭湖環湖地區經濟一體化建設,有利於構建洞庭湖環湖生態經濟圈的健康發展[6]。

三、目前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我國對溼地生態旅遊資源開發的研究尚處於初級探索階段,洞庭湖溼地生態旅遊資源的開發實踐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

(一)行政分割,缺乏統一規劃

洞庭湖溼地行政區劃被分割成東、西、南洞庭湖三塊水面,分屬岳陽、常德、益陽三市管轄[4],缺乏統一規劃。因此,在對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忽略市場需求、盲目發展、三市重複開發問題,最終造成資源破壞和資金浪費現象。此外,洞庭湖管理缺乏法律、法規依據,也沒有建立具有政治影響力的協調機制和決策機制,導致在管理利用等方面出現了較多漏洞,很難形成區域發展合力。管理體制不順、條塊分割、政出多門,加大了洞庭湖溼地旅遊資源的保護和治理的難度。資源開發和市場行銷各自為政,缺乏區域協作,會導致洞庭湖溼地生態旅遊整體優勢喪失,市場佔有率降低。[5]

(二)旅遊產品單一,地域文化特色不濃

洞庭湖溼地旅遊開發起步較晚,已開發的旅遊產品也很單一,主要以傳統的湖區風光觀光為主,度假、休閒等其他型別的旅遊產品十分匱乏,對遊客參與體驗的旅遊產品以及個性化的具有區域特色的湖湘文化旅遊產品開發則更加稀少。以中部純湖區旅遊產品為例,受血吸蟲病傳播的影響,純湖區景觀非常單調,豪無層次感和立體感,唯一有特色的溼地生態旅遊專案———洞庭湖觀鳥也明顯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

(三)資源開發利用過度,導致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枯竭

環洞庭湖區溼地旅遊投入非常少,有限的資金大都投入到了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景區的建設,致使豐富的溼地生態旅遊資源得不到應有的保護,溼地面積不斷減少,水面逐步減少,灘塗大面積增加。大量種植的蘆葦和楊樹替代了自然溼地景觀,降低了溼地景觀的多樣性,洞庭湖水底植物基本消失,溼地植物也開始向單一優勢物種方向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來,洞庭湖區溼地已有近40種珍稀植物滅絕,植被優勢種群日趨單一,沉水植物大面積消失。圍湖造田墾荒破壞了湖區原有的生態系統,致使大量魚類產卵、繁殖場所消失,包括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品種幾近絕跡。大量種植蘆葦和楊樹、過度放牧等使候鳥棲息地大面積減少,但洪水的威脅依然存在,水體汙染逐步加劇,環境逐漸變差,溼地景觀簡化,生產力和生態服務功能降低。湖區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發展矛盾日益尖銳。